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地(无色界)的惑,“故得无色有覆及与学心也”,所以说无色界的有覆心也生起了;他这个“有学心”,本来是阿罗汉,退成有学了,那么有学的心也生起。这是色界的染污心,讲完了,也是六个心,“故名得六”。
无色界染心得二心者,论云:无色染心,正现前位,十二心中,唯得二心。由起惑退,得彼染心,及得学心,故名得二。解云:由起惑退者,此据阿罗汉起无色惑退,正起染时得自界染及学心也。
“无色界染心得二心者,论云:无色染心,正现前位,十二心中,唯得二心”,它祗得两个心;“由起惑退,得彼染心,及得学心,故名得二。”这也是“起惑退”,这个时候起惑退呢,起无色界的惑。反正是三界的惑了,前面一个起惑退是起欲界的惑,中间那个起色界的惑,这是起无色界的惑。那么这里我们因为讲无色界的染污心了,无色界的染污心生起之后呢,那么这个退,因为起了惑、退之后呢,无色界本地的染污心(有覆无记心)生起;同时呢,阿罗汉本来是无学,退了之后成有学,也生起了有学心,那么祗有这两个心。因为他起的是无色界的惑,色界的惑、欲界的惑没有生起,下界的心那就没有生起来,所以祗得两个,无色界最高了。
色善三学四者,谓色界善心,现在前位,十二心内,容得三心:一谓得自界善,及欲、色界通果无记,成三心也。所以然者,由升进故,得彼三心。谓从欲界,入未至定,得色善心,此则从欲入色界,名升进也;断欲惑尽,第九解脱道入根本地,得欲、色界二通果心,此即从加行入根本地,名升进也。学四者,谓有学心,正现前位,容得四心:一得有学心,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,并无色善,故成四也。一得有学心者,由初证入正性离生,于苦法忍位,得有学心也。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,谓由圣道离欲界染心,入根本地,得二界通果也。得无色善者,亦由圣道,离色界染,得无色善也。故论云:由初证入正性离生,及由圣道离欲色染。寻前文即可解也。
(48A)下边是“色善三学四”。染污心“六六二”讲完了,那么善心,色界的善心,“谓色界善心,现在前位,十二心内,容得三心”,色界善心现前了,可以起三个心。
这三个心,第一个,“自界善”,当然,自界的——色界善心可以起来。“及欲、色界通果无记”,欲界、色界的变化心──无覆无记心——都可以起来。因为色界有定,它善的定里边可以练通,这个通可以到欲界变化,也可以在色界自地变化,那么欲界、色界的通果无记心也生起来了,也得到了。“成三心也”,这是三个心。
“所以然者,由升进故,得彼三心。谓从欲界,入未至定,得色善心”,欲界修法,修这个定,到未到地定,这个时候——未到地定属于色界,那么未到地定修到、修得之后呢,就是色界的善心得到了。这讲的是色界善心了,得到这些善心之后,有三个心可以得到。“此则从欲入色界,名升进也”,欲界生到色界去了,它定是色界定了,从欲界的心进入色界定心,这个是“升进”,上升的。
“断欲惑尽,第九解脱道入根本地,得欲、色界二通果心”,那么他先是进入色界的未到地定,这个时候色界的心(善心)得到了;假使从未到地定把九品烦恼断完了(“第九解脱道”就是从上上品的烦恼一直断,断到最小的微细的下下品,第九解脱道断完了——无间道,正在把它断;解脱道,把它断完了),这时候就进入根本地,进入初禅;这个初禅得到之后,那么它的欲界、色界的变化的通果心,也得到了。那么这个时候,因为我们说要得神通呢,要得了根本禅才能起,加行的未到地定还不能起通。“此即从加行入根本地,名升进也”,本来是加行,从未到地定是加行,正在断烦恼,九个无间道,九个解脱道,断九品烦恼,欲界的烦恼九品断完之后,进入根本定,这也是上升了,叫“升进”。
升进的时候,一方面在加行(未到地定)的时候,得到的是色界的善心;得了根本定之后,又得了两个通果心,欲界、色界的无覆无记──通果心。那么这是“色善三”。
“学四”,有学的心,它生起以后可以得四个心,“谓有学心,正现前位,容得四心”,这个“容”,我们说不是决定,它是前后这四个心都得到,可以生起来,不是一下子都生起来。“一得有学心,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,并无色善,故成四也”。
“一得有学心者”,第一,怎么得有学心呢?“由初证入正性离生”,正性离生就是见道,“于苦法忍位,得有学心也”。我们说,“有学心”,无始以来没有的,它是无漏心;在“苦法忍位”的时候才开始,无漏法出现,那个时候,从凡夫进入圣者。第一个有学心生起来,就是在这个苦法忍位,这个时候,正性离生,正在开始入见道的第一剎那,这个时候得到了无漏的心,有学心得到了。
“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,谓由圣道离欲界染心,入根本地,得二界通果也”,假使你修无漏道,见了道之后,再把欲界的烦恼断完了,这个时候入根本禅──初禅,那么神通变化的二个心就得到了。
“得无色善者,亦由圣道,离色界染,得无色善也”,那么无色界的善法呢,也是由无漏道把色界的烦恼断完以后,无色界的善法也得到了。所以说有学心,得到的时候,就靠这个无漏道可以得到四个心。
“故论云:由初证入正性离生,及由圣道离欲色染。”那么怎么得四个心的呢?论里边就是一句很简单的话,第一是“证入正性离生”——见道,第一次得有学心;那么“由圣道离欲色染”,离开欲界的烦恼,就得两个通果心;离了色界的烦恼,就得到无色界的善心。“寻前文即可解也”,前面讲得很清楚,这里就不说了。
余皆自可得者,余谓前说染等心余,即欲界善,三界无记,及无色善,并无学心。故颂余字,含此六心,然此六心,正现前位,唯可自得,不成他也。论云:有余于此总说。颂曰
慧者说染心 现起时得九 善心中得六 无记唯无记
“余皆自可得”,那么除了三界的染污心、色界的善心,及有学心之外,不能得其它的。“故颂余字,含此六心”,“余皆自可得”这个“余”就包含这六个心。这六个心就是欲界的善心,一个,三界的无记,四个,无色界的善,五个,再加上无学心,六个。这六个心,它就自己得自己,它得到的时候不连带得其它的心,“此六心,正现前位,唯可自得,不成他也”,祗成就自己,不成就其它的。
“论云:有余于此总说。颂曰:慧者说染心,现起时得九,善心中得六,无记唯无记。”
这个颂是跟前面比较的,这个是《杂心论》里边有一个颂,《杂心论》那个颂呢,《俱舍》的论主把它引过来,把它的意思解释一道,然后把它补充。那么《杂心论》的原颂,(等一下)我们说一下。它说:“慧者说染心,现起时得九”,这“慧者”就是杂心论主,他说染污心现起的时候有九个心可以得。善心当中得六个——这个善心包括有漏、无漏,就是“色善三学四”,这是七,它是“六”(善心中得六);“无记唯无记”,无记的法,它生起来、得的时候,就得无记法,没有其他的连带。
《杂心论》的原文,我们把它说一下,你们要记记一下54。这是他引过来的大意,原文是“若得九种法,当知秽污心”,若(假使)得到九种法,那么你“当知”,知道,这是什么心呢?“秽污心”(“秽”就是脏的,“禾”字旁加一个一岁两岁的“岁”;“污”,染污的“污”)。“若得九种法,当知秽污心”,就是染污心现行的时候,得九个法。“善心得六种”,善心现行的时候得六个心,善心得六种。“无记即无记”,无记法生的时候就得无记法。
那么《杂心论》论主就是总结了这个法的得呢,把它作了这个颂。那么这个里边,跟我们前面的比较一下。
释曰:此是论主引杂心师颂,明得心多少也。彼说染心现起得九,此论说得染有十四心,谓欲界六,色界得六,无色界得二也。此论据染心重得,说十四心;彼论约单得,唯说九心。此论十四心中,有五心重得。谓色界染心,且两度得:一、欲界染时得,二、色界染时得,杂心除一心也。无色界染心及与学心,各三度得,谓三界染时皆得也,杂心各除二。兼前一心,总除五也。故说得九,各据一义,亦不相违。
“释曰:此是论主引杂心师颂”,杂心论师在《杂心论》里边有这么一个颂,“明得心多少也”,也是说心,它生起之后可以附带地得到其它的多少心。
“彼说染心现起得九”,我们说染污心起的时候,“六六二”,六六二就是十四个,“得染有十四心”,他祗说九个;那么我们说善心起的时候,“色善三学四”,七个,它说的是六个(善心得六种);“无记唯无记”,一样的,无记法生起,祗得自己。那么这个里边,如何沟通?这个颂就是起这个作用。
那么“彼说染心现起得九,此论说得染有十四心”,就是“六六二”了,“谓欲界六,色界得六,无色界得二也”,这个前面讲过了。我们这里说三界染污心起的时候,可以得十四个心,他说得九个心,差五个,这是什么原因?
“此论据染心重得,说十四心;彼论约单得,唯说九心。”就是说我们这个十四个心里边有重复的,有些心它这个六里边有,那个六里边也有它,杂心论师把重复的去掉了,剩下九个。
“此论十四心中,有五心重得”,这个我们《俱舍论》里边,六六二,这十四个心里边有五个心是重的。“谓色界染心,且两度得”,色界的染污心,它得了两次。第一,欲界染污的时候,它也得;第二,色界染污的时候,它也得,那就是两个了。这两个,杂心论师把它归纳一个,所以少一个。
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