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5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天中,有無想異熟。”無想天是器世界,無想的異熟是有情世界。這個無想的異熟果,它的器世界就是在無想天裏邊。

  

  “故論雲:若生無想有情天中,有法能令心心所滅,名爲無想。是實有物,能遮未來心心所法,令暫不起,如堰江河。”這也是有部的說法。它說無想果呢,是有個東西的。假使你生了無想天的有情的這個天裏邊,假使你生到無想天上去了,那麼有個叫無想的法,它能夠使你的心王、心所暫時滅掉。雖然無想天沒有思想的,生上去,一點思想都沒有,很舒服,啊,定在無想天裏;過了五百大劫,啪,掉下來,心又來了。這個時間很長,但是毫無意思。在這段時間裏邊,什麼都不知道,那麼再長也不知道:好了,等于跟沒有一樣。我們說做夢,夢裏邊醒過來了,到底睡了多久,你根本不知道。所以說,你雖然有五百大劫的享受了,可是你這個沒有心的,再長也沒有用。

  

  有這個法,能夠把心王、心所滅掉,這個法叫什麼?就叫無想。它不是沒有東西的;是有東西的,實在有的。有部的嘛,叁世一切有,都是有東西的,“是有實物”。這個東西有作用,“能遮未來心、心所法”,把還沒有生的心王、心所遮掉,使他不想(無想),這叫無想果了。“令暫不起”,暫時不起就是將來要起的。你無想天掉下來了,還是要起的。“如堰江河”,好比那個堤啊,把江河的水擋住一樣,擋祗是擋一陣子;哪一天,水大了,還把堤沖掉,又沖過去了。

  

  “解雲:既能滅心,明有實物。”既然能夠滅心王心所呢,就是裏面有這麼一個東西的。“依經部宗,無想是假,故此標宗,言實物也。”依經部宗,無想是假的,你心王、心所不起嘛,假立一個名字叫無想,哪一個東西把你心王壓住了呢?那麼這個有部爲了簡別與經部不一樣,它是有個東西,有實物,能夠使心王、心所不生起來,那麼就叫無想。

  

  

  

  

  異熟居廣果者,二門分別也。異熟者,五類分別門,謂修無想定,爲異熟因,感五百大劫無想異熟爲果也。居廣果者,第二明所居處。無想有情,居在廣果,非別有地。謂廣果天中,有高勝處,名無想天。如初禅中,有高臺閣,大梵王居,名中間禅。

  

  “異熟居廣果”,它的異熟果在哪裏?“二門分別也”,這個“二門”下邊要說。“異熟者,五類分別門,謂修無想定,爲異熟因,感五百大劫無想異熟爲果也”,這是它的異熟因,就是無想定,要生到無想天去,他的因就是修無想定,這個定修成功了,下一輩子決定生到無想天。“無想異熟爲果”,感到異熟果,就是生到無想天的這個有情。這個生上去時間多少?“五百大劫”,很長。我們說有小劫、中劫、大劫,它很長,五百個大劫,很長很長的時間。

  

  在什麼地方呢?這個異熟果是有情,他器世界在什麼地方呢?“居廣果”。

  

  “第二明所居處”,就是他的處所。他的器世界在哪裏?廣果天。無想天的有情,住在廣果天的一個地方,因此說“無想有情,居在廣果。非別有地。謂廣果天中,有高勝處,名無想天。如初禅中,有高臺閣,大梵王居,名中間禅。”這個無想天,並不是另外還有一個天,就在四禅的廣果天裏邊有一個地方,“高臺”,“高勝處”,比較高的地方,比較殊勝的地方,比廣果天好一點、高一點,實際上範圍還在廣果天。這個地方呢,高勝的地方,叫無想天。好象初禅裏邊,有個大梵天住的地方,有很高的臺閣,宮殿樓閣,比一般的住得好一點,叫大梵天,並不是大梵天離開了梵天,還有另外一個天。這個“中間禅”,我們說大梵天住的地方,就是中間禅。以前我們說“中間定”,中間定就是中間禅,果報就是大梵天住的地方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彼爲恒無想,爲亦有想耶?答:生死位中,多時有想。言無想者,由彼中間,五百大劫,想不起故。生死有想者,無想天中,初生有心,死時有心也。故契經言:彼諸有情,由想起故,從彼處沒。然彼有情,如久睡覺,還起于想。

  

  “問:彼爲恒無想,爲亦有想耶?”那麼無想天的有情,是不是一貫是無想的?還是有的時候有想的?

  

  “答:生死位中,多時有想。”在投生的時候,在它死的時候,基本上是有想的,但是說它無想異熟呢,就是說,投生以後、在死之前,這個中間有五百大劫沒有想,所以叫無想;並不是無想裏邊,絕對的,一點想也沒有。在投生或者在死有的時候,是有想的,但是在中間那麼長時間裏,沒有想,所以總的來說,叫它無想。“言無想者,由彼中間,五百大劫,想不起故。”

  

  “生死有想者”,那麼生死怎麼叫有想呢?“無想天中,初生有心,死時有心也。”就是說在初生的時候,生有的時候,是有心的;那麼死有的時候,這一剎那也是有心的。

  

  “故契經言:彼諸有情,由想起故,從彼處沒。然彼有情,如久睡覺,還起于想。”一部經裏邊證明他死的時候有想。它說這個有情呢,他想起來了,就從那裏死掉了。這個一想起來,怎麼想呢?好象做了個大夢,醒過來了——“還起于想”,又想了,心理活動又來了。他在無想定受報的時候,五百大劫,一點想也沒有;現在死了,好象夢醒過了,想又起來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從彼處沒,必生欲界,非余處所。先修定行,勢力盡故,于彼不能更修定故,如箭射空,力盡便墮。若諸有情,應生彼處,必有欲界順後受業。如應生彼北俱盧洲,必定應有生天之業。解雲:此明無想天,必退墮也。余義可知。

  

  “論雲:從彼處沒,必生欲界,非余處所。”從無想天死了之後,生哪裏呢?決定是欲界,其它的地方不會的。爲什麼?“先修定行,勢力盡故”,你先修的無想定,這個“行”就是它的業了,業報完了,無想天裏邊就要掉下來了。在無想天裏邊,它心都沒有的,再不能修定的;它上去之後,單是享福了,這個福你享,享完了就掉下來,在這個上邊再不能修,修行不行的,因爲它沒有想的了。“如箭射空,力盡便墮”,好象射箭射空一樣,向天上射個箭,假使其它力量把它擡上去,那就可以不下來;可你沒有其它的力量了,它到了無想定就不能再修了,那麼停在這個上邊,射上去力量沒有了嘛,還不是要掉下來!

  

  “若諸有情,應生彼處,必有欲界順後受業。”所以說呢,假使生到無想天的人,它的“順後受業”——就是說第叁輩子的報、這個業,受第叁輩報的業就是“順後受業”——決定是欲界的。“如應生彼北俱盧洲,必定應有生天之業。”等于說生北俱盧洲的人一樣,他生到北俱盧洲去之後,下一輩子,決定生天(欲界天)。

  

  所以說北俱盧洲的人,不能修行也是這樣。他在這個裏邊一千歲,沒有病,也沒有痛苦,吃的是自然香稻,很舒服。你對他說:“你死了之後,無常到了,你怎麼辦啊?”“死了就生天了,更好。”他不會修行的!沒有什麼苦嘛,你修什麼行呢?我們說苦固然是很難受了,但是修行沒有苦,你修不起來。我們說四谛法,苦、集、滅、道,苦在第一,是一個最大的推動力量。沒有苦谛的話,集、滅、道,集也斷不了,滅也證不了,道也不想修。我們現在的人,都是貪舒服,貪了舒服,你就不想修行;而且還可以很明確地看到,凡是貪舒服、怕艱苦的人,絕對修不起的,真正能修行的老修行,都不怕苦的。

  

  這兩個是對立的。你如果要抓這一邊,就丟那一邊;你想抓這一邊,就非丟那邊不可。你想修行,就不要舒服。一天早上,打了鍾了,唉,懶啪啪地再睡一會,這個心就修不了行了。這個是一個惰性,是修行的對立面。你說肚子餓了,想吃啊,又是個對立面。真正要修行,這些都要去掉,才能夠講修行。

  

  那麼“解雲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話,圓晖法師把它解釋一下。“此明無想天,必退墮也”,這幾句話呢,說無想天的人,將來祗有退的,祗有墮下來的,不會再上升的。“余義可知”,其它的一段話呢,很容易就可以知道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生欲界何趣耶?答:婆沙一百五十四雲:有說生地獄,有說生惡趣。如是說者,定生欲界,處所不定,或生天趣,或生人趣,或生惡趣。

  

  “問:生欲界何趣耶?”你說“必生欲界”,生了無想天的人,下一輩子決定墮欲界,那麼到欲界是哪一道、哪一趣呢?五趣裏邊到底哪一趣呢?

  

  “答:婆沙一百五十四雲:有說生地獄”,嗨,可怕!“有說生惡趣。如是說者,定生欲界,處所不定”,那麼有的毗婆沙師說呢,有生地獄的,也有生叁惡道的。那麼總的來說,總是欲界,倒不一定叁惡道,“或生天趣,或生人趣,或生惡趣”,但是也免不了惡趣。

  

  

  

  

  問:何故生欲,五趣不定?解雲:謂諸外道,修無想定,于加行時,或起邪見,謗釋種涅槃;或起見取,計無想天,爲真解脫;或起戒取,計無想定,以爲真道。如是等惑,爲惡趣因。既修此定,次複離欲,或起生得,或聞或思,如是等善,爲善趣因。由善惡雜起故,生五趣不定也。

  

  爲什麼五趣不定?這是追根的問難。爲什麼“生欲(界),五趣不定”?

  

  他就告訴你,他惡趣的因也有,善趣的因也有。因爲你要修無想定,決定是外道。他“修無想定”,在修“加行”的“時”候,就“起”個“邪見”,認爲這個無想定是真的涅槃,釋迦牟尼佛的、佛教的涅槃是不對的,這個謗佛謗法的心——惡趣因,那要墮地獄的;“或起見取”,以爲這是最好的地方,或者說修無想定是最好的一個定,以劣爲勝了,把這個執著爲最好的,這見取也是惡趣因——“計無想天,爲真解脫”,認爲無想天是真正的解脫,釋迦牟尼佛講的涅槃不是解脫;“或起戒取”,戒取見,“計無想定”是“真”的“道”。那麼這些呢,都是惡趣因。

  

  但是既然要修定,無想定是四禅天裏的一種了,那麼決定修一些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