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9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生一個(等無間緣,一個讓開了,一個上去,果法,一個上去,是相等),而且無間,它一讓開,馬上上去,中間沒有停息,叫“等無間”。“依是義立等無間緣”,依這個道理,這樣子的意義,安立等無間緣。

  

  “解雲:法者,果法。此果法,與緣等也。”這前面講過的,這個圓晖法師很慈悲,因爲等無間緣沒有見過面,他講了很多。

  

  “由此色等,皆不可立等無間緣,不等生故”,等無間緣決定是心王、心所。色等,就是等不相應之類的,這些不能有等無間緣,“不等生故”,因爲它生的時候,不是一個生一個,不相等的。那麼它舉例了:“謂欲界色,或無間生欲界、色界二無表色,或無間生欲界、無漏二無表色。由諸色法,雜亂現前,等無間緣,生無雜亂,故色不立等無間緣。”色法呢,裏邊生起來就亂的了。假設欲界的色,無間、第二剎那,可以生起欲界的,也可以生起色界的,兩個無表色,那就一個生兩個,不是等。

  

  “解雲:謂受戒者”,受戒的時候,“從第叁羯磨便入色界定”,假使這個人在受戒,受大戒,第叁羯磨一白,比丘戒的體就生出來了——第叁羯磨的時候,白了第叁羯磨,他這個欲界的別解脫戒的那個無表色生了;但是他這個時候又入定了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,“色界定”,那麼他色界定的定共戒無表色也生起來了,那麼它一個色法,生起兩個無表色來了,同時得了戒了。別解脫戒,這個是一個無表色;又入定了,定共戒也出來,又是個無表色,那麼就可以生兩個,那就不是等了,“即欲界別解脫無表與色界定共無表色俱時生耳”。

  

  “或無間生欲界、無漏二無表色”,或者呢,他“第叁羯磨”的時候,他開了悟了,或者見道了,“便入色界無漏定”,這個時候,他既得到比丘戒的別解脫戒的無表色,又得到了這個道共戒──無漏的無表色也得到了,也是兩個,“即欲界無表與道共無表俱時生耳”。

  

  所以說呢,色法它是雜亂了,不是一個等一個,等無間那麼挨著挨著來的;所以呢,色法裏邊不能立等無間緣。“等無間緣”呢,“生無雜亂,故色不立等無間緣”,這是講等無間緣是跟這個色法,兩個不相應,後邊還要舉例。

  

  

  

  

  尊者世友,作如是說:于一身中,一長養色,相續不斷,從此後複有第二長養色生,不相違害,故不可立等無間緣。

  

  這是舉個例。一個身上,一個長養色生出來了,還有沒斷,第二個長養色又生出來了——你長胖了嘛,長養色越來越多了,長大了嘛,長養色越來越多了——那一個好變兩個、叁個,(乃至)更多,不是等無間。它生兩、叁個的長養色呢,“不相違害”,這個沒有妨礙的,所以不是等無間緣。

  

  

  

  

  大德複言:以諸色法無間生起,或少或多故。謂或有時,從多生少,如燒稻稗,大聚爲灰。或時複有從少生多,如細種生,諾瞿陀樹,根莖枝葉,漸次增榮,聳幹垂條,多所蔭映。解雲:大德謂法救也。諾瞿陀樹,子甚少而生大樹,蔭得五百乘車也。

  

  “大德複言”,法救尊者他又說,“以諸色法無間生起,或少或多故。”這更明顯了。色法,它無間生的時候,可以生多,可以生少,跟心王、心所不一樣。心王心所無間生的時候,這一個空缺,你去了一個,來一個補一個,不能多的;而它呢,可以多可以少。那麼怎麼說呢?

  

  (45B)“謂或有時,從多生少,如燒稻稗,大聚爲灰。”它有的時候,從多的色可以生少的色,無間,就可以生很少。什麼呢?一大堆的稻草,把它一把火一燒,無間,馬上變成灰了。那麼本來一大堆,嗬!看起來像山一樣一堆;化了灰之後,一點點了。那麼很多的,可以無間變成很少的。

  

  或者呢,少的可以變多的:“或時複有從少生多,如細種生,諾瞿陀樹,根莖枝葉,漸次增榮,聳幹垂條,多所蔭映。”這個“大德複言”,“大德”就是法救尊者。世友尊者說了一個長養色的問題,法救尊者更來一個具體的喻。他說,大堆的稻草可燒成灰,一點點,而小的也可以生成大的。這個諾瞿陀樹,是印度的樹,它的籽小得很,而生長成了大樹以後呢,有五百乘的車可以遮它的蔭,可以在裏邊躲避陽光。一棵大樹裏邊好擺五百個車,樹影子把它遮住,這棵樹大得不得了了。那麼它從開頭是很小的一顆籽,它無間,可以不斷地增大增大增大,最後成了一棵很大很大的大樹,這個也是色法,沒有等無間的,沒有等的關系在裏邊,所以說呢,色法不能立等無間緣。說了那麼多就是這個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所緣一切法者,謂一切法,與心心所,爲所緣也。心心所法,其性羸劣,執境方生,猶如羸人非杖不起。故一切法,識所攀附,名爲所緣。此所緣境,有別體性,是心心所,發生緣故,名所緣緣。

  

  下邊所緣緣。“所緣一切法”,一切法都可以做我們心王、心所所緣的境了。不管你有漏、無漏,有爲、無爲了,都可以緣它。“謂一切法,與心心所,爲所緣也。”一切法都可以做心王、心所的所緣境。

  

  “心心所法,其性羸劣,執境方生,猶如羸人非杖不起。故一切法,識所攀附,名爲所緣。此所緣境,有別體性,是心心所,發生緣故,名所緣緣。”這個前面講過了,心王、心所,它的力量很薄弱,它一定要有所緣的境之後,才能生起來。好比一個很羸劣的人,沒有杖他是站不起來的;他要站起來走路,非拿這個手杖不可,這樣子他才能走路。那麼心王、心所要生,一定要有所緣的境。這個我們也可以知道的。心王、心所,如果沒有境,怎麼生呢?你說我眼睛閉了,什麼都不要聽,心還有的。這個你心緣的是法嘛!你過去,心裏邊很多的影子在裏邊,那麼你可以想昨天的事情,想前天的事情,想這個樣子、那個樣子,還不是依境?法塵也是境嘛。你什麼都不想了,好了,你變無想定了,心沒有了。所以說心王心所一定要有境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增上即能作者,謂增上緣性,即能作因,以即能作因爲增上緣故,此緣體廣,名增上緣,一切皆是增上緣故。

  

  “增上即能作”,最後一個增上緣,就是能作因。“謂增上緣性,即能作因,以即能作因爲增上緣故”,它增上緣的體就是能作因。爲什麼?就是能作因做增上緣嘛!“此緣體廣,名增上緣”,這個爲什麼叫增上緣呢?增上就是大的意思了,這個緣的體非常寬,叫增上緣。“一切皆是增上緣故”,一切法,除了自己,前面說過的,能作因,除了自己,所有的都是增上緣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既一切法,皆所緣緣,此增上緣,何獨體廣?答:論有兩釋。第一解雲:俱有諸法,未嘗爲所緣,然爲增上,故唯此體廣。解雲:如無我觀,亦觀一切法,于第一念,不見俱有,故俱有諸法,未嘗爲所緣。然此俱有法,爲增上緣故,增上體廣也。第二解雲:或所作廣,名增上緣,以一切法,各除自性,與一切有爲,爲增上緣故。

  

  “問:既一切法,皆所緣緣,此增上緣,何獨體廣?”它跟前面那個所緣緣來比較了。你前面說,一切法都是所緣緣,這裏一切法都是增上緣,那麼你這個,兩個是一樣寬了,怎麼說增上緣寬呢?這個所緣緣還寬呢,一樣的嘛,何獨單單說增上緣是體廣叫增上呢?

  

  “答:論有兩釋。”《俱舍論》裏邊有兩個解釋。

  

  “第一解雲:俱有諸法,未嘗爲所緣,然爲增上,故唯此體廣。”第一個說法,它說我們心王、心所生起來的時候,那麼一切法,它來緣它了;但是你心王、心所自己身上的俱有法,那就是得,那些生、住、異、滅,這個,你不能緣它了。但是本身這個俱有法,就是增上緣,所以增上緣要比所緣緣大。這是第一個說法。

  

  這個呢,圓晖法師再補充一下。他說你心王、心所要緣一切法,最多的時候,緣一切法就是“無我觀”,“觀一切法”,就是沒有我,就是觀一切空,那一切法都要緣。我們說“觀自在菩薩,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”,這時候,把五個蘊全部照空了,一個、一個、一個都要緣過去的,那麼這個時候不是所有的法都緣在裏邊了嗎?這個“五蘊皆空”,還是五蘊呢,它這裏“無我觀”要把無爲法也緣了,無爲法也是沒有我了。那麼這樣子,不是一切所緣境了。“于第一念,不見俱有”,你緣一切法的時候,在第一念緣的時候,俱有法緣不到的。俱有法是能緣的,心王、心所的,同時生起的法,四相等等,這個第一念緣不到它。“故俱有諸法,未嘗爲所緣”,那個時候,那些俱有法,不是所緣緣。“然此俱有法,爲增上緣故,增上體廣也”,但是這個俱有法,本身就是增上緣,所以增上緣的體比所緣緣要廣的。這是第一個原因,第一個解釋。

  

  “第二解雲:或所作廣,名增上緣”,它所作的作用寬廣,叫增上緣。“以一切法,各除自性,與一切有爲,爲增上緣故。”這跟能作因一樣的,把自己除開,它一切法,對其它的一切有爲法,都是增上緣。

  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增上緣是一切法,所緣緣也是一切法,那麼爲什麼特別說增上緣的體寬,而所緣緣的時候不說?那就是說,從這兩個意義來說,增上緣是比所緣緣要大一點,所以呢,特別把這個叫增上緣,增上緣就是寬廣的意思了,“此緣體廣,名增上緣”了。那麼怎麼樣子體廣呢?有兩個方式來解釋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此六因與四緣相攝表,依據《法寶疏》,轉述《婆沙·十六》中之前說。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