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她都知道的),那好,今天你幫我代接一下,我去辦我的公務。這個公主就等在那裏。
到了時間了,這個仙人又來了。仙人來了嘛,這個公主跟國王一樣,把手伸出來,托住他的腳,然後輕輕地放在地上。正在這麼接的時候——印度的仙人都是光腳板的,不穿鞋襪的,他的腳板碰到女孩子的手,軟軟的,一碰,不對頭了,動了一個念頭。念頭一起,神通就沒有了,定就失掉了。完了,沒有定了。那麼這一次,他吃了飯了,本來他飯吃好了,說了法之後嘛,回去了,飛起走了。這一次他沒有通了,飛不起了,怎麼辦呢?他祗好對國王他們說,我從來到你們國家都飛來飛去的,太快了,你們國家到底怎麼回事情,我還不知道。今天我要慢慢地走回去,仔細看一看,你們國家到底怎麼富強,建築怎麼好,讓我看一看。他就慢慢一步一步走回去了。國王還不知道,以爲他真的要看看的。
這個仙人有慚愧心,回去之後,起大慚愧,感到自己實在太不行了,這個念頭不正,就把神通給失掉了。就拼命下功夫,又得到了,又得通了。通得了之後,不上當了,不來了,這個五欲境不敢隨便粘了。再一粘的話,又失掉了,這可不好意思了。第二次,你說再要走回去,人家笑了,怎麼你看過了,還要看啊,這個不好看了。所以他這樣提高警惕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過去得了定之後,失掉了;失掉之後,後來又得到了,就是“已失今獲”。“如先坐定”,過去得了定的,“遇緣便舍定”,碰到緣了,失掉了,舍了,“名爲已失”。“後重修得”,後來拼命又修,又得定了。這個第二次得到,“創至生相”,還沒有成就,將要生起來這個時候,“將成就故”,還沒有成就,快成就了,叫獲,“名爲今獲”。
這個“獲”呢,就是已經沒有了,或者過去從來沒有過,現在開始有,有還沒到現在,叫“獲”。“獲”祗有一刹那,過了“獲”的第二刹那,到住的現在世的時候,叫“成就”了,“名爲今獲”。這是解釋“獲”。
“言成就者,先未得法,今時已得,先已得者,今複不失”,“成就”簡單,沒有得到的現在得到了;已經得到的沒有失掉,還在那裏,就叫“成就”。“此所得法,流至現在,名爲成就”,這個法從開始獲之後,慢慢地等流下來,一直到現在,這中間的過程,都叫成就。那麼假使你成就別解脫戒了,成就比丘戒了,戒體成就了,那就是說,你開始登壇的時候,第一刹那,是才生起的時候,是“獲”,得到比丘戒了;到第二刹那,比丘戒的行相出來了,“成就”。祗要你不舍戒,不破戒,你這一輩子都是成就比丘戒。這個是從第二刹那開始,都是成就。成就在沒有失去之前都是成就。那麼命終了,就舍掉了。
“故論雲:得已不失,名爲成就。”得到之後,沒有失掉,叫成就。
“故知獲時,不名成就,成就時,不名獲也”。“成就”跟“獲”這兩個東西,性質是一樣的,時間卻不一樣。當你是獲的時候,不能叫成就;當你成就的時候,不能叫獲。這個我想你們大概總明確了。“得謂獲成就”講到這裏就完了。
非得此相違者,釋非得自性也。應知非得與此相違,謂若有法,先未曾失,及重得已,但今初失,此法非得,創至生相,名爲不獲;流入現存22,名爲不成就。故知不獲時,不名不成就;不成就時,不名不獲。
下面是非得,也是相當麻煩的,這個頌都是比較麻煩的。“非得此相違者”,那麼頌很簡單,“得”叫“獲成就”,“非得”就反過來,“相違”就是跟它反一反,就是“不獲不成就”。
“非得此相違者,釋非得自性也。應知非得與此相違”,非得與得是相反的。“謂若有法,先未曾失,及重得已,但今初失,此法非得,創至生相,名爲不獲。流入現存(你們書上這個“現”什麼?下邊一個,“存”,這個存可能是以前寫字的時候筆誤了,存跟在差不多的。應當是“流入現在”。“現存”,當然要講也可以了,不過“現在”好象是稍微是通一點,口吻要比較通一點),名爲不成就。”那麼這個你說相反,反過來,好象很簡單。得嘛就是獲,非得就是不獲;得就是成就,非得不成就。但是真正獲跟成就叫你反的話,還是夠嗆。你自己反,恐怕反不下來。他給你反過來了,你要理解他的話,確實也夠費解的。他說,怎麼叫不獲呢?假使有一個法,“謂若有法”,這個法,“先未曾失”,過去沒有失掉,或者,“及重得已”,重新得到了,或者是失掉又重得了;“但今初失”,現在開始失掉了。就是說這個以前沒有失過,現在失掉了;或者以前失去過,又得到了,現在又失掉了。“此法非得,創至生相”,失掉,“非得”,開始在生的時候,還沒有到現在,叫“不獲”;“流入現在,名爲不成就”,到了現在了,叫不成就。
這個反還是夠嗆,相當麻煩,你腦筋差的,轉不過來,不要說自己反不過,他反過來了,你還不全懂了。那麼這個慢慢地仔細地回味,思惟一下,也不很難。那麼什麼叫非得、什麼叫不獲、不成就?意思講過了,我再重複一遍。一個法,過去沒有失掉過,現在第一次失掉,叫不獲。這個開始失掉,正在生相,還沒有到現在。或者這個法,過去失掉過的,後來恢複了,但是現在又失掉了,才失掉的、這個生相的時候,都叫不獲。那麼失掉以後,一直流到現在,中間那個過程,都叫不成就。意思跟前面恰恰相反。但是這個反,也不好理解。
“故知不獲時,不名不成就;不成就時,不名不獲”,時間有差異。不獲的時候,不能叫不成就;不成就的時候,不能叫不獲。事情是一個,都是失掉了,但是時間不一樣。所以說不獲跟不成不能混淆。不獲的時候,不能叫不成就;不成就的時候,不能叫不獲。跟前面獲、成就一樣,兩個不能搞錯。
未得今獲—— 如未得戒,今受得戒,創至生相。
已失今獲—— 如先坐定,遇緣便舍,後重修得,創至生相。
先未得法,今時已得
先已得者,今複不失
Ⅱ非得——謂若有法,先未曾失,及重得己,但今初失,此法非得,
創至生相,名爲不獲。流入現在,名不成就。
得非得所依唯自相續,唯有自身,有得非得。非他相續,無有成
就他身法故。非非相續(非相續即非情),無有成就非情法故。
無爲法中,唯有二滅,有得非得,謂若修道證擇滅時,擇滅上有
得也。不證時,擇滅上有非得也。緣阙位中得非擇滅,故非擇滅
上有得也。緣會時不得非擇滅,即非擇滅上有非得也。
得非得唯于,自相續二滅者,釋得非得所依也。自相續者,自即簡他也。相續是身,簡非相續。非相續者,非情是也。唯于自身,有得非得。故論雲:非他相續,無有成就他身法故。非非相續,無有成就非情法故。
下邊“得非得唯于……”,這裏還好懂啊,還有一點時間,我們把這個念完。下邊難的,明天再講。
“得非得唯于,自相續二滅者,釋得非得所依也”,得非得依靠哪個的?依哪個有得非得呢?“自相續”,自己本身;“二滅”,兩個滅,就是無爲法,擇滅,非擇滅。這些地方有得非得,其他地方就沒有。
“自相續者,自即簡他也。”自相續,就是自己這個續。什麼叫相續?相續就是我們的身心。我們的身、心都是相似相續地等流下去的,叫相續。這個是法相名詞。講到相續就是指身心。自己的身心上面可以有得非得。“自”就是“簡他”,簡別不能是他,他的相續或者非有情,不能有得非得。你怎麼得到他身上去呢?不可能。
“相續是身,簡非相續”,這個身就是有情。“簡非相續”,簡別非相續,就是非情了,“非相續者,非情是也”。那麼相續就是指有情了。所以說自相續呢,有兩個簡別。一個“自”就是簡別他,“相續”簡別不是非情,不是器世間。“唯于自身,有得非得”,那麼其他的人也不能啊?即使其他的有情,不是自己,也不能有得非得,祗能自己身上有得非得。
“故論雲:非他相續,無有成就他身法故。”非情,器世界,當然談不上得非得了。那麼有情,但不是自己,其他的有情能不能有得非得呢?不能。“非他相續”,不能是他相續。“無有成就他身法故”,沒有說成就他身上的東西。你要成就嘛,成就自己,怎麼成就他身上去呢?他的成就不幹你的事。人家成佛了,你還是地獄衆生,都可能的。這是兩個不相幹的。所以自他兩個得非得是不通的。
“非他相續”,“他相續”排除了,“非非相續”,那麼“非相續”也不是,非情也要排除。“無有成就非情法故”,這個器世間,不是有情的,你去成就,成就什麼東西呢?這個不好說了。我們說成就一個定,成就一個戒。器世間,怎麼成就戒定呢?沒有那個事情。總而言之,得非得不能依器世間。所以說既不是他相續,又不是非相續,祗能是自相續。
言二滅者,擇滅非擇滅也。無爲法中,唯于二滅,有得非得。謂若修道,證擇滅時,擇滅上有得也。不證時,擇滅上有非得也。緣阙位中,得非擇滅,故非擇滅上有得也。緣會時,不得非擇滅,即非擇滅上有非得也。故于二滅,有得非得。
“二滅”可以有得非得。什麼叫二滅?“擇滅,非擇滅也”,這個我們前面見過的。“無爲法中,唯于二滅,有得非得”,無爲法裏邊,虛空無爲沒有得非得,擇滅、非擇滅有得非得。“謂若修道,證擇滅時,擇滅上有得也。”“不證”的“時”候,“擇滅上有非得也”。我們現在沒有證到,擇滅有沒有?前面說過的,一切法都有它的離,有擇滅性。但是這個擇滅是非得,沒有得。
下邊“緣阙位中”,因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