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9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:谓无少受,无间生多,或复从多,无间生少。想等亦尔,于自类中,无非等义。又解:前心心所齐等,与后心心所为缘,非是前受生后受,前想生后想,自类中等也。又解:后心心所,等用前心心所为缘,故此等字,通缘及果。言无间者,前心心所,生后心心所,中间无有余心间隔,名为无间。故此无间,通缘及果,或等无间即缘,是持业释也;或等无间之缘,是依主释。

  

  那么“等无间缘”呢,“前后心心所,体各一故,名之为等”。什么叫等无间缘?前面一个心或者心所,后面所生的心王、心所,都是一个体。这个等无间缘,我们以前好象讲过,等于买票一样的,排着队,前面一个买过了,后面一个上去——等无间缘就是前面的那个让开了,后面的法(心王、心所)才能上去;如果前面的不走开,那后面就不能上去,所以叫等无间缘。这个“等”就是前面一个人跑开,后边上去一个,不能去两个,那么这是一个,去一个、上一个是相等的。前面的心王、心所跟后面生的体各是一个,叫“等”。

  

  “如心心所中,受体是一,余想等亦尔。”心王、心所里边,假使受,它是一个受,那么想、作意等等,也是一个。

  

  “故论云:谓无少受,无间生多,或复从多,无间生少。想等亦尔,于自类中,无非等义。”它一个受不能生两个无间,一下子生两个不可能;或者两三个多的受,无间剎那之后就生一个少的,或者是两个,这也不可能。一个生一个,等无间就是一个一个。受如此,想亦如是,这是指心王、心所了,当然举的是心所法──受、想,心王也是如此。那么这是一个生一个,一个去了,一个出来。

  

  “又解:前心心所齐等,与后心心所为缘,非是前受生后受、前想生后想,自类中等也。”这个说,不限于自己相生,不限于受生受、想生想;凡是前面的心王、心所,跟后面的心王、心所,都可以做等无间缘,不一定要受生受、想生想。心王可以生心所,心所也可以生心王,心所里边互相交叉的也可以生,祗要位置让出来,都可以,后边都能生。它说“不(非)是前受生后受,前想生后想,自类中等也”,不仅于自类里边的“等”,交叉的都可以。

  

  “又解:后心心所,等用前心心所为缘,故此等字,通缘及果。”后面的心王、心所要生,要用前面的心王、心所做缘,而且要“等”,一个生一个。“此等字,通缘及果”,缘是一个,果也是一个,这个“等”,所以说等无间缘的等呢,缘也是等,果也等。讲了那么多,就讲了一个“等”字。

  

  最后这个“无间”,这怎么说?“言无间者,前(面的)心王、心所,生后心、心所,中间无有余心间隔,名为无间。”前面那个心王、心所做等无间缘,引出后边的心王、心所,一个引一个,中间没有隔开的时间,前一剎那灭掉,后一剎那生出来,中间没有间隔的,叫无间。既是“等”,一个体,生一个,又是“无间”,跟着上去——就是买票了,你让开了,后边的马上就接上去了,不能停下来,停下来后边的人要吵架了,那你停在那里不买,干什么?人家等了半天了。所以说前面的让开了,后边的就上去,中间也没有间隔。

  

  “故此无间,通缘及果”,这个无间,也是通缘、果的。缘,无间的过了,这个果,无间的就上去。“或等无间即缘,是持业释也”,那么你等无间本身就是缘,本来它通果、通缘了,既然通缘嘛,它本身就是缘,持业释——等无间缘,也可以;“或等无间之缘”,等无间作果来说,那么这个是等无间果的缘,“是依主释”。这两个,都可以,因为这个等无间通果、通缘的。从缘来说,它等无间就是缘;从果来说,等无间的缘,那么是依主释,这两个解释都可以用。

  

  这是讲等无间缘,后边还要讲。

  

  

  

  

  所缘缘者,谓所缘境为缘,能牵生心心所法,所缘即缘,持业释也。

  

  第三个,“所缘缘”,这个我们见过面的,“谓所缘境为缘”。我们心王、心所要生的时候,要靠一个缘,它才能生起来,就是所缘缘,所缘的境。如果没有所缘的境,它就生不起来。前面讲过的,一个老的,或者身体很差的人,他走路要靠一个杖,没有杖他就走不了路,那么这个杖,就是所缘缘了。心王、心所,没有心所缘的境的话,它就生不出来。那我们可以看了,根境相对嘛,才生心了,这个识才生出来了。识就是心王了,心王生起来,那么心所也跟着出来了。如果根与境不相对,生不出来了。

  

  所以说,我们这个地方,上次也特别强调的,修行的人,就要掌握这一点,当你的道力不充的,烦恼要生,它的根还在;那么你有那个境,这个烦恼心才会生出来,如果你境没有了,烦恼可以暂时不生了。那么你要修行的话,就要避免这个境。

  

  我们经常说的,有些东西不能看的,你看了之后引烦恼的,你看了舒服,烦恼来了;烦恼来了 ,你修什么行呢?所以说为什么我们佛的戒要制那么仔细呢?要二百五十条,比丘尼还要三百四十八条,主要是帮你避开那个境。那个境避开之后,自然地,烦恼就息下去,生不出来了。如果你不那么仔细地防范的话,那么你很可能从这个里边生烦恼,生了烦恼之后,修行谈不上了。我们要制止烦恼,把烦恼息下去,这个空闲里边,把道力赶快地充实起来,那么以后道力胜过这个烦恼,它就可以把它降伏住。如果你烦恼还没有息下去,尽在烦恼里打交道的话,你道怎么生呢?所以说,开始初学的人,一定要远离这个色境,远离这个五欲境,就是这个道理。五欲境不息下去的话,你道生不起;五欲境息下去了,也不是道就生了,你赶快要努力,把道生起来。道长一分呢,降伏烦恼的力量就增一分,增到你这个无漏法起来了,就可以断烦恼了。如果你无漏法不起来,还得时时提防的,没有见道之前,那些一切的见所断的惑、修所断的惑,全部存在,什么时候境来了,都会出现。

  

  我经常说那个话,以前宝光寺有个学僧,他从五台山来的,他说,我对女人这一关,我是经过得很多了,什么样都看过了,什么样子环境都碰上了,都没有动摇,嘿,这是保险了。我很奇怪,我说你证了三果了吗?证了三果才保险啊,欲界烦恼断完了。你没有证三果,你怎么敢说这个话呢?这个是大话!这个话说了不久,他害病,跑到某医院去,大概住了不到一个月,好了,跟一个护士,两个勾上了,来来去去,甚至于在宝光寺的餐厅里招待她,被我看到了,在吃酒。这个你看看,后来甚至于发展到一天到晚放不下了。他自己说,唉呀!我以前气力很大(他会武的),现在气力拿不出来了,什么什么……。这个就烦恼,怎么办呢?你是自己害自己了。那就是你对境没有好好地去避免了。

  

  那么我们说,出家人害病怎么办呢?必须要住院的时候,当然要住院。如果你可以不住院,最好不要住院。到这个地方去,一天到晚跟那些护士打交道,如果你心摆正的,问题也不大,心里不去攀缘它;如果你心不正了,或者说时间太久了,染污心生起来了。染污心要么不生,生了之后,要把它断掉,困难了。为什么青年的男女谈了恋爱之后情愿死的?他(她)什么都不顾了!这个力量就是烦恼的力量。烦恼的力量很大,它碰到那个缘之后,再也断它不了的,他(她)情愿死掉,都要不放的。这样子,我们看到烦恼的可怕,不要看到这是个小事情了。

  

  那么这个下边就是说,所缘缘呢,“能牵生心心所法”,是生起心王、心所的一个缘,如果没有它的话,那就不生了。这个你自己要会用功的,就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啊。所缘缘,那么“所缘即缘”,所缘的那个境,就是我们的缘。因为凭那个境,这个缘呢,就产生心王、心所,所缘就是缘,“持业释也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增上缘者,增上即缘,是持业释也。

  

  下边,“增上缘”。“增上即缘”,这个增上的力量就是缘,“持业释也”,也是持业释。

  

  

  

  

  因缘五因性者,出因缘体,于六因中,除能作因,所余五因,是因缘性。

  

  “因缘五因性”,因缘的体——先说四个缘的名字,讲了,那么它的体是什么?“因缘”是“五因性”,“出因缘”的“体”,在六个因里边,把能作因除开,其他的五个因就是因缘。

  

  

  

  

  等无间非后,心心所已生者,非后者,谓阿罗汉,临入涅槃,最后心心所,名之为后。此后心心所,非等无间缘。除后心外,诸余已生,心心所法,皆是等无间缘。

  

  “等无间非后,心心所已生”,非后,先说“非后”。“后”就是什么?“阿罗汉临入涅槃(的)最后心(王)、心所”,这个叫“后”。那么要除开这个后,因为这个心王、心所后边再也没有心王、心所了:他入了涅槃,无余涅槃之后,三界不来了;三界不来了,心王、心所就不生了。那么这个最后的心王、心所呢,不是等无间缘,要把它除开。“此后心心所,非等无间缘。”这个除开之后,“除后心外”,其余的已生的心王、心所法,都是等无间缘,“皆是等无间缘。”

  

  

  

  

  论云:此缘生法,等而无间,依是义立等无间缘。解云:法者,果法。此果法,与缘等也。由此色等,皆不可立等无间缘,不等生故。谓欲界色,或无间生欲界色界二无表色,解云:谓受戒者,从第三羯磨便入色界定,即欲界别解脱无表与色界定共无表色俱时生耳。或无间生欲界无漏二无表色。解云:谓第三羯磨,便入色界无漏定,即欲界无表与道共无表俱时生耳。由诸色法,杂乱现前,等无间缘,生无杂乱,故色不立等无间缘。

  

  那么“论云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说:“此缘生法,等而无间,依是义立等无间缘。”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这个“缘”(就是等无间缘),它“生”起“法”的时候——得果法了——它生的时候呢,“等”,而且“无间”:不但是体相等,一个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