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二 明众同分
从此大文第二,明众同分者,论云:如是已辩得非得相,同分者何?颂曰
同分有情等
“分别根品第二之三”。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众同分”,前面的是那个得、非得,不相应行第一科是得、非得,第二是众同分。“论云:如是已辩得非得相”,得、非得的相讲清楚了,够呛,讲了很多,同分就简单了。什么叫同分?“同分者何?”“颂曰:同分有情等”,有情相等的法,叫同分。
释曰:同分者,标章。有情等者,正释同,谓身形等同。谓诸有情,身形、业用、乐欲,展转互相似故。分者,因义,谓由此分,能令有情身形等同。同之分故,名为同分,依主释也。言有情者,同分所依,简非情也;等者,简不等,正显能依同分也。
“释曰:同分者,标章。”同分就是标志这个名字,它的总题。“有情等者,正释同”,解释什么叫同分。那么下边是一个字一个字讲了。
什么叫“同”?“谓身形等同。”身体啦,形状啦,或者是其它的东西啦,相同的地方,叫“同”。“谓诸有情身形、业用、乐欲”,那个“等”就是等 “业用、乐欲”,“展转互相似故”,叫同。
“分”,这个众同分的分是什么意思?“分”是“因义”,因的意思,“谓由此分,能令有情身形等同。”“身形”,前面说“同”,怎么同呢?身体形状相同;“业用”,做的事情相同——就是男的人,他都是身体高大一点,都喜欢弓箭、刀枪、兵马,或者是高兴做什么大事业;“乐欲”是欢喜那些男人欢喜的东西,不喜欢胭脂擦粉的东西。这些相类的,叫同分。为什么同呢?它的因在哪里?这个就叫“分”——它同的因。为什么相同?就是这个因。“能令有情身形等同,同之分故”,它同的因,叫同分。什么释?“依主释”。噢,他写了,白问了,它写了之后,就是依主释了。
那么同分先讲了,同分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众生相同的因叫同分。那么这是名字。下边,为什么叫同分?
有情等,“言有情者,同分所依,简非情也;等者,简不等,正显能依同分也。”“有情”是“同分所依”的,“简非情也”。同分,决定是讲有情方面的,无情不讲同分;同分属于有情的,它所依的法就是有情,“简非情也”,简别不是非情,不是器世间。“等者,简不等”——有情等里边“有情”简别不是非情,“等”简别不是不等,“正显能依同分也”,这是显出、表示这个什么叫同分。
论云:有别实物,名为同分。谓诸有情,展转类等,本论说此,名众同分。解云:众同分者,众多同分也。此复二种:一、无差别,二、有差别。无差别者,谓诸有情,有情同分,一切有情,各等有故,同是有情,故名无差别也。有情同分,谓简非情,此宗非情无同分也。有差别者,谓诸有情,界地趣生,种性男女,近事苾刍,学无学等,各别同分,一类有情,各等有故。界谓三界,地谓九地,趣谓五趣,生谓四生,种性谓剎帝利等,各别有故,名差别也。
下边解释。“论云:有别实物,名为同分。”这是有部的说法了,一切法都有东西的。这在经部看起来,同分嘛,就是相同的关系就完了,怎么叫一个东西叫同分。“谓诸有情,展转类等”,一切有情互相的、种类相等的这个东西叫同分。“本论说此,名众同分。”同分的一个名字也叫众同分。
“解云”,这是圆晖法师注解,前面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。“众同分者,众多同分也。”所谓众同分呢,很多很多的相同的因。众同分,同分,都是意思差不多的。有的地方叫众同分,一般地说叫众同分,也有叫同分,就是一个东西。这里边又分两种,一种是“无差别”,一种是“有差别”。
先说“无差别”。一切有情,都是“有情同分”,这个是相同的,就是共相,一切有情的共相,都是有情的相同的。“一切有情,各等有故”,所有的有情都有的。“同是有情”,有心的,有色的,这个是有情了。“故名无差别也”,这是无差别,凡是有情都一样,都有这个有情同分——都属于有情就完了,这句话。所以叫有情同分。这是无差别,对有情来说是一样的,都有的。
“有情同分,谓简非情,此宗非情无同分也。”“有情同分”,这个总的概念,凡是有情都是有相同的地方,那么这是简别不是非情。“此宗”就是指有部了。有部里边,凡是讲同分呢,不讲非情的,非情里边不讲同分的,讲同分都是有情。无差别的同分呢,就是一切有情都共有的,有情同分,这是一样的。
“有差别”,凡是有情里边,那各式各样的种类多得是。它的界,三界,“界谓三界”,有色界的、无色界的,或者欲界的;色界里边又有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(四地);初地里边又有大梵天、梵辅天、梵众天,这里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了。“地谓九地”,三界还有九地,欲界五趣杂居地,初禅是离生喜乐地等等,三界有九个地,也有差别。“趣谓五趣”,在欲界里边,地狱、饿鬼、畜生,还有人、天,五个趣。那么“生谓四生”,有胎生、卵生、湿生、化生,那个就是有情里边的诸多差别了。这是“有差别”。“种性”,就是生在贵族的,“剎帝利”家族的,或者婆罗门家族的,各式各样的差别。这些都是有差别的同分。
这里有情同分讲完了。再讲个“法同分”,法同分不是指非情,这个要注意;有情身上的蕴处界,这些叫法同分。
复有法同分者,谓随蕴处界、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自类相似,此三科法,是法同分所依也。由有实物,名法同分,能令诸法互相似故。颂文同文,摄二同分。言有情者,谓简非情,故有情言,亦摄法同分也。
“复有法同分者,谓随蕴处界、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自类相似,此三科法,是法同分所依也。”它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里边,自己相类似的,相同的地方,叫法同分。
“由有实物,名法同分,能令诸法互相似故”,使一切法它们互相地可以分门别类啊、互相相似的。假使色蕴,都是有变碍性的,它们相似的;受蕴,都是有领纳性的。那么就以这样子的三科来分。以这样子的方式分呢,叫法同分。
“颂文同文,摄二同分”,颂里边这个“同分”,两种同分都包含的,有情同分和法同分都在里边。“言有情者,谓简非情,故有情言,亦摄法同分也。”既然是说有情了,那就简别无情。那么法同分也是属于有情的,所以说有情同分里边包括法同分,就是有情身上的五蕴、十二处、十八界,它里边有相同的地方,叫法同分。
论云:若无实物,无差别相名同分者,展转差别诸有情中,有情有情等无差别,觉及施设,不应得有。如是蕴等,等无差别,觉及施设,如理应知。觉者,能缘同分智觉也。施设者,施设同分名也。由实有同分,方有缘同分智觉及施设同分名,各以此智名证实,立有同分也。依经部宗同分假立,故此标宗意明实也。
有部里边为什么摆一个同分呢?假使没有这么一个东西,那么好了,有情里边各式各样的差别就分不出来了;那么法里边,就是蕴、处、界里边,它的差别也分不出来了;我们要施设名言,也不好施设。一定有这么一个同分,才使它们有差别,才可以施设名言,我们才能够知道它的差别。“觉”,知道差别;“施设”,可以用话说出来,表达出来。那么就是一定有这么一个东西叫同分。这是有部的说法。
“觉者,能缘同分智觉也。”明白这个同分,能缘同分的智觉,缘这个同分,就知道这个同分、那个同分的差别性。
“施设者,施设同分名也。”你既然心里边分别清楚了,就要说出来、表达出来,用名句、文身来表达。
“由实有同分,方有缘同分智觉及施设同分名,各以此智名证实,立有同分也。”因为实在有同分这个法,才能够缘它。有这个能缘的智觉,才能够施设同分的名字,大家以这个字也好、名也好,来证实有这个同分,就是证明有同分。
“依经部宗同分假立,故此标宗意明实也。”因为经部里边,说同分就是它们的关系,关系是没有一个东西的。这些一类的有情,它相似的地方叫同分。这是它们中间互相的关系,不是有一个法,使它们一样。那经部说法就跟有部不一样。
(37A)那么有部要标立自己的宗、要否定经部的话,就是强调,有这么一个实在的东西,没有它的话,你那些差别哪里来啊?正因为有它才有差别,才有能缘的智,才有能安立的名言。有部的宗旨如此。
戊三 明无想果
从此第三,明无想果。论云:已辨同分,无想者何?颂曰
无想无想中 心心所法灭 异熟居广果
第三个,“无想果”,这个也很好懂的。无想果就是无想天的果,异熟果。“论云:已辨同分,无想者何?”前面那个颂:“心不相应行,得非得同分,无想二定命,相名身等类”,“得非得同分” 讲完了,接下去是“无想”。“无想”,那么“二定”要加上去。无想果,这是异熟果。“无想无想中,心心所法灭,异熟居广果”,在广果天,广果天是在四禅天。
释曰:无想无想中,心心所法灭者,正释无想也。上言无想,无想异熟也;下言无想,无想天也。谓无想天中,有无想异熟。故论云:若生无想有情天中,有法能令心心所灭,名为无想。是实有物,能遮未来心心所法,令暂不起,如堰江河。解云:既能灭心,明有实物。依经部宗,无想是假,故此标宗,言实物也。
“释曰:无想无想中,心心所法灭者,正释无想也。”这个无想的异熟果,是怎么一回事情?上面这个无想,“无想异熟也”,就是无想的果;下面的无想,“无想天也”,无想的异熟果就生在无想天里边。“谓无想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