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9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:謂無少受,無間生多,或複從多,無間生少。想等亦爾,于自類中,無非等義。又解:前心心所齊等,與後心心所爲緣,非是前受生後受,前想生後想,自類中等也。又解:後心心所,等用前心心所爲緣,故此等字,通緣及果。言無間者,前心心所,生後心心所,中間無有余心間隔,名爲無間。故此無間,通緣及果,或等無間即緣,是持業釋也;或等無間之緣,是依主釋。

  

  那麼“等無間緣”呢,“前後心心所,體各一故,名之爲等”。什麼叫等無間緣?前面一個心或者心所,後面所生的心王、心所,都是一個體。這個等無間緣,我們以前好象講過,等于買票一樣的,排著隊,前面一個買過了,後面一個上去——等無間緣就是前面的那個讓開了,後面的法(心王、心所)才能上去;如果前面的不走開,那後面就不能上去,所以叫等無間緣。這個“等”就是前面一個人跑開,後邊上去一個,不能去兩個,那麼這是一個,去一個、上一個是相等的。前面的心王、心所跟後面生的體各是一個,叫“等”。

  

  “如心心所中,受體是一,余想等亦爾。”心王、心所裏邊,假使受,它是一個受,那麼想、作意等等,也是一個。

  

  “故論雲:謂無少受,無間生多,或複從多,無間生少。想等亦爾,于自類中,無非等義。”它一個受不能生兩個無間,一下子生兩個不可能;或者兩叁個多的受,無間剎那之後就生一個少的,或者是兩個,這也不可能。一個生一個,等無間就是一個一個。受如此,想亦如是,這是指心王、心所了,當然舉的是心所法──受、想,心王也是如此。那麼這是一個生一個,一個去了,一個出來。

  

  “又解:前心心所齊等,與後心心所爲緣,非是前受生後受、前想生後想,自類中等也。”這個說,不限于自己相生,不限于受生受、想生想;凡是前面的心王、心所,跟後面的心王、心所,都可以做等無間緣,不一定要受生受、想生想。心王可以生心所,心所也可以生心王,心所裏邊互相交叉的也可以生,祗要位置讓出來,都可以,後邊都能生。它說“不(非)是前受生後受,前想生後想,自類中等也”,不僅于自類裏邊的“等”,交叉的都可以。

  

  “又解:後心心所,等用前心心所爲緣,故此等字,通緣及果。”後面的心王、心所要生,要用前面的心王、心所做緣,而且要“等”,一個生一個。“此等字,通緣及果”,緣是一個,果也是一個,這個“等”,所以說等無間緣的等呢,緣也是等,果也等。講了那麼多,就講了一個“等”字。

  

  最後這個“無間”,這怎麼說?“言無間者,前(面的)心王、心所,生後心、心所,中間無有余心間隔,名爲無間。”前面那個心王、心所做等無間緣,引出後邊的心王、心所,一個引一個,中間沒有隔開的時間,前一剎那滅掉,後一剎那生出來,中間沒有間隔的,叫無間。既是“等”,一個體,生一個,又是“無間”,跟著上去——就是買票了,你讓開了,後邊的馬上就接上去了,不能停下來,停下來後邊的人要吵架了,那你停在那裏不買,幹什麼?人家等了半天了。所以說前面的讓開了,後邊的就上去,中間也沒有間隔。

  

  “故此無間,通緣及果”,這個無間,也是通緣、果的。緣,無間的過了,這個果,無間的就上去。“或等無間即緣,是持業釋也”,那麼你等無間本身就是緣,本來它通果、通緣了,既然通緣嘛,它本身就是緣,持業釋——等無間緣,也可以;“或等無間之緣”,等無間作果來說,那麼這個是等無間果的緣,“是依主釋”。這兩個,都可以,因爲這個等無間通果、通緣的。從緣來說,它等無間就是緣;從果來說,等無間的緣,那麼是依主釋,這兩個解釋都可以用。

  

  這是講等無間緣,後邊還要講。

  

  

  

  

  所緣緣者,謂所緣境爲緣,能牽生心心所法,所緣即緣,持業釋也。

  

  第叁個,“所緣緣”,這個我們見過面的,“謂所緣境爲緣”。我們心王、心所要生的時候,要靠一個緣,它才能生起來,就是所緣緣,所緣的境。如果沒有所緣的境,它就生不起來。前面講過的,一個老的,或者身體很差的人,他走路要靠一個杖,沒有杖他就走不了路,那麼這個杖,就是所緣緣了。心王、心所,沒有心所緣的境的話,它就生不出來。那我們可以看了,根境相對嘛,才生心了,這個識才生出來了。識就是心王了,心王生起來,那麼心所也跟著出來了。如果根與境不相對,生不出來了。

  

  所以說,我們這個地方,上次也特別強調的,修行的人,就要掌握這一點,當你的道力不充的,煩惱要生,它的根還在;那麼你有那個境,這個煩惱心才會生出來,如果你境沒有了,煩惱可以暫時不生了。那麼你要修行的話,就要避免這個境。

  

  我們經常說的,有些東西不能看的,你看了之後引煩惱的,你看了舒服,煩惱來了;煩惱來了 ,你修什麼行呢?所以說爲什麼我們佛的戒要製那麼仔細呢?要二百五十條,比丘尼還要叁百四十八條,主要是幫你避開那個境。那個境避開之後,自然地,煩惱就息下去,生不出來了。如果你不那麼仔細地防範的話,那麼你很可能從這個裏邊生煩惱,生了煩惱之後,修行談不上了。我們要製止煩惱,把煩惱息下去,這個空閑裏邊,把道力趕快地充實起來,那麼以後道力勝過這個煩惱,它就可以把它降伏住。如果你煩惱還沒有息下去,盡在煩惱裏打交道的話,你道怎麼生呢?所以說,開始初學的人,一定要遠離這個色境,遠離這個五欲境,就是這個道理。五欲境不息下去的話,你道生不起;五欲境息下去了,也不是道就生了,你趕快要努力,把道生起來。道長一分呢,降伏煩惱的力量就增一分,增到你這個無漏法起來了,就可以斷煩惱了。如果你無漏法不起來,還得時時提防的,沒有見道之前,那些一切的見所斷的惑、修所斷的惑,全部存在,什麼時候境來了,都會出現。

  

  我經常說那個話,以前寶光寺有個學僧,他從五臺山來的,他說,我對女人這一關,我是經過得很多了,什麼樣都看過了,什麼樣子環境都碰上了,都沒有動搖,嘿,這是保險了。我很奇怪,我說你證了叁果了嗎?證了叁果才保險啊,欲界煩惱斷完了。你沒有證叁果,你怎麼敢說這個話呢?這個是大話!這個話說了不久,他害病,跑到某醫院去,大概住了不到一個月,好了,跟一個護士,兩個勾上了,來來去去,甚至于在寶光寺的餐廳裏招待她,被我看到了,在吃酒。這個你看看,後來甚至于發展到一天到晚放不下了。他自己說,唉呀!我以前氣力很大(他會武的),現在氣力拿不出來了,什麼什麼……。這個就煩惱,怎麼辦呢?你是自己害自己了。那就是你對境沒有好好地去避免了。

  

  那麼我們說,出家人害病怎麼辦呢?必須要住院的時候,當然要住院。如果你可以不住院,最好不要住院。到這個地方去,一天到晚跟那些護士打交道,如果你心擺正的,問題也不大,心裏不去攀緣它;如果你心不正了,或者說時間太久了,染汙心生起來了。染汙心要麼不生,生了之後,要把它斷掉,困難了。爲什麼青年的男女談了戀愛之後情願死的?他(她)什麼都不顧了!這個力量就是煩惱的力量。煩惱的力量很大,它碰到那個緣之後,再也斷它不了的,他(她)情願死掉,都要不放的。這樣子,我們看到煩惱的可怕,不要看到這是個小事情了。

  

  那麼這個下邊就是說,所緣緣呢,“能牽生心心所法”,是生起心王、心所的一個緣,如果沒有它的話,那就不生了。這個你自己要會用功的,就要從這個地方下手啊。所緣緣,那麼“所緣即緣”,所緣的那個境,就是我們的緣。因爲憑那個境,這個緣呢,就産生心王、心所,所緣就是緣,“持業釋也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增上緣者,增上即緣,是持業釋也。

  

  下邊,“增上緣”。“增上即緣”,這個增上的力量就是緣,“持業釋也”,也是持業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因緣五因性者,出因緣體,于六因中,除能作因,所余五因,是因緣性。

  

  “因緣五因性”,因緣的體——先說四個緣的名字,講了,那麼它的體是什麼?“因緣”是“五因性”,“出因緣”的“體”,在六個因裏邊,把能作因除開,其他的五個因就是因緣。

  

  

  

  

  等無間非後,心心所已生者,非後者,謂阿羅漢,臨入涅槃,最後心心所,名之爲後。此後心心所,非等無間緣。除後心外,諸余已生,心心所法,皆是等無間緣。

  

  “等無間非後,心心所已生”,非後,先說“非後”。“後”就是什麼?“阿羅漢臨入涅槃(的)最後心(王)、心所”,這個叫“後”。那麼要除開這個後,因爲這個心王、心所後邊再也沒有心王、心所了:他入了涅槃,無余涅槃之後,叁界不來了;叁界不來了,心王、心所就不生了。那麼這個最後的心王、心所呢,不是等無間緣,要把它除開。“此後心心所,非等無間緣。”這個除開之後,“除後心外”,其余的已生的心王、心所法,都是等無間緣,“皆是等無間緣。”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此緣生法,等而無間,依是義立等無間緣。解雲:法者,果法。此果法,與緣等也。由此色等,皆不可立等無間緣,不等生故。謂欲界色,或無間生欲界色界二無表色,解雲:謂受戒者,從第叁羯磨便入色界定,即欲界別解脫無表與色界定共無表色俱時生耳。或無間生欲界無漏二無表色。解雲:謂第叁羯磨,便入色界無漏定,即欲界無表與道共無表俱時生耳。由諸色法,雜亂現前,等無間緣,生無雜亂,故色不立等無間緣。

  

  那麼“論雲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說:“此緣生法,等而無間,依是義立等無間緣。”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這個“緣”(就是等無間緣),它“生”起“法”的時候——得果法了——它生的時候呢,“等”,而且“無間”:不但是體相等,一個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