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10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地(無色界)的惑,“故得無色有覆及與學心也”,所以說無色界的有覆心也生起了;他這個“有學心”,本來是阿羅漢,退成有學了,那麼有學的心也生起。這是色界的染汙心,講完了,也是六個心,“故名得六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無色界染心得二心者,論雲:無色染心,正現前位,十二心中,唯得二心。由起惑退,得彼染心,及得學心,故名得二。解雲:由起惑退者,此據阿羅漢起無色惑退,正起染時得自界染及學心也。

  

  “無色界染心得二心者,論雲:無色染心,正現前位,十二心中,唯得二心”,它祗得兩個心;“由起惑退,得彼染心,及得學心,故名得二。”這也是“起惑退”,這個時候起惑退呢,起無色界的惑。反正是叁界的惑了,前面一個起惑退是起欲界的惑,中間那個起色界的惑,這是起無色界的惑。那麼這裏我們因爲講無色界的染汙心了,無色界的染汙心生起之後呢,那麼這個退,因爲起了惑、退之後呢,無色界本地的染汙心(有覆無記心)生起;同時呢,阿羅漢本來是無學,退了之後成有學,也生起了有學心,那麼祗有這兩個心。因爲他起的是無色界的惑,色界的惑、欲界的惑沒有生起,下界的心那就沒有生起來,所以祗得兩個,無色界最高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善叁學四者,謂色界善心,現在前位,十二心內,容得叁心:一謂得自界善,及欲、色界通果無記,成叁心也。所以然者,由升進故,得彼叁心。謂從欲界,入未至定,得色善心,此則從欲入色界,名升進也;斷欲惑盡,第九解脫道入根本地,得欲、色界二通果心,此即從加行入根本地,名升進也。學四者,謂有學心,正現前位,容得四心:一得有學心,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,並無色善,故成四也。一得有學心者,由初證入正性離生,于苦法忍位,得有學心也。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,謂由聖道離欲界染心,入根本地,得二界通果也。得無色善者,亦由聖道,離色界染,得無色善也。故論雲:由初證入正性離生,及由聖道離欲色染。尋前文即可解也。

  

  (48A)下邊是“色善叁學四”。染汙心“六六二”講完了,那麼善心,色界的善心,“謂色界善心,現在前位,十二心內,容得叁心”,色界善心現前了,可以起叁個心。

  

  這叁個心,第一個,“自界善”,當然,自界的——色界善心可以起來。“及欲、色界通果無記”,欲界、色界的變化心──無覆無記心——都可以起來。因爲色界有定,它善的定裏邊可以練通,這個通可以到欲界變化,也可以在色界自地變化,那麼欲界、色界的通果無記心也生起來了,也得到了。“成叁心也”,這是叁個心。

  

  “所以然者,由升進故,得彼叁心。謂從欲界,入未至定,得色善心”,欲界修法,修這個定,到未到地定,這個時候——未到地定屬于色界,那麼未到地定修到、修得之後呢,就是色界的善心得到了。這講的是色界善心了,得到這些善心之後,有叁個心可以得到。“此則從欲入色界,名升進也”,欲界生到色界去了,它定是色界定了,從欲界的心進入色界定心,這個是“升進”,上升的。

  

  “斷欲惑盡,第九解脫道入根本地,得欲、色界二通果心”,那麼他先是進入色界的未到地定,這個時候色界的心(善心)得到了;假使從未到地定把九品煩惱斷完了(“第九解脫道”就是從上上品的煩惱一直斷,斷到最小的微細的下下品,第九解脫道斷完了——無間道,正在把它斷;解脫道,把它斷完了),這時候就進入根本地,進入初禅;這個初禅得到之後,那麼它的欲界、色界的變化的通果心,也得到了。那麼這個時候,因爲我們說要得神通呢,要得了根本禅才能起,加行的未到地定還不能起通。“此即從加行入根本地,名升進也”,本來是加行,從未到地定是加行,正在斷煩惱,九個無間道,九個解脫道,斷九品煩惱,欲界的煩惱九品斷完之後,進入根本定,這也是上升了,叫“升進”。

  

  升進的時候,一方面在加行(未到地定)的時候,得到的是色界的善心;得了根本定之後,又得了兩個通果心,欲界、色界的無覆無記──通果心。那麼這是“色善叁”。

  

  “學四”,有學的心,它生起以後可以得四個心,“謂有學心,正現前位,容得四心”,這個“容”,我們說不是決定,它是前後這四個心都得到,可以生起來,不是一下子都生起來。“一得有學心,及得欲色界二通果心,並無色善,故成四也”。

  

  “一得有學心者”,第一,怎麼得有學心呢?“由初證入正性離生”,正性離生就是見道,“于苦法忍位,得有學心也”。我們說,“有學心”,無始以來沒有的,它是無漏心;在“苦法忍位”的時候才開始,無漏法出現,那個時候,從凡夫進入聖者。第一個有學心生起來,就是在這個苦法忍位,這個時候,正性離生,正在開始入見道的第一剎那,這個時候得到了無漏的心,有學心得到了。

  

  “第二得欲色界二通果心者,謂由聖道離欲界染心,入根本地,得二界通果也”,假使你修無漏道,見了道之後,再把欲界的煩惱斷完了,這個時候入根本禅──初禅,那麼神通變化的二個心就得到了。

  

  “得無色善者,亦由聖道,離色界染,得無色善也”,那麼無色界的善法呢,也是由無漏道把色界的煩惱斷完以後,無色界的善法也得到了。所以說有學心,得到的時候,就靠這個無漏道可以得到四個心。

  

  “故論雲:由初證入正性離生,及由聖道離欲色染。”那麼怎麼得四個心的呢?論裏邊就是一句很簡單的話,第一是“證入正性離生”——見道,第一次得有學心;那麼“由聖道離欲色染”,離開欲界的煩惱,就得兩個通果心;離了色界的煩惱,就得到無色界的善心。“尋前文即可解也”,前面講得很清楚,這裏就不說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余皆自可得者,余謂前說染等心余,即欲界善,叁界無記,及無色善,並無學心。故頌余字,含此六心,然此六心,正現前位,唯可自得,不成他也。論雲:有余于此總說。頌曰

  

  慧者說染心  現起時得九  善心中得六  無記唯無記

  

  “余皆自可得”,那麼除了叁界的染汙心、色界的善心,及有學心之外,不能得其它的。“故頌余字,含此六心”,“余皆自可得”這個“余”就包含這六個心。這六個心就是欲界的善心,一個,叁界的無記,四個,無色界的善,五個,再加上無學心,六個。這六個心,它就自己得自己,它得到的時候不連帶得其它的心,“此六心,正現前位,唯可自得,不成他也”,祗成就自己,不成就其它的。

  

  “論雲:有余于此總說。頌曰:慧者說染心,現起時得九,善心中得六,無記唯無記。”

  

  這個頌是跟前面比較的,這個是《雜心論》裏邊有一個頌,《雜心論》那個頌呢,《俱舍》的論主把它引過來,把它的意思解釋一道,然後把它補充。那麼《雜心論》的原頌,(等一下)我們說一下。它說:“慧者說染心,現起時得九”,這“慧者”就是雜心論主,他說染汙心現起的時候有九個心可以得。善心當中得六個——這個善心包括有漏、無漏,就是“色善叁學四”,這是七,它是“六”(善心中得六);“無記唯無記”,無記的法,它生起來、得的時候,就得無記法,沒有其他的連帶。

  

  《雜心論》的原文,我們把它說一下,你們要記記一下54。這是他引過來的大意,原文是“若得九種法,當知穢汙心”,若(假使)得到九種法,那麼你“當知”,知道,這是什麼心呢?“穢汙心”(“穢”就是髒的,“禾”字旁加一個一歲兩歲的“歲”;“汙”,染汙的“汙”)。“若得九種法,當知穢汙心”,就是染汙心現行的時候,得九個法。“善心得六種”,善心現行的時候得六個心,善心得六種。“無記即無記”,無記法生的時候就得無記法。

  

  那麼《雜心論》論主就是總結了這個法的得呢,把它作了這個頌。那麼這個裏邊,跟我們前面的比較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此是論主引雜心師頌,明得心多少也。彼說染心現起得九,此論說得染有十四心,謂欲界六,色界得六,無色界得二也。此論據染心重得,說十四心;彼論約單得,唯說九心。此論十四心中,有五心重得。謂色界染心,且兩度得:一、欲界染時得,二、色界染時得,雜心除一心也。無色界染心及與學心,各叁度得,謂叁界染時皆得也,雜心各除二。兼前一心,總除五也。故說得九,各據一義,亦不相違。

  

  “釋曰:此是論主引雜心師頌”,雜心論師在《雜心論》裏邊有這麼一個頌,“明得心多少也”,也是說心,它生起之後可以附帶地得到其它的多少心。

  

  “彼說染心現起得九”,我們說染汙心起的時候,“六六二”,六六二就是十四個,“得染有十四心”,他祗說九個;那麼我們說善心起的時候,“色善叁學四”,七個,它說的是六個(善心得六種);“無記唯無記”,一樣的,無記法生起,祗得自己。那麼這個裏邊,如何溝通?這個頌就是起這個作用。

  

  那麼“彼說染心現起得九,此論說得染有十四心”,就是“六六二”了,“謂欲界六,色界得六,無色界得二也”,這個前面講過了。我們這裏說叁界染汙心起的時候,可以得十四個心,他說得九個心,差五個,這是什麼原因?

  

  “此論據染心重得,說十四心;彼論約單得,唯說九心。”就是說我們這個十四個心裏邊有重複的,有些心它這個六裏邊有,那個六裏邊也有它,雜心論師把重複的去掉了,剩下九個。

  

  “此論十四心中,有五心重得”,這個我們《俱舍論》裏邊,六六二,這十四個心裏邊有五個心是重的。“謂色界染心,且兩度得”,色界的染汙心,它得了兩次。第一,欲界染汙的時候,它也得;第二,色界染汙的時候,它也得,那就是兩個了。這兩個,雜心論師把它歸納一個,所以少一個。

  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