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“无色界染心及与学心”,每一个都是三次得(各三度得),那么也把它归纳成两个。三个、三个,六个;六个他祗归纳了两个,又多了四个。那么一共多了五个。“谓三界染时皆得也”,凡是成就下地染,上地染心决定也同时得到,所以说得了欲界的染心的时候,无色界的染心也得到;那么得到色界的染心的时候,无色界的染心也得到,这样子呢,三界一共三次得到。有学心,前面也讲过,也有三次的得。这样子重复了三次,那么他把它精简了,一共减了五个。
所以说《杂心论》里边“各除二”,三个里边祗要一个就够了,那么每一个除两个。“兼前一心”,两个、两个,四个,前面欲界的染污心,又是减了一个,那么一共除五个心。所以说“十四”,一个说“九”,中间就是一个有重复、一个没有重复,其实是一样的。
“故说得九,各据一义,亦不相违”,所以说杂心论师说九个,我们这里《俱舍论》说十四个,有没有矛盾?没有矛盾,一个是根据三界分开来说、重复地说;一个是把它归纳来,简略地说,因此说并不相违,道理是一样的。
所以我们学法,这一点,从这个例子呢,看到经论里边一会儿这么说,一会儿那么说,你要知道它的原则性的问题在哪里,然后自己看出来,它没有相违。如果你原则性的东西没有掌握到,你说它相违,固然错了;就是你说它不相违,你也糊里糊涂,什么地方不相违你又不知道,还是个迷信,还是没有搞清楚。所以说我们看不相违,不但知道它事实上不相违,为什么不相违也要知道,这才是把道理沟通了,那么学教的目的也在这里。经里边说的话,一会儿这么说,一会儿那么说,为什么这部经说这个样子,那部经说那个样子,为什么道理?把道理沟通,那么你今后才知道,经说的是一致的。《菩提道次第广论》就做了很多工作,这些其它认为有矛盾的地方,把它沟通了很多。那么这些就是我们学法要注意的问题。
善心中得六者,谓欲界无覆,色界善及无覆,无色界善,及学无学,故成六心也。杂心据单得,唯说此六心。此论约重得,言得七心,谓色善三、学四,名七心也。于此七中,除二心重。言二心者,谓欲色界无覆,各两度得:一、色善时得,二、学心时得。各除一心,取余五心,兼无学一,故成六也。
染污心的九心、十四心已经沟通了,善心也有矛盾,表面上有矛盾了。“善心中得六”,这个“善”包括色界的善、有学的无漏的善。我们说前面的“色善三学四”,一共七个心,它这里是归纳成六个。
“谓欲界无覆”,这个前面讲过的,欲界无覆无记心,“色界善及无覆”,色界的善心跟无覆无记心,那么这是它们善心里边都可以得到的。这个你们看看前面“色善三学四”。这里边,得的心里边有这些心,一个是欲界的无覆无记心,就是通果心之类的;一个是色界的善心,一个是色界的无覆无记心(也是通果心);“无色界善,及学无学”,无色界的善心,跟学心,加一个无学,这样子,《杂心论》的六个心,就是指这六个,“故成六心也”。
“杂心据单得,唯说此六心;此论约重得,言得七心”,怎么七个呢?“色善三”,色善得三个心;“学四”,有学心得四个心,这样子七个。那么这七个里边,有两个重的。哪两个重的?“言二心者,谓欲、色界无覆(心)”,每一次都“各两度得”,说了两次。色善三的时候有它(色善时得),学心的时候也有它(学心时得),这两个心都说过两次,那么“各除一心”。七个除两个,祗有五个心了;杂心论师里边加一个无学心,就变成六个,“取余五心,兼无学一,故成六也”。
这样子就是说,杂心论师的六心跟我们的七个心也没有矛盾。它把重复的去了,就是少了一个——七个除了两个重复的,那么祗有五个;这里它加上一个无学心,“兼无学一”,他加进去了,那么也成了六个。
但是俱舍论主,他对这个“六”,还有问题,他说这个六还不够,应当是七;这个七,不是前面“色善三学四”的七了,它另外加一个欲界的善,这样子成了七个心。
论云:为摄前义,复说颂言:由托生入定,一由托生者,是前界退还也。第二入定者,是前色善及学心也。及离染退时,第三及离染者,是前离欲界染心也。第四退时者,是前由起惑退也。续善位得心,第五续善位者,是前疑心续善也。非前所成故。明得义也。此言得者,今时成就,名为得也。此是论主,为摄前义,总为五门,勒显一颂,请细细寻焉。
“论云:为摄前义,复说颂言”,为了要摄前面的话的意思,又说一个颂:“由托生入定,及离染退时,续善位得心,非前所成故。”
“此是论主,为摄前义,总为五门,勒显一颂,请细细寻焉。”这个叫你仔细看了,如果你不仔细看的话,糊里糊涂一片糟。
那么这个里边呢,含的内容很多的,我们先把这个颂大概地说一下。世亲菩萨总结前面的杂心论师跟他自己前面的那个颂,总的再归纳一个颂,就是善法又生几个心,它说的是七个心。
“由托生……”,就是由五个门来说:由托生的时候生善法,入定的时候也生,离染的时候、退的时候、续善心的时候,都生善法。
“托生”的时候,“一由托生者,是前界退还也”,这个托生就是投生了,从上界退到下界来投生的时候,托生,这是前面讲过的。托生的时候生起什么心?你们自己去看,慢慢查。那么有重复的把它去掉,这样子就归纳成七个心。那么退,界退还,就是前面说的界退还。
“第二入定者”,“入定”就是说,“是前色善及学心也”,入定的时候,入有漏定,是色界的善心;假使入的是无漏定,就是有学的心。所以说入定呢,就是包括前面的色善跟有学心。
那么“离染”的时候,“第三及离染者, 是前离欲界染心也”,前面的离开欲界的染心,这是离染。
“第四退时者”,就是前面的“起惑退”,起了烦恼之后会退。
那么这个前面都有,归纳拢来呢,是六个心——加上这个无学,六个心。这个,俱舍论主呢,他认为这个还不够,还得要再加一个,就是欲界的善心什么时候得,这里没有,前面也没有说,杂心论主更没有说,那么它总归纳起来呢,还得要加一个,“续善位得心”。
善心本来是断掉了,没有了,那么欲界的善心,到这个时候——上界的善心当然早就断掉了,欲界的善心是最低的都断掉了,上界更不要谈了。那么欲界的善心什么时候生起来?就是前面说的疑,当你对邪见生起怀疑,那么对正见产生可以信的一个心,生起之后呢,欲界的善心就得到了。
那么为什么欲界的善心祗要一个疑就能生出来呢?这个一般古代的注解里也说,因为无始以来,欲界的善心经常起来的,断善根的时候毕竟是少数,那么它力量很强,祗要你一疑好了,马上就生出来了。所以说呢,“续善位”就是“前疑心”的时候,一起,那么善根,欲界的善心生出来了,得;这是第一次得,过去断掉了嘛,这次又重新得到了,“非前所成故”,这时候所得的心呢,都是前面没有了,前面没有成就的,这时候开始“获”——得到了。所以说,这些都是现得的。托生也好,入定也好,离染也好,退的时候也好,续善根的时候也好,这时候得到的心(善心),不管你是有漏的、无漏的,都是以前已经没有了,现在开始有,都是“得”,因为讲的是“得”了。
那么这样子,总纳起来呢,是七个心了,包括杂心论师的六个心,再加上欲界的善心。续善位的时候,得到的是欲界的善心。因为前面的,它们得到的色界的心、无色界的心呢,没有说到这个欲界的善心,所以加一个。
“此是论主,为摄前义,总为五门,勒显一颂,请细细寻焉。”世亲论主为把前面的意思总摄一下,以五个门,就是托生门、入定门、离染门、退时门、续善位门,这五个门,把它归纳来,“勒显一颂”,归纳成一个颂。那么这个里边内容呢,还是要根据前面的,一个一个去“寻”,自己去找,找下来——这个我们以前找过——找下来呢,当然很多啊,里边它“色善三学四”里边,每一个退的时候生几个心,什么样;离染的时候生什么心,那很多很多,把重复的去掉了,加一个无学心,再加一个欲界续善根时的心,共七个心。那么这是世亲菩萨,他认为这个说七个心呢,比较完善、圆满了,杂心论师说的六个心还是不够圆满的,那么他就补充一下,把续善位的这个欲界善心也补进去。这是一个总摄的颂。
根品到此呢,已经圆满了,一共五卷。界品二卷,根品到此为止是五卷,圆满了。那么总的来说,讲总的三界的体用。界品二卷,讲三界的一切法的体;根品五卷,讲一切法的用。
这个时候总的体用讲完了,下边就是分开讲了,这个流转的世间品──果,然后是业品——因,随眠品──烦恼是缘;再下边的贤圣品是出世的果,这个智品是因,定品是缘,这样子还有六品,一共是八品。下边是两重因果,世、出世间两重因果。前面总的已经讲完了,到此为止,总的讲完了。
我们今年大概就讲到这里,下一次就是考试,考好之后就放假。那么什么时候考?总在二十以前,明天十四,十五诵戒,这几天就是复习,大概是十八、十九考试。
1考:据大正藏,他本作“者”。
2《光记》卷二:「识见家难,即是法救,大众部等。」
3《俱舍论》卷三:「根量由此,无减无增,即由此缘,经立次第。」
4《俱舍论颂疏》卷三:「前言不染非六生,色定非见断。故此九根非见所断。」
5《俱舍论颂疏注释》49页“七、八、九得根”表,“无依根本地”。
6《俱舍论颂疏注释》49页“七、八、九得根”表,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