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,那麼照規矩,他順生受或者順後受,下一輩子或者再下一輩子要生到非想非非想天去受那個報的。但是他得了滅盡定之後,隨即就在這一世入涅槃了,那這個報就不受了——入了涅槃,出叁界了,那還要回來受報了?不會了!所以這個時候,報幹脆都不受了,所以說這也是不定之一。這是“時報俱不定”受,可以受,也可以不受,不定。
“此滅盡定,唯招有頂,四蘊異熟。”這個滅盡定呢,它祗能招有頂天四蘊異熟。爲什麼有四蘊?這個非想非非想天的滅盡定,也是沒有心王、心所的,怎麼有這四蘊?跟前面一樣,投生的時候、命終的時候是有心的。
聖由加行得者,聖者,明修人也。此滅盡定,唯聖者得。論雲:非異生能起,怖畏斷滅故;唯聖道力,所能起故,現法涅槃,勝解入故。解雲:謂滅盡定,依有頂起,彼已無色,若更滅心,便成斷滅,故怖畏也;聖入滅定,作勝解心,如入涅槃,故異生不起也。加行得者,此滅盡定,唯加行得,非離染得,以心無故,要大加行,方可得也。又初得時,唯得現在世;從第二念,乃至未舍,通成過現。若出觀已,唯成過去。
“聖由加行得者”,這是哪個人修?聖者修。怎麼樣得 ?加行得。“聖者,明修人也”,“聖”這句話,說修的人。“此滅盡定,唯聖者得”,滅盡定祗有聖者能修,凡夫修不來的。
“論雲:非異生能起”,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非異生能修這個定,就是說異生不能修那個定,不能起那個定。爲什麼?“怖畏斷滅故”,它害怕斷滅。
第一個原因,凡夫不能起,因爲凡夫根本就不敢修這個定,他怕斷滅。爲什麼斷滅呢?非想非非想天,身體已經沒有了(無色定,到了非想非非想天,沒有身體),再把心沒有了,不是斷掉了嗎?爲什麼外道修無想定、不修那個無色界的(滅盡)定呢?——噢,這個滅盡定在非想非非想天了。非想非非想天,它上邊是色身已經沒有了,如果再把心滅掉了,不是什麼都沒有了?斷滅了!凡夫害怕的,凡夫總希望有啊。那麼外道他爲什麼依第四禅來修無想定呢?第四禅是禅定的最高一個,但是身體還在,即使心沒有了,他一個色殼子還在,外道是怕斷滅的。
我們說,看到氣功師也好,老道也好,都是要求長生了。他們這個修嘛,性命雙修,就不敢把身體丟掉,不但不丟掉,還要使身體常,要羅漢身。他們的羅漢跟我們的佛教的羅漢不一樣,他們的羅漢身就是活得很長很長,一百歲,或者上千歲,叫羅漢身。我們看來,羅漢就是阿羅漢——無生,跟他兩個意思,全不一樣。所以說外道盡管他用了很多佛教的名字,都是用到一邊去了。無漏,不漏精就是無漏,那個亂七八糟;羅漢身,又是身體不壞的叫羅漢身。阿羅漢嘛,無生,根本就不生不滅,你有生決定要滅。所以說這些外道的說法呢,都是借佛教的話來講他們的道理,這個就是相似佛法,千萬不要上當。
那麼第一個原因,爲什麼聖者能起,異生不能起呢?異生根本就害怕斷滅,身體沒有了,心也沒有了,不是斷滅了嗎!他不敢修,異生不敢修的。
第二個原因,“唯聖道力,所能起故”,修這個定,不要說異生害怕、不敢修,你想修也修不了!你沒有聖道的力量,起不了這個定,起這個定一定要聖道的力量,無漏道才能起。
“現法涅槃,勝解入故”,他依涅槃的勝解,等于入涅槃的心一樣,因爲這個定很細微,跟涅槃很相似,他們以起這樣子的勝解心,才能入這個滅盡定。那麼凡夫就根本不能。
“解雲”,這是原文了,下邊圓晖法師的解釋:“滅盡定,依有頂起,彼已無色”,有頂的定,已經是無色界了,沒有色了,身體沒有了;“若更滅心,便成斷滅”,色、心沒有了,不是什麼都沒有了嗎?凡夫外道就害怕,不敢修的,“故怖畏也”。
“聖入滅定,作勝解心,如入涅槃,故異生不起也”,第二個原因,聖者入滅盡定的時候,“作勝解心”,他起個勝解,我們前面講過了,勝解心所法,他以這樣子的心,好象入涅槃一樣,凡夫也修不了,凡夫沒有這個能力。所以說呢,兩個原因,祗能有聖者才能起。
“加行得者”,那麼怎麼得?這前面說過,離染得、加行得了。得滅盡定,照有部的說法,決定是加行得,因爲無心定,不加功用行,它自己不會出來。
“此滅盡定,唯加行得,非離染得”——這兩個得你們要記一記。一個是離染得,當你煩惱斷掉了,就會得到它,這叫離染得;加行得,煩惱斷了之後,它也得不了,一定要修它的加行才能得,加行得。那麼這個滅盡定呢,要加行得。前面無想定也是要加行得,無心定都要修加行的。沒有加行,你一下子把心停下來,不可能!我們講的比喻就是剎車,開得很快的,一向是有心的,一會兒把心停下來,這個是極困難。那麼你不修加行是停不下來。
“以心無故,要大加行,方可得也。”因爲要把心停下來,你要修很大的加行,很大的力量把它壓下去,才能夠得到這個無心了。所以說不修加行,離染而得,沒有那麼容易!這個是說要加行。
“又初得時,唯得現在世”,因爲它是無心,第一念起得的時候,現在世,一樣的,法俱得;“從第二念,乃至未舍,通成過現”,第二念之後,通過去,法後得。“若出觀已”,那麼也成就法後得,成就過去得,這跟前面是一樣。那麼下邊是個辯論。
成佛得非前者,明佛得滅盡定也。成佛得者,明成佛時,得滅盡定也。非前者,非前加行得也。成佛得言,顯離染得。謂佛世尊,盡智生時,成佛位也。此時離染,得滅盡定,不由加行,而修得也。
有部認爲是,佛呢,沒有,不修。一定要他金剛喻定的時候,就得滅盡定,前面沒有修過。而經部說他前面已經修過的。這是兩種不同的說法。那麼這裏是依有部的方式來講。
“成佛得非前”,這句話呢,就是說,“佛得滅盡定”,他怎麼得的?“成佛得”。“明成佛時,得滅盡定也。”滅盡定,佛怎麼得?成佛的時候得。“非前”,以前沒有修過,“非前加行得也”。他成佛的時候,一切煩惱斷掉了,自然得滅盡定。這個跟一般的阿羅漢不一樣。成佛有特殊功能,他不是前面的先修加行而獲得的。
(38A)“成佛得言”,“成佛得”這個話怎麼說呢?“顯離染得”。佛得這個滅盡定呢,跟一般的阿羅漢不一樣。他是離染得,祗要煩惱、習氣全部斷掉之後,自然就成就這個滅盡定。“謂佛世尊,盡智生時”,佛的盡智(斷煩惱的智)生的時候,那就是說成佛的時候了——“成佛位也”,就是成佛的時候。
“此時離染,得滅盡定”,這時候煩惱都斷掉了,離染,那麼這個滅盡定也得到了,是離染得。煩惱除掉之後,他就得到滅盡定。“不由加行,而修得也”,不是要加功用行,而修得的。因爲佛不一樣,凡夫不修大加行就不能得到,佛祗要煩惱、習氣斷完了,煩惱、習氣全部斷掉了,自然會顯出這個功德,那麼不要加行了。
故論雲:佛無一德由加行得,暫起欲樂現在前時,一切圓德隨樂而起,故佛衆德皆離染得。解雲:但離染時,得諸功德,故諸功德,名離染得,隨樂而起,非加行也。
根據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佛所有的功德,全部是把煩惱、習氣斷完了,都顯出來了,沒有一個是由加功用行而得來的。所以說佛的功德沒有一個是“由加行得”的。他祗要“暫起欲樂”,這麼起一個樂欲,“現在前時”,心裏要想起了,要這個功德了,一切功德都根據他的意樂心來了,那麼不要用加功用行的。因此呢,“佛衆德皆離染得”,佛的一切功德都是離染得,不要加行的。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了,那麼裏邊的一些關鍵問題,由圓晖法師再解釋一下。
“解雲:但離染時,得諸功德,故諸功德,名離染得”,什麼叫離染得(這句話,你們劃一條線也可以)?祗要離開“染”——煩惱染汙離開的時候,功德就得到了,這個功德,叫離染得。那麼“隨樂而起,非加行也”,你祗要有個意樂心,我想起這個功德,馬上就起了,不要用功加行的。這是解釋佛的功德,都是離染得。
又論雲:世尊曾未起滅盡定,得盡智時,雲何得成俱分解脫?解雲:菩薩學位,未起滅定,于成佛時,應有定障,雲何得成俱分解脫?俱分解脫者,謂離定慧障也。
那麼這裏有一個問題:佛沒有修過滅盡定,那麼得盡智的時候,怎能成俱解脫呢?
什麼叫俱解脫?我們說慧解脫、定解脫,都全的。單是慧解脫,煩惱斷了,定的自在沒有,那就是阿羅漢有斷煩惱的漏盡通,但是沒有前五通,前面的神通變化起不了,因爲定障還在,沒有俱解脫。定也解脫了,慧也解脫了,叫俱解脫,兩個都解脫了,就是叁明六通的大阿羅漢,這時生死也斷了,煩惱斷掉的,定的障去了,一切神通變化都起了。滅盡定就是斷這個定障的。那麼佛既然沒有修滅盡定,怎麼他得俱解脫呢?得盡智的時候,怎麼他能得俱解脫呢?
“解雲:菩薩學位,未起滅定”,阿羅漢在成無學之前,要修滅盡定;而菩薩成佛之前,有學的時候,沒有修滅盡定,那麼成佛的時候,“應有定障”,沒有修滅盡定嘛,定的障還存在了。成佛的時候,定障應當還在。那是慧解脫了,“雲何得成俱分解脫”,怎麼成俱解脫呢?定的障怎麼解脫呢?就是提這個問題。
“俱分解脫者,謂離定慧障也”,什麼叫俱解脫,它跟你再交代一下,就是定的障、慧的障都除掉了。單是慧障除掉,是了生死;定障除掉,得大神通。那麼佛當然了,既了生死,又得極大的神通、最圓滿的神通,佛都有;既然有,你卻沒有去定障的滅盡定的功夫沒下過,怎麼盡智一生,它的俱解脫成就呢?這不是無中生有啊,不是離開緣起了嗎?
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