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5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善的,一些欲界的烦恼要去掉,“或起生得”的善,或者是闻的善,或者思的善,“或闻或思”,等等,这是善趣因。

  

  因为善恶都有,所以将来生的道,欲界哪一趣就不定。

  

  总的来说,无想定是很危险的地方。上了之后,再不能修善了,心都没有,修什么善呢?那么以前造的业,你无想天的报受完了,都要受报,而且恶趣的多。为什么?修无想定是外道,既然是外道呢,它决定是谤正法;要谤正法,起邪见、戒禁取,那恶道的成分很重。当然也有善的了,没有善的你修不到定,这是四禅定呢。所以总的来说,危险性很多,恶趣的因素不少,那么无想定是一个可怕的地方,内道是不修的。

  

  好,今天我们讲到这里。

  

  

  第三十五讲

  

  (《俱舍论颂疏》93页下6行—— 97页上4行)(37A13:42——38A13:11)

  

  昨天我们讲了无想。今天接下去还有无想定、灭尽定还没有讲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四 明二定

  

  从此大文第四,明二定。于中有三:一、明无想定,二、明灭尽定,三、明所依身。

  

  “得非得同分,无想二定命”,无想讲完了,无想果;二定是两个定,一个是无想定,一个是灭尽定。那么这里是讲二定,“于中有三”,分三科。“一、明无想定,二、明灭尽定,三、明所依身。”

  

  

  己一 明无想定

  

  且初明无想定者,论云:已辨无想,二定者何?总问。谓无想定,及灭尽定。总答。初无想定,其相云何?别问。颂曰

  

  如是无想定  后静虑求脱  善唯顺生受  非圣得一世

  

  第一个,“且初明无想定者,论云:已辨无想,二定者何?”这是根据颂词来的。无想下边是二定,无想讲完了,二定是什么?“谓无想定,及灭尽定。”这是总答。二定是指无想定跟灭尽定。那么下边分开答。

  

  “初无想定,其相云何?”先问无想定的。

  

  无想定,跟前面的无想天异熟果一样,也是“心心所法灭”。“如是”,跟前面一样,还有一个“无想定”,这个无想定依止什么修的?“后静虑”,第四个静虑,最后的那个静虑。它的要“求”,就是它的目的,或者是作意,“求(解)脱”——就是外道,他以修无想定为解脱。在三性里边是“善”的。那么他的果报,“唯顺生受”,祗有顺生受,凡是定业都是顺生受,这一辈子修了定,下辈子就感这个所修定的异熟果,顺生受。“非圣”,这个无想定不是圣者修的,是外道定。无想天,他以为是解脱处,以这样的作意,或者目的,去修无想定。那么圣者绝对不会去修无想定。“得一世”,它的得,就是得、非得的得呢,祗有一世。就是说,假使这个无想定,因为没有想的了,但是第一念起的时候,法俱得;假使它第一念得到了,还在入定,那么法后得;法前得没有,因为是无心定呢,力量不大,不能有法前得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如是无想定者,前明无想灭心心所,有实体性。如是复有别物,心不相应,灭心心所,名无想定。约灭心同,名为如是。无想者定,名无想定;或定无想,名无想定。言无想者,者是假者。假者,修无想人也。修无想人,成此定故,名无想定。无想之定,是依主释也。言或定无想者,无想即定,持业释也。

  

  “如是”就是跟前面一样,前面的无想异熟果,它是把心、心所法灭掉了,有实在一个体性的东西,叫无想异熟果。那么现在“如是”,跟前面一样,另外还有一个实在有的东西,“复有别物”,另外有一个东西。这个东西是“心不相应(行)”,那么也是“灭心、心所”,这个叫“无想定”。前面那个无想异熟果,也是心不相应行,有实在一个东西,没有心所的。那么这样子,同样,也有这么一个东西,心不相应行,是把心王、心所灭掉的,这个是无想定。跟前面无想异熟果不一样,这是因——无想定修了之后,就感前面那个果。

  

  “约灭心同,名为如是。”就灭除心王、心所的那个相同之点,说“如是”,就是跟前面一样。

  

  那么“无想者定”,解释无想定。“无想者定,名无想定”,这是什么释?“有财释”,还有呢?都可以?——无想者定,无想定,依主释!因为有财释,它自己名字没有了,它要去借人家的名字了。

  

  下边一个,“定无想,名无想定”,这是什么释?第一个解释,是无想者的定,修无想的这个修行的人得到的定,那么无想的定,这是依主释。这个“定无想,名无想定”,这是什么释?“持业释”,对了,这个定本身就是无想,就是一个东西,那么叫无想定。

  

  “言无想者,者是假者。”五蕴假合的这个人,补特伽罗。“假者,修无想人也。”这个假者是什么啊?就是修无想定的人。因为我们说佛教里边,我是没有的,那么人就是五蕴假合;五蕴假合的那个补特伽罗,就是修无想定的人。

  

  “修无想人,成此定故,名无想定。无想之定,是依主释也。”来了,它下面讲的。修无想定的人,他成就这个定,叫无想定,是无想定的人成就的定,无想之定,依主释。

  

  “言或定无想者,无想即定,持业释也。”都有,它下边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后静虑者,明所依地,修无想定,依第四禅,于静虑中,最居后故。

  

  “后静虑者,明所依地”,这个颂词里的“后静虑”所依的地,无想定是依靠哪个禅修的?依第四静虑。“修无想定,依第四禅,于静虑中,最居后故”,在四静虑里边,它是最后一个,所以说依这个后静虑,是它所依的。

  

  那么这里我们就知道了,前面说的,有人是好象问了那个问题。前面最后一行,“次复离欲,或起生得,或闻,或思,如是等善,为善趣因”,有人问这个。那么这里你想嘛,要修了四禅之后,才能修无想定。那么这个四禅是善的,要修四禅的话,要有很多的善法,或者是生得,生来就有的;或者是闻得,闻了法之后听到的;或者是思得,经过思惟而有的,这样子的善,为善趣的因。这是从无想天下来之后,善、恶趣不定。因为它善的因也有,恶的因也有。修无想定的人,开始他的目的是好的,想求解脱,但是没有碰到正法,他就碰到外道。外道认为这个无想定就是求解脱的定,将来生的无想果就是解脱处。这样子,以错误的教授,使这个人去修无想定。那么他开始发心要求解脱,要修禅定,都是善的因,最后指示了错误的路线,修无想定去了,那就是恶趣因了。因为他执无想为涅槃,那么就对佛的涅槃,就是有谤的意思在里边了。那么这个计无想定为解脱,那就是戒禁取;执无想定是最高胜,见取。戒禁取也好,见取也好,谤法的心也好,都是恶趣的因。所以说它恶趣的因也有。但是你要修四禅,一定要有善的因,所以说它开始修四禅的时候,一定要有善,没有善,修不到四禅;到了四禅,才能依靠它来修无想定。

  

  

  求脱者,明作意也。谓诸外道,计无想果,为真解脱,为求证彼,故修无想定。

  

  “求脱”,它的目的。“明作意也。”“作意”就是它的目的了。修这个定的作意——它要求什么呢?要求的是解脱。

  

  “谓诸外道,计无想果,为真解脱,为求证彼,故修无想定。”外道他认为无想果,生到无想天去了,就是解脱了。因为无想天寿命很长,五百大劫,中间心、心所不起。外道也知道,前面说,受、想两个心所,就是生死因;他们也要求解脱,他们认为到了无想定之后,将来感到无想果,心、心所都灭掉了,那不会起受、想这个“诤根生死因”,不会起来,诤根因也没有了,生死因也没有了,那就是解脱了。所以他们呢,是妄计无想天为解脱果,所以以这样子的目的修无想定,那么这个是错误的邪见了。这是非解脱认为解脱,不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以为是解脱方法,这是戒禁取;所以说呢,这样子修无想定,这是它的作意。

  

  

  

  

  善唯顺生受者,善谓三性门也。此无想定,唯是善性,此是善故,能招无想天中五蕴异熟。唯顺生受者,明报时也。谓无想定,于第二生,必受其果。唯言为简无顺现、顺后及不定受故。论云:若起此定,后虽退失,传说现身必还能起,当生无想有情天中。故得此定,必不能入正性离生。此文意,明唯顺生受也。

  

  “善唯顺生受”,这个第三句,“善谓三性门也”。三性里边,无想定是善性,为什么?四禅嘛,四禅没有恶的。“能招无想天中五蕴异熟。”它将来感的果是无想天里边五蕴。因为它是色界,色界有色蕴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五蕴的异熟。那么这个五蕴异熟,五蕴之色,它的身体是有的;受、想、行,受、想是心所法,行蕴里边也有心所法,那么还有不相应行,还有识——心王。

  

  在无想天里边,心、心所没有了,怎么有五蕴?你们说说看?识蕴也没有了,最后一个了别的心王没有了,那么受蕴、想蕴都是心所法,也没有了;行蕴里边,还有四十四个心所法也没有了,怎么有五蕴呢?

  

  这是指在生死的时候,前面讲过的,投生的时候,临终的时候,他是有心的,那个时候是五蕴身,真正到了投生以后,死有之前,那就是心王、心所都灭掉了。但总的来说,投生、临终它还有五蕴,就是说五蕴异熟,不能把它们两位抹杀了。因为生有、死有里边,五蕴是有的;本有里边,它是没有的,这个心王、心所没有,但生有、死有有,那不能把它抹杀,还是要说五蕴异熟。

  

  “唯顺生受者,明报时也”,报的时候(它的报,这个将来业品要讲)。顺现受,现报——这个业造了之后,很强,顺现受,现世就会受的,这是现报;顺生受,第二世受报的;顺后受,第三生以后再受报的,那么第三、第四、第五都可以,都是顺后受;还有不定受,这业造个了之后,不一定什么时候受报,甚至于不一定受不受那个报,它可以转了,它这个报或者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