..續本文上一頁別。
關于憍呢,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,它是通叁界。慢也通叁界。那麼這個東西很不容易除掉啊。不但欲界裏邊有,上邊二界還是有這個東西。在我們《戒定慧基本叁學》裏邊,好象是禅定品的後頭,有一個恃,叁十六個恃20,自己執著自己的色力好,出身高,自己的學問大,或者是自己的本事強,自己的什麼,總之自己超勝的地方,自己感到自己了不得,這個都是我慢的表現,都是我執的表現。那麼這些都是煩惱相。這個對我們修行的人很有借鑒的價值。自己看看自己,有沒有這些恃相,恃相就是憍相。憑自己有一點點殊勝的地方,就擡高自己,這些就是我執的表現。有這個東西,就是我執很大。那麼我們要除我執,就這些地方看。
丁四 明衆名別
從此第四,明衆名別者,論雲:然心心所,于契經中,隨義建立種種名相,今當辨此名義差別。頌曰
心意識體一 心心所有依 有緣有行相 相應義有五
“從此第四,明衆名別”,一些名詞的差別。“論雲:然心心所,于契經中,隨義建立種種名相,今當辨此名義差別。”在經裏邊,對心王、心所,它有很多的名詞,根據它的意義,建立了很多名相,就是法相的名詞了,這些名詞意義的差別,現在要講一下。
我們說論就是解釋經的,很多人都不理解,尤其是漢地的人,總說經是佛說,論是菩薩或者是祖師說的,那麼我們看論不如學經,直接學佛好了。不知道佛說的很高啊,你不懂。你要不懂的話,你不如去看看菩薩對經的解釋,你看了解釋才能通經了。有的人偏偏論不要看,而對現代人的那些一些文章也好,一些解釋也好,卻很欣賞這些,因爲合口味嘛,現代人的思想對這些接近。實際上,現在人既不是菩薩又不是論師,一般的人,憑他自己的文化水平稍微高一點,寫了很多,到底對不對也不知道。傳說有些人很歡迎。這個也難怪,因爲他高深的學不上,祗好從這個下手。但是我們說呢,這個概念——論好象是不及經,不想學論,這個思想是錯誤的。因爲經的意思很深,都是在論裏邊解釋。你不通過論的話,要懂經是十分困難的。那麼經裏邊對心心所有很多名相,這些名相的意義,根據它的各式各樣的意義,現在要把它解釋一下。
“頌曰:心意識體一”,這個“心”,有的地方叫“意”,有的地方叫“識”,到底是什麼差別?體是一個,意思不一樣。從某一個角度叫它心,從某個角度叫它意。這下邊要講。“心心所有依,有緣有行相,相應義有五”,心、心所,有的地方叫有依,有的地方叫有行相,有的地方叫有緣,還有心、心王、心所它們相應。我們說相應行,到底什麼叫相應?有五個意思叫相應。這個裏邊都要講。
釋曰:心意識體一者,集起名心,謂能集起叁業事也;思量名意;了別名識。複有釋言,淨不淨界,種種差別,故名爲心。淨者善也。不淨者惡也。界者體也。即此爲他作所依止,故名爲意。即此者,即此心也,將所依義,釋意也。作能依止,故名爲識,識能依意也。據上兩解,是心意識叁,名義雖異,其體一也。
“釋曰:心意識體一者”,就是第一句話了。心跟意、識都指的一個東西,體是一個——心王。那麼爲什麼叫心呢?“集起名心”。它能夠有集起的作用的,那就是說,心有集起的力量,它集起心所,集起那些做什麼事情,這個就是前面說的“心能導世間,心能遍攝受”,有這個集起的力量,從這一點看,叫它心。“謂能集起叁業事也”,能夠集起叁業(身、口、意叁業)事情,就是靠心來造那些事情的。“心能導世間,心能遍攝受”,就是前面那個心,集起叫心。“思量名意”,從思量的這個作用上說,又叫它意,東西還是一個。“了別名識”,它能夠了別的作用叫識。那麼心也好,意也好,識也好,就是一個東西。但是呢,從集起的力量來說叫心,從它思量的方面來說叫意,了別的功能來說叫識。
“複有釋言,淨不淨界,種種差別,故名爲心。”這是另外一個解釋。“淨不淨界”,這個“界”就是體,下邊要說。各種淨的、不淨的,就是善的、不善的,構成差別,它就叫心。“即此爲他作所依止,故名爲意”,給其他的法做依止,就叫意。我們前面說的無間滅意,給後來的心王心所作依止,能夠從它生起來,叫意。“即此者,即此心也”,就是那個心,給其他的法做依止的時候,就叫意。“將所依義,釋意也”,這是從所依的意思來解釋意的。前面說思量叫意,這裏是所依叫意。“作能依止,故名爲識”,一個是所依,一個是能依,作能依的就是識。這個我們說在無間滅意的時候都講過了:所依的意根,它就是意,給那些後來的心王、心所作一個依止,第六意識的根。能依方面的呢,就是識。這個是另外一個解釋。一個是了別叫識,思量叫意;這裏呢,是所依的方面叫意,能依的叫識。“識能依意也”,識是能依,依靠什麼?依靠意(無間滅意)生起來的。
“據上兩解,是心意識叁,名義雖異,其體一也。”上邊兩個解釋都是說,心、意、識,雖然它們的意思不一樣,名字也不一樣,但是它的體性,都是一個東西。從它的某一個方面來看叫它心,另一方面的作用看叫意,從再一方面看叫識。不管怎麼說,東西還是一個。那麼我們看到經上,或者其他的書上,講心,或者講意,或者講識,那你心裏就明白了,就是一個東西。假使它講心的時候,它有集起的力量,能夠集起叁業;說它是意的時候,它是思量,或者是作所依的;說它識的時候,它能了別,或者是作能依。這個意思知道了,它的體也知道了,這樣子你看經就行了。如果你不知道的話,你至少得查字典,字典好的,你還能查出來,字典差的,查不到。即使好的大辭典,它給你一大堆的解釋,你不曉得采取哪一個解釋好。我們查字典,就是一般的這個《辭海》也好、《辭源》也好,它一個字給你很多解釋,你這篇文章,到底采取哪個解釋,還是要靠你的智慧去選擇了。你選擇個錯的,講起來就講錯了。所以,這裏就是最正確的方法告訴你了。
心心所有依,有緣有行相,相應義有五者,此釋心心所法,更有四名,義雖有殊,體還一也。
下邊,心王、心所,還有其他的名詞。“心心所有依,有緣有行相,相應義有五”,這後面叁句。“此釋心心所法,更有四名”,這個就是說,心王、心所在其他的一般的經典上,還有四個名詞。前面叁個名詞(心意識)專指心王的,下面的四個名詞呢,通指心王、心所。“義雖有殊,體還一也。”它的名詞、它的意義雖然不一樣,它們的體還是一個,就是心王、心所。
一名有所依,謂心心所,皆名有所依,托所依根故。所依根者,眼等六根也。
那麼四個名詞是什麼?“一名有所依”,有所依,心王也好,心所也好,都有所依的,沒有所依,它生不出來了。“托所依根故。所依根者,眼等六根也。”心王、心所要生的時候,必定有所依。依什麼呢?依它的根。什麼叫所依的根呢?眼等六根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——跟心王一起生起的心所法,這是依前面的五根;第六識依無間滅意——意根。前五識,一方面依淨色根,同時也要依意根。這是前面都講過的。心王如此,心所同樣,非要有它依的根不可。
第一個是有所依。當我們看到“有所依”的時候,知道就是指的心王、心所。因爲心王、心所都是要有所依的。這一方面看,它們是相同的。
二名有所緣,取所緣境故。所緣境者,色等六境也。
第二個名詞叫“有所緣”,心王心所都有所緣的境。“取所緣境故”,因爲心王、心所都要取它所緣的境。心王心所就是有所緣的境才生起來的。前面我們講過,心王心所力量很薄弱,沒有那個境它生不起來的。等于一個人,身體很差,或者是一個老人,沒有手杖不能走路,它走路必定憑那個杖走。那麼此心王、心所同樣,它沒有境的話,生不起來,必定要有境才能生。
這個我們用來修行,很有用處的。有境了,才能生心王、心所。那你這個煩惱的心所,如果沒有境的話,也就不生了。所以說出家人要遠離,對一切五欲的境界,盡量地遠離。爲什麼遠離?不使心生出煩惱心所來嘛。有的人就不知道這個重要性,他也不知道心王、心所是靠境來的。他就是對境不遠離,但是心裏又想煩惱不要生起來,這怎麼可能呢?你如果是以無漏道把煩惱斷了,你對境,再什麼境,跟照鏡子一樣,一絲一毫都不沾著的。但你是個凡夫,你要去入那個境,你想不染汙?掉在染缸裏,你想不染這個顔色,可不可能呢?不可能的!既然有這個境顯了,決定會反映出那個心來。你這個心出來了,就是煩惱心。所以說真正想修行,你得遠離那個境。不遠離的話,你修行不會上路的。
境的範圍很多啊,眼睛看,耳朵聽,手碰到,鼻子聞到,都是境——五欲境。這個五欲境盡量地遠離。你如果不遠離的話,我們以前不是講過那個公案嗎?一個國王,他到山上去尋歡作樂,弄了一批宮娥、彩女,裸體跳舞、唱歌、奏音樂。部隊把這個山上的路口全部封掉了,他自己一個人享受。整個山上沒有其他第二個男子,祗有他國王一個人,其他全部是他的宮娥彩女。他正在享受五欲高興的時候,一群外道五通仙人,從這個山上飛過。他們飛過時碰到境了,天眼通的就看到下面的裸體女人跳舞,一看,好了,境一現前,煩惱一起,神通沒有了,掉下來了,跟鴨子一樣,啪、啪啦一大堆,掉下來;有天耳通的,他聽到那個女人的聲音,一聽,好了,煩惱一動,就掉下來了;鼻子,他的根利的,他神境通的,聞到下面的女香,一下子聞到了,起了一種煩惱心,神通也沒有了,又掉下來……。反正你總是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了,這個境一現前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