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5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!“答也。余凡夫人,得第四禅,亦不得去来无想定,何况圣人乎 ”。

  

  “所以者何?”为什么原因不得?“彼虽曾习,以无心故,要待加行,方便修得。故初得时,唯得一世。”它因为是无心定,无心定不用加行,你怎么进去呢?若是你要进无心定的时候……我们说要从有心入无心是很困难的。譬如说刹车,若火车或很大的轮船,一下子把它停下来,要下大功夫的,你这个刹车刹得不好,它一下子停不下来的。那么,你修无心定,要停,要修很大的加行才停得下去。那么,这样子,你得了四禅之后,它不会起来的——你不修加行,它自己起来,不会的!要待加行方便修,才能得到,“故初得时,唯得一世”,所以得的时候,祗得一世。未来的得修是没有的,就是过去的东西它不会起来的。

  

  “答前征也”,这是答前面的问,为什么不起呢?“彼无想定,于过去生,虽能曾习”,或者你是修过的,因为我们无始以来,不敢保证没做过外道,没修过无想定。即使你是修过的,“以无心故”,因为这个定是无心的,“今时要须更修加行方可得也”,假使现在你要得到它,要修很大的加行才能得到。所以说,你修了第四禅,但没有修无想定的加行,它不会得的。

  

  我们说,这个修行呢,你得了一个法之后,其它的附带的法就会出来,这叫离染得。加行得要修加行,通过加行才能得到那个东西。离染得就是说,你把这个染污去掉了,那些法就显出来了。那么,第四静虑得到之后,那些所有的静虑都会显出来,那是离染得。但是无想定是加行得,你把第四静虑得到之后,它不会现起来。因为它是无心定,没有加行,它是不显的。所以说,不要说圣者得了第四静虑,不得无想定,就是凡夫也不得无想定。那么就解答这个问题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明灭尽定

  

  从此第二,明灭尽定。论云:次灭尽定,其相云何?颂曰

  

  灭尽定亦然  为静住有顶  善二受不定  圣由加行得

  

  成佛得非前  三十四念故

  

  无想定讲好了,还有个无心定,叫灭尽定,比无想定还要深,那么这个是圣者修的。圣者为什么要修?这里边要说。“从此第二,明灭尽定。论云:次灭尽定,其相如何?”这个灭尽定,它到底怎么回事呢?

  

  “灭尽定亦然”,也是心、心所灭,有个实在的东西把心、心所灭下去的。“为静住有顶”,他的作意,为什么要修这个定?“为静住”,要止息一下;灭尽定依靠的不是第四禅,是非想非非想天,“有顶”,有顶的定。“善”,也是善性;“二受不定”,有两个受,就是受什么报有两种,不一定。“圣”,哪个修的?圣者。圣者怎么样得到了?无心定一定要“由加行得”,不能够离染得,要修加行得。

  

  那么下边是一个问题,佛修不修灭尽定?有部的说法是不修的。佛是离染得,等一切烦恼都断掉,自然成就灭尽定。无想定,佛是没有的;灭尽定,佛这个烦恼断掉之后,他的功能自在,就可以成就,但是没有去修它。那么依经部呢,就说佛也要修的。这是一个辩论,后边要讲。现在先把前面的讲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初句出体,次三句辨差别,第五第六句,明佛得也。灭尽定亦然者,此灭尽定,有实体性,灭心心所,同前无想,灭心心所,故言亦然。

  

  第一句说灭尽定的体,下边三句说灭尽定的差别相。第五、第六两句呢,明佛的得,这是一个辩论,佛得灭尽定是怎么得的?

  

  先说第一句,“灭尽定亦然”。这个灭尽定,我们说“无想二定命”了,“二定”,第一个无想定说过了,那么说第二个了,就是灭尽定,“此灭尽定,有实体性”,也是跟前面一样,“亦然”,同样,跟前面无想定一样,也有一个实在的体性的东西。有部嘛,一切都有的了,所以说灭尽定是有个东西的。这个东西呢,也是把心、心所灭掉,“同前无想,灭心心所,故言亦然。”这个“亦然”,跟前面无想定一样,有个实在的东西把心王、心所灭掉。

  

  在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灭尽定、无想定都是灭心、心所,那么到底这两个灭的东西是不是一样的?那么唯识里边就是说,灭尽定灭的,第七识也灭了,而无想定灭的,祗灭前六识,灭尽定深,把第七识也灭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为静住者,明作意也。前无想定,为求解脱,以出离想作意为先。此灭尽定,为求静住,以止息想作意为先。

  

  “为静住有顶”,“为静住”,他为什么要修这个灭尽定?为了要静住。这是他的作意,就是修的目的。

  

  “前无想定,为求解脱”,这个灭尽定,圣者是不会搞错的,灭尽定不是涅槃,但很接近于涅槃。那么他为静住,并不是为了求解脱。圣者知道求解脱要求涅槃,不是求灭尽定;灭尽定就是为了静住。前面无想定是为了求解脱,“以出离想作意为先”,以为修这个定就能出离了。

  

  那么这个灭尽定呢,“为求静住”,他的目的主要是要静一下。“以止息想作意为先”,“以止息想”,心里静下来,什么都不想,停下来,祗是休息一下。为什么要休息?因为要断有顶的烦恼。非想非非想天的烦恼是最高的,要断它的烦恼的时候,这个烦恼很微细,越是细的东西越难断,那么你要断它的时候,那就是要精神非常充沛,用极大力量把它断掉,那先得休息一下。我们说部队打仗,打仗之前,要休整一下。这个跟非想非非想的最微细的烦恼(第九品烦恼)打仗的时候,先要好好休息一下,然后养足力量,一下把它灭掉。是为了这个目的,要止,“为静住”,静住,“以止息想作意为先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顶者,明所依也。前无想定,依第四禅,此灭尽定,唯依有顶。谓下诸地,皆名有想,行相粗动,难可止息;此有顶地,名为非想,行相微细,易可止息,故唯有顶,有灭尽定。

  

  “有顶者,明所依也。”为静住,这是它的目的(作意)。“有顶”,它是依有顶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定来修灭尽定的。

  

  “前无想定,依第四禅,此灭尽定,唯依有顶。”“唯依有顶”,祗依有顶。为什么祗依有顶呢?

  

  “谓下诸地,皆名有想,行相粗动,难可止息。”下面的地,就是从有顶以下,无所有处,乃至到初禅,这些都是有想的定,有心定了——无想定还除外了,外道定当然除开了,不在此例,圣者不修的。那么圣者能不能利用下边的定来止息呢?下边的有心定都是有想的,就是有心的了,“行相粗动”,这个行相里边很粗;“难可止息”,要止息的话,那是不行。“此有顶地,名为非想”,它的行相很微细,非想;又不是没有想,非非想。但是总的来说,比下面的几个定要细得多,“行相”极“微细”,“易可止息”,它容易止息。“故唯有顶,有灭尽定。”所以说祗有有顶的非想非非想定,才入灭尽定。这就是说为什么一定要依非想非非想天的定来修灭尽定。因为除了它之外,都是行相粗动,不能止息,而修灭尽定目的要止息,那一定要依靠非想非非想定,它是行相细微。

  

  

  

  

  善二受不定者,善者,三性门也。谓灭尽定,性唯是善,非无记染。谓是善心所等起故。

  

  “善二受不定者”,“善”是“三性门”,三性里边善的,圣者修的定当然是善的。“谓灭尽定,性唯是善,非无记染。”既不是无记,也不是染污,祗是善的。“谓是善心所等起故。”善的心所等起,这个“等起”两个字,我们见过了,它发动的,同时跟它是相等的,都是善的,心是善的,修的定也是善的。

  

  这叫什么善?记不记得?善有几种?“等起善”。还有呢?“胜义善”,涅槃,最高的是涅槃——这个要经常记住,这是很重要的东西。“自性善”,就是无贪等三善根,及惭、愧两个心所法32;“相应善”,跟它相应的心王、心所。“等起善”,是发动的身、口、意——那么灭尽定就是,它发动的是善心等起的;最后胜义善,最高的善,涅槃。“性唯是善”,不是无记,也不是染,是善的心所等起的,是“等起善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受不定者,明报时分也。二受谓顺生、顺后二受也。此灭尽定,通顺生、顺后、及不定受,谓约异熟,有顺生受或顺后受。颂言不定,含二不定:一、报定时不定,二、时报俱不定。故论云:或有不定受——此报定时不定;或全不受,谓若于下,得般涅槃——此时报俱不定,如阿罗汉得灭尽定,入般涅槃,不受果耳。此灭尽定,唯招有顶,四蕴异熟。

  

  “二受不定者”,他受报的时分,什么时候受。“二受”,顺生受、顺后受都可以;还有“不定”,“不定受”也可以,他入涅槃之后,就不受报了。“明报时分也。”这个“二受不定”呢,就是说报的时间,顺生受也可以,顺后受也可以,两种受,还有不定受也可以。

  

  “此灭尽定,通顺生、顺后”,灭尽定跟其它的定不一样,顺后受也可以,因为是圣者修的。

  

  “及不定受”,那么还有不定受,“谓约异熟,有顺生受或顺后受。”这个“不定”什么意思?“颂言不定,含二不定:一、报定时不定”,报是要受的,时间什么时候不一定,顺生、顺后不一定;第二个不定,“时报俱不定”,时间固然不定,报也不定,就是可以不受。

  

  “故论云:或有不定受”,这是引《俱舍论》里边的,《俱舍论》说两个不定,或者呢,有不定受——前面顺生受、顺后受说了,这个容易解,不引原文了,这个不定受呢,还要引一下。 《俱舍论》里边说,或者呢,还有不定受的。哪个不定受呢?“报定时不定”,报是一定要受,时间不一定。

  

  “或全不受”,或者呢,全不受,时间也不定,报也不定,就不受报了。什么时候不受报?“谓若于下,得般涅槃——此时报俱不定,如阿罗汉得灭尽定,入般涅槃,不受果耳。”现在假使欲界一个阿罗汉,灭尽定是修好了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