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天中,有无想异熟。”无想天是器世界,无想的异熟是有情世界。这个无想的异熟果,它的器世界就是在无想天里边。
“故论云:若生无想有情天中,有法能令心心所灭,名为无想。是实有物,能遮未来心心所法,令暂不起,如堰江河。”这也是有部的说法。它说无想果呢,是有个东西的。假使你生了无想天的有情的这个天里边,假使你生到无想天上去了,那么有个叫无想的法,它能够使你的心王、心所暂时灭掉。虽然无想天没有思想的,生上去,一点思想都没有,很舒服,啊,定在无想天里;过了五百大劫,啪,掉下来,心又来了。这个时间很长,但是毫无意思。在这段时间里边,什么都不知道,那么再长也不知道:好了,等于跟没有一样。我们说做梦,梦里边醒过来了,到底睡了多久,你根本不知道。所以说,你虽然有五百大劫的享受了,可是你这个没有心的,再长也没有用。
有这个法,能够把心王、心所灭掉,这个法叫什么?就叫无想。它不是没有东西的;是有东西的,实在有的。有部的嘛,三世一切有,都是有东西的,“是有实物”。这个东西有作用,“能遮未来心、心所法”,把还没有生的心王、心所遮掉,使他不想(无想),这叫无想果了。“令暂不起”,暂时不起就是将来要起的。你无想天掉下来了,还是要起的。“如堰江河”,好比那个堤啊,把江河的水挡住一样,挡祗是挡一阵子;哪一天,水大了,还把堤冲掉,又冲过去了。
“解云:既能灭心,明有实物。”既然能够灭心王心所呢,就是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的。“依经部宗,无想是假,故此标宗,言实物也。”依经部宗,无想是假的,你心王、心所不起嘛,假立一个名字叫无想,哪一个东西把你心王压住了呢?那么这个有部为了简别与经部不一样,它是有个东西,有实物,能够使心王、心所不生起来,那么就叫无想。
异熟居广果者,二门分别也。异熟者,五类分别门,谓修无想定,为异熟因,感五百大劫无想异熟为果也。居广果者,第二明所居处。无想有情,居在广果,非别有地。谓广果天中,有高胜处,名无想天。如初禅中,有高台阁,大梵王居,名中间禅。
“异熟居广果”,它的异熟果在哪里?“二门分别也”,这个“二门”下边要说。“异熟者,五类分别门,谓修无想定,为异熟因,感五百大劫无想异熟为果也”,这是它的异熟因,就是无想定,要生到无想天去,他的因就是修无想定,这个定修成功了,下一辈子决定生到无想天。“无想异熟为果”,感到异熟果,就是生到无想天的这个有情。这个生上去时间多少?“五百大劫”,很长。我们说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,它很长,五百个大劫,很长很长的时间。
在什么地方呢?这个异熟果是有情,他器世界在什么地方呢?“居广果”。
“第二明所居处”,就是他的处所。他的器世界在哪里?广果天。无想天的有情,住在广果天的一个地方,因此说“无想有情,居在广果。非别有地。谓广果天中,有高胜处,名无想天。如初禅中,有高台阁,大梵王居,名中间禅。”这个无想天,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天,就在四禅的广果天里边有一个地方,“高台”,“高胜处”,比较高的地方,比较殊胜的地方,比广果天好一点、高一点,实际上范围还在广果天。这个地方呢,高胜的地方,叫无想天。好象初禅里边,有个大梵天住的地方,有很高的台阁,宫殿楼阁,比一般的住得好一点,叫大梵天,并不是大梵天离开了梵天,还有另外一个天。这个“中间禅”,我们说大梵天住的地方,就是中间禅。以前我们说“中间定”,中间定就是中间禅,果报就是大梵天住的地方。
问:彼为恒无想,为亦有想耶?答:生死位中,多时有想。言无想者,由彼中间,五百大劫,想不起故。生死有想者,无想天中,初生有心,死时有心也。故契经言:彼诸有情,由想起故,从彼处没。然彼有情,如久睡觉,还起于想。
“问:彼为恒无想,为亦有想耶?”那么无想天的有情,是不是一贯是无想的?还是有的时候有想的?
“答:生死位中,多时有想。”在投生的时候,在它死的时候,基本上是有想的,但是说它无想异熟呢,就是说,投生以后、在死之前,这个中间有五百大劫没有想,所以叫无想;并不是无想里边,绝对的,一点想也没有。在投生或者在死有的时候,是有想的,但是在中间那么长时间里,没有想,所以总的来说,叫它无想。“言无想者,由彼中间,五百大劫,想不起故。”
“生死有想者”,那么生死怎么叫有想呢?“无想天中,初生有心,死时有心也。”就是说在初生的时候,生有的时候,是有心的;那么死有的时候,这一剎那也是有心的。
“故契经言:彼诸有情,由想起故,从彼处没。然彼有情,如久睡觉,还起于想。”一部经里边证明他死的时候有想。它说这个有情呢,他想起来了,就从那里死掉了。这个一想起来,怎么想呢?好象做了个大梦,醒过来了——“还起于想”,又想了,心理活动又来了。他在无想定受报的时候,五百大劫,一点想也没有;现在死了,好象梦醒过了,想又起来了。
论云:从彼处没,必生欲界,非余处所。先修定行,势力尽故,于彼不能更修定故,如箭射空,力尽便堕。若诸有情,应生彼处,必有欲界顺后受业。如应生彼北俱卢洲,必定应有生天之业。解云:此明无想天,必退堕也。余义可知。
“论云:从彼处没,必生欲界,非余处所。”从无想天死了之后,生哪里呢?决定是欲界,其它的地方不会的。为什么?“先修定行,势力尽故”,你先修的无想定,这个“行”就是它的业了,业报完了,无想天里边就要掉下来了。在无想天里边,它心都没有的,再不能修定的;它上去之后,单是享福了,这个福你享,享完了就掉下来,在这个上边再不能修,修行不行的,因为它没有想的了。“如箭射空,力尽便堕”,好象射箭射空一样,向天上射个箭,假使其它力量把它抬上去,那就可以不下来;可你没有其它的力量了,它到了无想定就不能再修了,那么停在这个上边,射上去力量没有了嘛,还不是要掉下来!
“若诸有情,应生彼处,必有欲界顺后受业。”所以说呢,假使生到无想天的人,它的“顺后受业”——就是说第三辈子的报、这个业,受第三辈报的业就是“顺后受业”——决定是欲界的。“如应生彼北俱卢洲,必定应有生天之业。”等于说生北俱卢洲的人一样,他生到北俱卢洲去之后,下一辈子,决定生天(欲界天)。
所以说北俱卢洲的人,不能修行也是这样。他在这个里边一千岁,没有病,也没有痛苦,吃的是自然香稻,很舒服。你对他说:“你死了之后,无常到了,你怎么办啊?”“死了就生天了,更好。”他不会修行的!没有什么苦嘛,你修什么行呢?我们说苦固然是很难受了,但是修行没有苦,你修不起来。我们说四谛法,苦、集、灭、道,苦在第一,是一个最大的推动力量。没有苦谛的话,集、灭、道,集也断不了,灭也证不了,道也不想修。我们现在的人,都是贪舒服,贪了舒服,你就不想修行;而且还可以很明确地看到,凡是贪舒服、怕艰苦的人,绝对修不起的,真正能修行的老修行,都不怕苦的。
这两个是对立的。你如果要抓这一边,就丢那一边;你想抓这一边,就非丢那边不可。你想修行,就不要舒服。一天早上,打了钟了,唉,懒啪啪地再睡一会,这个心就修不了行了。这个是一个惰性,是修行的对立面。你说肚子饿了,想吃啊,又是个对立面。真正要修行,这些都要去掉,才能够讲修行。
那么“解云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话,圆晖法师把它解释一下。“此明无想天,必退堕也”,这几句话呢,说无想天的人,将来祗有退的,祗有堕下来的,不会再上升的。“余义可知”,其它的一段话呢,很容易就可以知道。
问:生欲界何趣耶?答:婆沙一百五十四云:有说生地狱,有说生恶趣。如是说者,定生欲界,处所不定,或生天趣,或生人趣,或生恶趣。
“问:生欲界何趣耶?”你说“必生欲界”,生了无想天的人,下一辈子决定堕欲界,那么到欲界是哪一道、哪一趣呢?五趣里边到底哪一趣呢?
“答:婆沙一百五十四云:有说生地狱”,嗨,可怕!“有说生恶趣。如是说者,定生欲界,处所不定”,那么有的毗婆沙师说呢,有生地狱的,也有生三恶道的。那么总的来说,总是欲界,倒不一定三恶道,“或生天趣,或生人趣,或生恶趣”,但是也免不了恶趣。
问:何故生欲,五趣不定?解云:谓诸外道,修无想定,于加行时,或起邪见,谤释种涅槃;或起见取,计无想天,为真解脱;或起戒取,计无想定,以为真道。如是等惑,为恶趣因。既修此定,次复离欲,或起生得,或闻或思,如是等善,为善趣因。由善恶杂起故,生五趣不定也。
为什么五趣不定?这是追根的问难。为什么“生欲(界),五趣不定”?
他就告诉你,他恶趣的因也有,善趣的因也有。因为你要修无想定,决定是外道。他“修无想定”,在修“加行”的“时”候,就“起”个“邪见”,认为这个无想定是真的涅槃,释迦牟尼佛的、佛教的涅槃是不对的,这个谤佛谤法的心——恶趣因,那要堕地狱的;“或起见取”,以为这是最好的地方,或者说修无想定是最好的一个定,以劣为胜了,把这个执着为最好的,这见取也是恶趣因——“计无想天,为真解脱”,认为无想天是真正的解脱,释迦牟尼佛讲的涅槃不是解脱;“或起戒取”,戒取见,“计无想定”是“真”的“道”。那么这些呢,都是恶趣因。
但是既然要修定,无想定是四禅天里的一种了,那么决定修一些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