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5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!“答也。余凡夫人,得第四禅,亦不得去來無想定,何況聖人乎 ”。

  

  “所以者何?”爲什麼原因不得?“彼雖曾習,以無心故,要待加行,方便修得。故初得時,唯得一世。”它因爲是無心定,無心定不用加行,你怎麼進去呢?若是你要進無心定的時候……我們說要從有心入無心是很困難的。譬如說刹車,若火車或很大的輪船,一下子把它停下來,要下大功夫的,你這個刹車刹得不好,它一下子停不下來的。那麼,你修無心定,要停,要修很大的加行才停得下去。那麼,這樣子,你得了四禅之後,它不會起來的——你不修加行,它自己起來,不會的!要待加行方便修,才能得到,“故初得時,唯得一世”,所以得的時候,祗得一世。未來的得修是沒有的,就是過去的東西它不會起來的。

  

  “答前征也”,這是答前面的問,爲什麼不起呢?“彼無想定,于過去生,雖能曾習”,或者你是修過的,因爲我們無始以來,不敢保證沒做過外道,沒修過無想定。即使你是修過的,“以無心故”,因爲這個定是無心的,“今時要須更修加行方可得也”,假使現在你要得到它,要修很大的加行才能得到。所以說,你修了第四禅,但沒有修無想定的加行,它不會得的。

  

  我們說,這個修行呢,你得了一個法之後,其它的附帶的法就會出來,這叫離染得。加行得要修加行,通過加行才能得到那個東西。離染得就是說,你把這個染汙去掉了,那些法就顯出來了。那麼,第四靜慮得到之後,那些所有的靜慮都會顯出來,那是離染得。但是無想定是加行得,你把第四靜慮得到之後,它不會現起來。因爲它是無心定,沒有加行,它是不顯的。所以說,不要說聖者得了第四靜慮,不得無想定,就是凡夫也不得無想定。那麼就解答這個問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明滅盡定

  

  從此第二,明滅盡定。論雲:次滅盡定,其相雲何?頌曰

  

  滅盡定亦然  爲靜住有頂  善二受不定  聖由加行得

  

  成佛得非前  叁十四念故

  

  無想定講好了,還有個無心定,叫滅盡定,比無想定還要深,那麼這個是聖者修的。聖者爲什麼要修?這裏邊要說。“從此第二,明滅盡定。論雲:次滅盡定,其相如何?”這個滅盡定,它到底怎麼回事呢?

  

  “滅盡定亦然”,也是心、心所滅,有個實在的東西把心、心所滅下去的。“爲靜住有頂”,他的作意,爲什麼要修這個定?“爲靜住”,要止息一下;滅盡定依靠的不是第四禅,是非想非非想天,“有頂”,有頂的定。“善”,也是善性;“二受不定”,有兩個受,就是受什麼報有兩種,不一定。“聖”,哪個修的?聖者。聖者怎麼樣得到了?無心定一定要“由加行得”,不能夠離染得,要修加行得。

  

  那麼下邊是一個問題,佛修不修滅盡定?有部的說法是不修的。佛是離染得,等一切煩惱都斷掉,自然成就滅盡定。無想定,佛是沒有的;滅盡定,佛這個煩惱斷掉之後,他的功能自在,就可以成就,但是沒有去修它。那麼依經部呢,就說佛也要修的。這是一個辯論,後邊要講。現在先把前面的講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初句出體,次叁句辨差別,第五第六句,明佛得也。滅盡定亦然者,此滅盡定,有實體性,滅心心所,同前無想,滅心心所,故言亦然。

  

  第一句說滅盡定的體,下邊叁句說滅盡定的差別相。第五、第六兩句呢,明佛的得,這是一個辯論,佛得滅盡定是怎麼得的?

  

  先說第一句,“滅盡定亦然”。這個滅盡定,我們說“無想二定命”了,“二定”,第一個無想定說過了,那麼說第二個了,就是滅盡定,“此滅盡定,有實體性”,也是跟前面一樣,“亦然”,同樣,跟前面無想定一樣,也有一個實在的體性的東西。有部嘛,一切都有的了,所以說滅盡定是有個東西的。這個東西呢,也是把心、心所滅掉,“同前無想,滅心心所,故言亦然。”這個“亦然”,跟前面無想定一樣,有個實在的東西把心王、心所滅掉。

  

  在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滅盡定、無想定都是滅心、心所,那麼到底這兩個滅的東西是不是一樣的?那麼唯識裏邊就是說,滅盡定滅的,第七識也滅了,而無想定滅的,祗滅前六識,滅盡定深,把第七識也滅掉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爲靜住者,明作意也。前無想定,爲求解脫,以出離想作意爲先。此滅盡定,爲求靜住,以止息想作意爲先。

  

  “爲靜住有頂”,“爲靜住”,他爲什麼要修這個滅盡定?爲了要靜住。這是他的作意,就是修的目的。

  

  “前無想定,爲求解脫”,這個滅盡定,聖者是不會搞錯的,滅盡定不是涅槃,但很接近于涅槃。那麼他爲靜住,並不是爲了求解脫。聖者知道求解脫要求涅槃,不是求滅盡定;滅盡定就是爲了靜住。前面無想定是爲了求解脫,“以出離想作意爲先”,以爲修這個定就能出離了。

  

  那麼這個滅盡定呢,“爲求靜住”,他的目的主要是要靜一下。“以止息想作意爲先”,“以止息想”,心裏靜下來,什麼都不想,停下來,祗是休息一下。爲什麼要休息?因爲要斷有頂的煩惱。非想非非想天的煩惱是最高的,要斷它的煩惱的時候,這個煩惱很微細,越是細的東西越難斷,那麼你要斷它的時候,那就是要精神非常充沛,用極大力量把它斷掉,那先得休息一下。我們說部隊打仗,打仗之前,要休整一下。這個跟非想非非想的最微細的煩惱(第九品煩惱)打仗的時候,先要好好休息一下,然後養足力量,一下把它滅掉。是爲了這個目的,要止,“爲靜住”,靜住,“以止息想作意爲先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有頂者,明所依也。前無想定,依第四禅,此滅盡定,唯依有頂。謂下諸地,皆名有想,行相粗動,難可止息;此有頂地,名爲非想,行相微細,易可止息,故唯有頂,有滅盡定。

  

  “有頂者,明所依也。”爲靜住,這是它的目的(作意)。“有頂”,它是依有頂的非想非非想天的定來修滅盡定的。

  

  “前無想定,依第四禅,此滅盡定,唯依有頂。”“唯依有頂”,祗依有頂。爲什麼祗依有頂呢?

  

  “謂下諸地,皆名有想,行相粗動,難可止息。”下面的地,就是從有頂以下,無所有處,乃至到初禅,這些都是有想的定,有心定了——無想定還除外了,外道定當然除開了,不在此例,聖者不修的。那麼聖者能不能利用下邊的定來止息呢?下邊的有心定都是有想的,就是有心的了,“行相粗動”,這個行相裏邊很粗;“難可止息”,要止息的話,那是不行。“此有頂地,名爲非想”,它的行相很微細,非想;又不是沒有想,非非想。但是總的來說,比下面的幾個定要細得多,“行相”極“微細”,“易可止息”,它容易止息。“故唯有頂,有滅盡定。”所以說祗有有頂的非想非非想定,才入滅盡定。這就是說爲什麼一定要依非想非非想天的定來修滅盡定。因爲除了它之外,都是行相粗動,不能止息,而修滅盡定目的要止息,那一定要依靠非想非非想定,它是行相細微。

  

  

  

  

  善二受不定者,善者,叁性門也。謂滅盡定,性唯是善,非無記染。謂是善心所等起故。

  

  “善二受不定者”,“善”是“叁性門”,叁性裏邊善的,聖者修的定當然是善的。“謂滅盡定,性唯是善,非無記染。”既不是無記,也不是染汙,祗是善的。“謂是善心所等起故。”善的心所等起,這個“等起”兩個字,我們見過了,它發動的,同時跟它是相等的,都是善的,心是善的,修的定也是善的。

  

  這叫什麼善?記不記得?善有幾種?“等起善”。還有呢?“勝義善”,涅槃,最高的是涅槃——這個要經常記住,這是很重要的東西。“自性善”,就是無貪等叁善根,及慚、愧兩個心所法32;“相應善”,跟它相應的心王、心所。“等起善”,是發動的身、口、意——那麼滅盡定就是,它發動的是善心等起的;最後勝義善,最高的善,涅槃。“性唯是善”,不是無記,也不是染,是善的心所等起的,是“等起善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受不定者,明報時分也。二受謂順生、順後二受也。此滅盡定,通順生、順後、及不定受,謂約異熟,有順生受或順後受。頌言不定,含二不定:一、報定時不定,二、時報俱不定。故論雲:或有不定受——此報定時不定;或全不受,謂若于下,得般涅槃——此時報俱不定,如阿羅漢得滅盡定,入般涅槃,不受果耳。此滅盡定,唯招有頂,四蘊異熟。

  

  “二受不定者”,他受報的時分,什麼時候受。“二受”,順生受、順後受都可以;還有“不定”,“不定受”也可以,他入涅槃之後,就不受報了。“明報時分也。”這個“二受不定”呢,就是說報的時間,順生受也可以,順後受也可以,兩種受,還有不定受也可以。

  

  “此滅盡定,通順生、順後”,滅盡定跟其它的定不一樣,順後受也可以,因爲是聖者修的。

  

  “及不定受”,那麼還有不定受,“謂約異熟,有順生受或順後受。”這個“不定”什麼意思?“頌言不定,含二不定:一、報定時不定”,報是要受的,時間什麼時候不一定,順生、順後不一定;第二個不定,“時報俱不定”,時間固然不定,報也不定,就是可以不受。

  

  “故論雲:或有不定受”,這是引《俱舍論》裏邊的,《俱舍論》說兩個不定,或者呢,有不定受——前面順生受、順後受說了,這個容易解,不引原文了,這個不定受呢,還要引一下。 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或者呢,還有不定受的。哪個不定受呢?“報定時不定”,報是一定要受,時間不一定。

  

  “或全不受”,或者呢,全不受,時間也不定,報也不定,就不受報了。什麼時候不受報?“謂若于下,得般涅槃——此時報俱不定,如阿羅漢得滅盡定,入般涅槃,不受果耳。”現在假使欲界一個阿羅漢,滅盡定是修好了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