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受了,那麼這是不定受。一共有那麼幾種,後頭業品都要講。
這裏說“順生受”呢,就是第二輩子決定要感果,明報的時候。“謂無想定,于第二生,必受其果。”凡是修禅定的,第二世決定受他禅定的果。假使修初禅的,成就了,那麼這一輩子命終,第二生決定生初禅天;乃至生非想非非想天,禅定得到的,這一輩子命終以後,決定下一輩就生非想非非想天的異熟果,這是定業,決定順生受。那麼無想定也是定,所以它呢,順生受,第二生就受它的果。
“唯言爲簡無順現、順後及不定受故。”“唯”,祗有順生受,就是簡別沒有順現受、順後受,也沒有不定受,這些都沒有。
得了這個定之後,假使定失掉了,那麼是不是第二輩子不感果了呢?不會,《俱舍論》裏邊說,“若起此定”,假使這個定得到之後,“後雖退失”,即使你退了,“傳說(就是有部的說法)現身必還能起”,就在現身還可以恢複的,能再起這個定。所以說,後輩子決定生無想天,“當生無想有情天中”,生到無想天裏邊去。“故得此定,必不能入正性離生。”所以得了這個定之後,不能“正性離生”。這個就是說,證到了聖者,“正性”,涅槃性,離開了那些“生”。
這個名相,後邊要講。我們可以翻一翻。在第十卷,你們翻翻第十卷。第十卷最後一點點,最後的幾行。第十卷的最後幾行,看到沒有?——“言正性者,所謂涅槃。定者是聖,有無漏道,遠一切惡,故名爲聖;獲得畢竟離系得故,定盡煩惱,故名爲定。聖于正性,得決定故,名正性定也30。”
“正性”就是說,聖者的,決定要得到;“離生”,它得了離開惡道的生,惡道的苦,那些離開了。得到了“正性”,涅槃性,他能夠離開十惡道的那些因素。爲什麼叫“生”呢?他們是有這麼一個說法。他說,吃了生的東西,這個肚子要不好受的了,你造了那些不好的業,起了煩惱造不好的業,要墮惡趣受苦;現在得了正性之後,就離開這些生,那就是入了聖道31。
那麼這裏就是說,得了無想定的人呢,決定不能入聖道的,因爲外道他決定要生無想天了。這個外道的邪,已經定了,它不能入正性離生。所以說這個定修不得。有的人說,啊,很舒服——你進去,你修好了,你永遠見不了道!爲什麼?你是無想定,這是外道定,這一輩子決定不能得正性離生。
非聖得一世者,非聖者,明修人也。謂唯外道,修無想定,必非聖者。論雲:以諸聖者,于無想定,如見深坑,不樂入故。要執無想,爲真解脫,起出離想,而修此定。一切聖者,不執有漏,爲真解脫,及真出離,故于此定,必不修行。解雲:計無想天,爲真解脫;計無想定,爲真出離,無出離生死也。
(37B)“非聖得一世者”,“非聖”是一段,這個不是聖者修的。“非聖者,明修人也。”修的人絕對不是聖者。“謂唯外道,修無想定,必非聖者。”修無想定的人,決定是外道,因爲他執著無想定是解脫,那麼聖者決定不會修無想定,聖者對無想定害怕的。
“論雲:以諸聖者,于無想定,如見深坑,不樂入故。”這個聖者看了無想定,害怕得不得了。聖者,我們說我們佛教裏邊,就是要智慧,要斷煩惱,無想定之後,心、心所都鈍下來了,智慧也沒有了,煩惱斷不了,那個呆呆地坐在那裏,坐在定中,那就是浪費時間,出來之後,愚癡得不得了。我們經常說,“這個人無想天來的”,就是說這個笨得不得了。五百大劫不動腦筋的,那麼你生到人間來之後——即使投了人間做人,呆的,從那麼長的時間沒有動腦筋了,一旦什麼問題來了,叫他動腦,總是很遲鈍了,一點也不明利,那麼這個就是損失很大。對佛教來說,極大怖畏,這個智慧沒有了,是個大苦事情。沒有智慧就不能斷煩惱,不能出生死,不能度衆生,不能成佛,智慧是最要緊的因素。你這樣子無想的話,把智慧磨鈍了,五百大劫,空空落落地呆在那裏,而且知見也錯了,不是解脫認爲是解脫。“如見深坑”,不敢進去,不願意去的,“不樂入故”。
哪些人去修那個定呢?“要執無想,爲真解脫,起出離想,而修此定。”那些外道,他執無想天是真正解脫,無想定是真正解脫的方法,“起出離想”,以爲這樣子修了,能出離了,這樣子錯誤的想(執著),才會修那個定。“一切聖者,不執有漏,爲真解脫,及真出離,故于此定,必不修行。”一切聖者,決定不會執這些有漏法是真正的解脫,執無想天是解脫處,執無想定爲真出離的方法——這個絕對不會!“故于此定,必不修行。”所以說,聖者不會修這個定的。這是說修的人必定不是聖者,一定是外道。
得一世者,明成就也。謂無想定,初念起時,唯得現世,名爲一世,如初受得別解脫戒。此無想定,從第二念已去,乃至未舍,是有記故,亦成過去,有法後得也。故知初念,唯成一世。第二念等,若未出觀,通成過現,以無心故,無未來修,無法前得也。若出觀已,唯成過去。
“得一世”,那麼從成就來說(這個得、非得的問題又來了),它這個得呢,從叁世來說,祗有一世,“明成就也。謂無想定,初念起時”,第一個念頭得無想定的時候,就在現在,法俱得,“一世”。“如初受得別解脫戒”一樣,第一念起的時候,這個得在現世的。
“此無想定,從第二念已去,乃至未舍,是有記故,亦成過去,有法後得也。”這個別解脫戒一樣,別解脫戒第一次從戒壇裏邊受了戒,得了戒,第二念以後,這個法——受戒的事情已經沒有了,但是得還在,你的戒體還在,法後得。那麼這個禅定(無想定)一樣,第一念起的時候,法俱得,“一世”就是一個時候;到第二念以後,它就是法後得也有,祗要不出定。 出了定,當然這個法沒有了,得也沒有了。沒有出定,那麼繼續下去,還是成就那個無想定,就是法後得。這個入定的事情過了,但是還成就,還在定中。
“故知初念,唯成一世。第二念等,若未出觀,通成過現”,第一念得一世,第二念以後,假使不要出觀的話,沒有出定,現在也有,法俱得也有,因爲定中了,法俱得也有,法後得也有;如果出定了,那祗有法後得,出了定,失掉那個定,那麼法俱得是沒有了,因爲不在定中了。
“以無心故,無未來修,無法前得也。”法前得沒有,因爲無心定力量不強。未來修,就是法還在未來,得已經起來了,得修沒有,這個未來的得修是沒有。法前得沒有。“若出觀已,唯成過去。”假使你出定了,才是法後得。
那麼這裏很簡單的,扼要地再總結一下。第一念起的時候,法俱得,定起來了,得也起來了,同時的;但是第二念以後,不出定,那麼還在定中,法俱得還是有,法在那裏,無想定也在那裏,得還在那裏,同時的,法俱得,也有法後得。就是第一念之後,它起來之後,成就了,法後得也有。那麼第二念,假使你出定了,法俱得是沒有了,法後得還是有。那麼法前得決定沒有,因爲是無想定。
論雲:若諸聖者,修得第四靜慮地時,若爲如靜慮,亦得去來無想定不?解雲:此問意者,如聖人初修得第四禅,過去已失靜慮,及未來未起靜慮,以曾習故,今時總得,以有心靜慮通叁世成就也。此聖人爲如靜慮,亦得曾習過去無想定,及未來未起無想定不?以無想定屬第四禅,聖人修得第四禅時,既得過未有心靜慮,過未無想,應亦有得,故爲此問也。
“若諸聖者,修得第四靜慮地時,若爲如靜慮,亦得去來無想定不?”這是提一個問題。假使聖者,他是不修無想定的,但是他過去修過無想定,無始以來可能修過了。他假使修了第四禅的時後,“若爲如靜慮”,跟靜慮一樣,就是第四禅得到之後呢,過去失掉的靜慮,過去修過那個定,這個時候,都會起來;那麼無想定過去修過的,也屬于第四禅的,他那個時候會不會也得到那個無想定?過去的無想定會不會得到?
“解雲:此問意者,如聖人初修得第四禅,過去已失靜慮,及未來未起靜慮,以曾習故,今時總得”,這就是說,聖者,假使修第四禅成就了,那麼過去修過的靜慮,一、二、叁、四,及未來還沒有修得到的靜慮,因爲它有這個能力了,過去修過的這時候一下子得到了,這個力量強了,過去失掉的,“今時總得”,全部得到。“以有心靜慮通叁世成就也。”因爲有心靜慮力量強,叁世成就故,法前得、法後得、法俱得都有。
這是一個事實。它的問題就是這樣子說的:“此聖人爲如靜慮,亦得曾習過去無想定,及未來未起無想定不?”四靜慮,祗要你得到之後呢,這些定都會起來,那麼無想定也是屬于四靜慮修的,就是問:聖者,他假使四靜慮得到之後,過去修過的無想定、未來沒有起的無想定,是否也會成就?這個時候會不會起來?因爲無想定屬于第四禅的,他第四禅根本靜慮得到了,那麼過去修過的無想定,是不是這個時候還會得到呢?
“聖人修得第四禅時,既得過未有心靜慮,過未無想,應亦有得,故爲此問也。”因爲呢,聖者得了第四靜慮之後,過去、未來的有心定(靜慮)都得到了,那麼過去、未來的無想定,依此推想,應當說也會得到,因爲它也屬于第四禅的了,所以問這個問題。這個問題一問呢,那麼聖者成就無想定了,有矛盾了。
余亦不得。答也。余凡夫人,得第四禅,亦不得去來無想定,何況聖人乎。所以者何?征也。彼雖曾習,以無心故,要待加行,方便修得。故初得時,唯得一世。答前征也。彼無想定,于過去生,雖能曾習,以無心故,今時要須更修加行方可得也。故知凡夫修得第四禅,而未修無想定,不可得之也。
“余亦不得”,回答得很幹脆,不要說聖者不得,就是凡夫修第四禅也不會得無想定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