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“無色界染心及與學心”,每一個都是叁次得(各叁度得),那麼也把它歸納成兩個。叁個、叁個,六個;六個他祗歸納了兩個,又多了四個。那麼一共多了五個。“謂叁界染時皆得也”,凡是成就下地染,上地染心決定也同時得到,所以說得了欲界的染心的時候,無色界的染心也得到;那麼得到色界的染心的時候,無色界的染心也得到,這樣子呢,叁界一共叁次得到。有學心,前面也講過,也有叁次的得。這樣子重複了叁次,那麼他把它精簡了,一共減了五個。
所以說《雜心論》裏邊“各除二”,叁個裏邊祗要一個就夠了,那麼每一個除兩個。“兼前一心”,兩個、兩個,四個,前面欲界的染汙心,又是減了一個,那麼一共除五個心。所以說“十四”,一個說“九”,中間就是一個有重複、一個沒有重複,其實是一樣的。
“故說得九,各據一義,亦不相違”,所以說雜心論師說九個,我們這裏《俱舍論》說十四個,有沒有矛盾?沒有矛盾,一個是根據叁界分開來說、重複地說;一個是把它歸納來,簡略地說,因此說並不相違,道理是一樣的。
所以我們學法,這一點,從這個例子呢,看到經論裏邊一會兒這麼說,一會兒那麼說,你要知道它的原則性的問題在哪裏,然後自己看出來,它沒有相違。如果你原則性的東西沒有掌握到,你說它相違,固然錯了;就是你說它不相違,你也糊裏糊塗,什麼地方不相違你又不知道,還是個迷信,還是沒有搞清楚。所以說我們看不相違,不但知道它事實上不相違,爲什麼不相違也要知道,這才是把道理溝通了,那麼學教的目的也在這裏。經裏邊說的話,一會兒這麼說,一會兒那麼說,爲什麼這部經說這個樣子,那部經說那個樣子,爲什麼道理?把道理溝通,那麼你今後才知道,經說的是一致的。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就做了很多工作,這些其它認爲有矛盾的地方,把它溝通了很多。那麼這些就是我們學法要注意的問題。
善心中得六者,謂欲界無覆,色界善及無覆,無色界善,及學無學,故成六心也。雜心據單得,唯說此六心。此論約重得,言得七心,謂色善叁、學四,名七心也。于此七中,除二心重。言二心者,謂欲色界無覆,各兩度得:一、色善時得,二、學心時得。各除一心,取余五心,兼無學一,故成六也。
染汙心的九心、十四心已經溝通了,善心也有矛盾,表面上有矛盾了。“善心中得六”,這個“善”包括色界的善、有學的無漏的善。我們說前面的“色善叁學四”,一共七個心,它這裏是歸納成六個。
“謂欲界無覆”,這個前面講過的,欲界無覆無記心,“色界善及無覆”,色界的善心跟無覆無記心,那麼這是它們善心裏邊都可以得到的。這個你們看看前面“色善叁學四”。這裏邊,得的心裏邊有這些心,一個是欲界的無覆無記心,就是通果心之類的;一個是色界的善心,一個是色界的無覆無記心(也是通果心);“無色界善,及學無學”,無色界的善心,跟學心,加一個無學,這樣子,《雜心論》的六個心,就是指這六個,“故成六心也”。
“雜心據單得,唯說此六心;此論約重得,言得七心”,怎麼七個呢?“色善叁”,色善得叁個心;“學四”,有學心得四個心,這樣子七個。那麼這七個裏邊,有兩個重的。哪兩個重的?“言二心者,謂欲、色界無覆(心)”,每一次都“各兩度得”,說了兩次。色善叁的時候有它(色善時得),學心的時候也有它(學心時得),這兩個心都說過兩次,那麼“各除一心”。七個除兩個,祗有五個心了;雜心論師裏邊加一個無學心,就變成六個,“取余五心,兼無學一,故成六也”。
這樣子就是說,雜心論師的六心跟我們的七個心也沒有矛盾。它把重複的去了,就是少了一個——七個除了兩個重複的,那麼祗有五個;這裏它加上一個無學心,“兼無學一”,他加進去了,那麼也成了六個。
但是俱舍論主,他對這個“六”,還有問題,他說這個六還不夠,應當是七;這個七,不是前面“色善叁學四”的七了,它另外加一個欲界的善,這樣子成了七個心。
論雲:爲攝前義,複說頌言:由托生入定,一由托生者,是前界退還也。第二入定者,是前色善及學心也。及離染退時,第叁及離染者,是前離欲界染心也。第四退時者,是前由起惑退也。續善位得心,第五續善位者,是前疑心續善也。非前所成故。明得義也。此言得者,今時成就,名爲得也。此是論主,爲攝前義,總爲五門,勒顯一頌,請細細尋焉。
“論雲:爲攝前義,複說頌言”,爲了要攝前面的話的意思,又說一個頌:“由托生入定,及離染退時,續善位得心,非前所成故。”
“此是論主,爲攝前義,總爲五門,勒顯一頌,請細細尋焉。”這個叫你仔細看了,如果你不仔細看的話,糊裏糊塗一片糟。
那麼這個裏邊呢,含的內容很多的,我們先把這個頌大概地說一下。世親菩薩總結前面的雜心論師跟他自己前面的那個頌,總的再歸納一個頌,就是善法又生幾個心,它說的是七個心。
“由托生……”,就是由五個門來說:由托生的時候生善法,入定的時候也生,離染的時候、退的時候、續善心的時候,都生善法。
“托生”的時候,“一由托生者,是前界退還也”,這個托生就是投生了,從上界退到下界來投生的時候,托生,這是前面講過的。托生的時候生起什麼心?你們自己去看,慢慢查。那麼有重複的把它去掉,這樣子就歸納成七個心。那麼退,界退還,就是前面說的界退還。
“第二入定者”,“入定”就是說,“是前色善及學心也”,入定的時候,入有漏定,是色界的善心;假使入的是無漏定,就是有學的心。所以說入定呢,就是包括前面的色善跟有學心。
那麼“離染”的時候,“第叁及離染者, 是前離欲界染心也”,前面的離開欲界的染心,這是離染。
“第四退時者”,就是前面的“起惑退”,起了煩惱之後會退。
那麼這個前面都有,歸納攏來呢,是六個心——加上這個無學,六個心。這個,俱舍論主呢,他認爲這個還不夠,還得要再加一個,就是欲界的善心什麼時候得,這裏沒有,前面也沒有說,雜心論主更沒有說,那麼它總歸納起來呢,還得要加一個,“續善位得心”。
善心本來是斷掉了,沒有了,那麼欲界的善心,到這個時候——上界的善心當然早就斷掉了,欲界的善心是最低的都斷掉了,上界更不要談了。那麼欲界的善心什麼時候生起來?就是前面說的疑,當你對邪見生起懷疑,那麼對正見産生可以信的一個心,生起之後呢,欲界的善心就得到了。
那麼爲什麼欲界的善心祗要一個疑就能生出來呢?這個一般古代的注解裏也說,因爲無始以來,欲界的善心經常起來的,斷善根的時候畢竟是少數,那麼它力量很強,祗要你一疑好了,馬上就生出來了。所以說呢,“續善位”就是“前疑心”的時候,一起,那麼善根,欲界的善心生出來了,得;這是第一次得,過去斷掉了嘛,這次又重新得到了,“非前所成故”,這時候所得的心呢,都是前面沒有了,前面沒有成就的,這時候開始“獲”——得到了。所以說,這些都是現得的。托生也好,入定也好,離染也好,退的時候也好,續善根的時候也好,這時候得到的心(善心),不管你是有漏的、無漏的,都是以前已經沒有了,現在開始有,都是“得”,因爲講的是“得”了。
那麼這樣子,總納起來呢,是七個心了,包括雜心論師的六個心,再加上欲界的善心。續善位的時候,得到的是欲界的善心。因爲前面的,它們得到的色界的心、無色界的心呢,沒有說到這個欲界的善心,所以加一個。
“此是論主,爲攝前義,總爲五門,勒顯一頌,請細細尋焉。”世親論主爲把前面的意思總攝一下,以五個門,就是托生門、入定門、離染門、退時門、續善位門,這五個門,把它歸納來,“勒顯一頌”,歸納成一個頌。那麼這個裏邊內容呢,還是要根據前面的,一個一個去“尋”,自己去找,找下來——這個我們以前找過——找下來呢,當然很多啊,裏邊它“色善叁學四”裏邊,每一個退的時候生幾個心,什麼樣;離染的時候生什麼心,那很多很多,把重複的去掉了,加一個無學心,再加一個欲界續善根時的心,共七個心。那麼這是世親菩薩,他認爲這個說七個心呢,比較完善、圓滿了,雜心論師說的六個心還是不夠圓滿的,那麼他就補充一下,把續善位的這個欲界善心也補進去。這是一個總攝的頌。
根品到此呢,已經圓滿了,一共五卷。界品二卷,根品到此爲止是五卷,圓滿了。那麼總的來說,講總的叁界的體用。界品二卷,講叁界的一切法的體;根品五卷,講一切法的用。
這個時候總的體用講完了,下邊就是分開講了,這個流轉的世間品──果,然後是業品——因,隨眠品──煩惱是緣;再下邊的賢聖品是出世的果,這個智品是因,定品是緣,這樣子還有六品,一共是八品。下邊是兩重因果,世、出世間兩重因果。前面總的已經講完了,到此爲止,總的講完了。
我們今年大概就講到這裏,下一次就是考試,考好之後就放假。那麼什麼時候考?總在二十以前,明天十四,十五誦戒,這幾天就是複習,大概是十八、十九考試。
1考:據大正藏,他本作“者”。
2《光記》卷二:「識見家難,即是法救,大衆部等。」
3《俱舍論》卷叁:「根量由此,無減無增,即由此緣,經立次第。」
4《俱舍論頌疏》卷叁:「前言不染非六生,色定非見斷。故此九根非見所斷。」
5《俱舍論頌疏注釋》49頁“七、八、九得根”表,“無依根本地”。
6《俱舍論頌疏注釋》49頁“七、八、九得根”表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