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二 明衆同分
從此大文第二,明衆同分者,論雲:如是已辯得非得相,同分者何?頌曰
同分有情等
“分別根品第二之叁”。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衆同分”,前面的是那個得、非得,不相應行第一科是得、非得,第二是衆同分。“論雲:如是已辯得非得相”,得、非得的相講清楚了,夠嗆,講了很多,同分就簡單了。什麼叫同分?“同分者何?”“頌曰:同分有情等”,有情相等的法,叫同分。
釋曰:同分者,標章。有情等者,正釋同,謂身形等同。謂諸有情,身形、業用、樂欲,展轉互相似故。分者,因義,謂由此分,能令有情身形等同。同之分故,名爲同分,依主釋也。言有情者,同分所依,簡非情也;等者,簡不等,正顯能依同分也。
“釋曰:同分者,標章。”同分就是標志這個名字,它的總題。“有情等者,正釋同”,解釋什麼叫同分。那麼下邊是一個字一個字講了。
什麼叫“同”?“謂身形等同。”身體啦,形狀啦,或者是其它的東西啦,相同的地方,叫“同”。“謂諸有情身形、業用、樂欲”,那個“等”就是等 “業用、樂欲”,“展轉互相似故”,叫同。
“分”,這個衆同分的分是什麼意思?“分”是“因義”,因的意思,“謂由此分,能令有情身形等同。”“身形”,前面說“同”,怎麼同呢?身體形狀相同;“業用”,做的事情相同——就是男的人,他都是身體高大一點,都喜歡弓箭、刀槍、兵馬,或者是高興做什麼大事業;“樂欲”是歡喜那些男人歡喜的東西,不喜歡胭脂擦粉的東西。這些相類的,叫同分。爲什麼同呢?它的因在哪裏?這個就叫“分”——它同的因。爲什麼相同?就是這個因。“能令有情身形等同,同之分故”,它同的因,叫同分。什麼釋?“依主釋”。噢,他寫了,白問了,它寫了之後,就是依主釋了。
那麼同分先講了,同分這個字的意思就是衆生相同的因叫同分。那麼這是名字。下邊,爲什麼叫同分?
有情等,“言有情者,同分所依,簡非情也;等者,簡不等,正顯能依同分也。”“有情”是“同分所依”的,“簡非情也”。同分,決定是講有情方面的,無情不講同分;同分屬于有情的,它所依的法就是有情,“簡非情也”,簡別不是非情,不是器世間。“等者,簡不等”——有情等裏邊“有情”簡別不是非情,“等”簡別不是不等,“正顯能依同分也”,這是顯出、表示這個什麼叫同分。
論雲:有別實物,名爲同分。謂諸有情,展轉類等,本論說此,名衆同分。解雲:衆同分者,衆多同分也。此複二種:一、無差別,二、有差別。無差別者,謂諸有情,有情同分,一切有情,各等有故,同是有情,故名無差別也。有情同分,謂簡非情,此宗非情無同分也。有差別者,謂諸有情,界地趣生,種性男女,近事苾刍,學無學等,各別同分,一類有情,各等有故。界謂叁界,地謂九地,趣謂五趣,生謂四生,種性謂剎帝利等,各別有故,名差別也。
下邊解釋。“論雲:有別實物,名爲同分。”這是有部的說法了,一切法都有東西的。這在經部看起來,同分嘛,就是相同的關系就完了,怎麼叫一個東西叫同分。“謂諸有情,展轉類等”,一切有情互相的、種類相等的這個東西叫同分。“本論說此,名衆同分。”同分的一個名字也叫衆同分。
“解雲”,這是圓晖法師注解,前面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“衆同分者,衆多同分也。”所謂衆同分呢,很多很多的相同的因。衆同分,同分,都是意思差不多的。有的地方叫衆同分,一般地說叫衆同分,也有叫同分,就是一個東西。這裏邊又分兩種,一種是“無差別”,一種是“有差別”。
先說“無差別”。一切有情,都是“有情同分”,這個是相同的,就是共相,一切有情的共相,都是有情的相同的。“一切有情,各等有故”,所有的有情都有的。“同是有情”,有心的,有色的,這個是有情了。“故名無差別也”,這是無差別,凡是有情都一樣,都有這個有情同分——都屬于有情就完了,這句話。所以叫有情同分。這是無差別,對有情來說是一樣的,都有的。
“有情同分,謂簡非情,此宗非情無同分也。”“有情同分”,這個總的概念,凡是有情都是有相同的地方,那麼這是簡別不是非情。“此宗”就是指有部了。有部裏邊,凡是講同分呢,不講非情的,非情裏邊不講同分的,講同分都是有情。無差別的同分呢,就是一切有情都共有的,有情同分,這是一樣的。
“有差別”,凡是有情裏邊,那各式各樣的種類多得是。它的界,叁界,“界謂叁界”,有色界的、無色界的,或者欲界的;色界裏邊又有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(四地);初地裏邊又有大梵天、梵輔天、梵衆天,這裏就是各式各樣的差別了。“地謂九地”,叁界還有九地,欲界五趣雜居地,初禅是離生喜樂地等等,叁界有九個地,也有差別。“趣謂五趣”,在欲界裏邊,地獄、餓鬼、畜生,還有人、天,五個趣。那麼“生謂四生”,有胎生、卵生、濕生、化生,那個就是有情裏邊的諸多差別了。這是“有差別”。“種性”,就是生在貴族的,“剎帝利”家族的,或者婆羅門家族的,各式各樣的差別。這些都是有差別的同分。
這裏有情同分講完了。再講個“法同分”,法同分不是指非情,這個要注意;有情身上的蘊處界,這些叫法同分。
複有法同分者,謂隨蘊處界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自類相似,此叁科法,是法同分所依也。由有實物,名法同分,能令諸法互相似故。頌文同文,攝二同分。言有情者,謂簡非情,故有情言,亦攝法同分也。
“複有法同分者,謂隨蘊處界、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自類相似,此叁科法,是法同分所依也。”它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裏邊,自己相類似的,相同的地方,叫法同分。
“由有實物,名法同分,能令諸法互相似故”,使一切法它們互相地可以分門別類啊、互相相似的。假使色蘊,都是有變礙性的,它們相似的;受蘊,都是有領納性的。那麼就以這樣子的叁科來分。以這樣子的方式分呢,叫法同分。
“頌文同文,攝二同分”,頌裏邊這個“同分”,兩種同分都包含的,有情同分和法同分都在裏邊。“言有情者,謂簡非情,故有情言,亦攝法同分也。”既然是說有情了,那就簡別無情。那麼法同分也是屬于有情的,所以說有情同分裏邊包括法同分,就是有情身上的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,它裏邊有相同的地方,叫法同分。
論雲:若無實物,無差別相名同分者,展轉差別諸有情中,有情有情等無差別,覺及施設,不應得有。如是蘊等,等無差別,覺及施設,如理應知。覺者,能緣同分智覺也。施設者,施設同分名也。由實有同分,方有緣同分智覺及施設同分名,各以此智名證實,立有同分也。依經部宗同分假立,故此標宗意明實也。
有部裏邊爲什麼擺一個同分呢?假使沒有這麼一個東西,那麼好了,有情裏邊各式各樣的差別就分不出來了;那麼法裏邊,就是蘊、處、界裏邊,它的差別也分不出來了;我們要施設名言,也不好施設。一定有這麼一個同分,才使它們有差別,才可以施設名言,我們才能夠知道它的差別。“覺”,知道差別;“施設”,可以用話說出來,表達出來。那麼就是一定有這麼一個東西叫同分。這是有部的說法。
“覺者,能緣同分智覺也。”明白這個同分,能緣同分的智覺,緣這個同分,就知道這個同分、那個同分的差別性。
“施設者,施設同分名也。”你既然心裏邊分別清楚了,就要說出來、表達出來,用名句、文身來表達。
“由實有同分,方有緣同分智覺及施設同分名,各以此智名證實,立有同分也。”因爲實在有同分這個法,才能夠緣它。有這個能緣的智覺,才能夠施設同分的名字,大家以這個字也好、名也好,來證實有這個同分,就是證明有同分。
“依經部宗同分假立,故此標宗意明實也。”因爲經部裏邊,說同分就是它們的關系,關系是沒有一個東西的。這些一類的有情,它相似的地方叫同分。這是它們中間互相的關系,不是有一個法,使它們一樣。那經部說法就跟有部不一樣。
(37A)那麼有部要標立自己的宗、要否定經部的話,就是強調,有這麼一個實在的東西,沒有它的話,你那些差別哪裏來啊?正因爲有它才有差別,才有能緣的智,才有能安立的名言。有部的宗旨如此。
戊叁 明無想果
從此第叁,明無想果。論雲:已辨同分,無想者何?頌曰
無想無想中 心心所法滅 異熟居廣果
第叁個,“無想果”,這個也很好懂的。無想果就是無想天的果,異熟果。“論雲:已辨同分,無想者何?”前面那個頌:“心不相應行,得非得同分,無想二定命,相名身等類”,“得非得同分” 講完了,接下去是“無想”。“無想”,那麼“二定”要加上去。無想果,這是異熟果。“無想無想中,心心所法滅,異熟居廣果”,在廣果天,廣果天是在四禅天。
釋曰:無想無想中,心心所法滅者,正釋無想也。上言無想,無想異熟也;下言無想,無想天也。謂無想天中,有無想異熟。故論雲:若生無想有情天中,有法能令心心所滅,名爲無想。是實有物,能遮未來心心所法,令暫不起,如堰江河。解雲:既能滅心,明有實物。依經部宗,無想是假,故此標宗,言實物也。
“釋曰:無想無想中,心心所法滅者,正釋無想也。”這個無想的異熟果,是怎麼一回事情?上面這個無想,“無想異熟也”,就是無想的果;下面的無想,“無想天也”,無想的異熟果就生在無想天裏邊。“謂無想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