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善的,一些欲界的煩惱要去掉,“或起生得”的善,或者是聞的善,或者思的善,“或聞或思”,等等,這是善趣因。
因爲善惡都有,所以將來生的道,欲界哪一趣就不定。
總的來說,無想定是很危險的地方。上了之後,再不能修善了,心都沒有,修什麼善呢?那麼以前造的業,你無想天的報受完了,都要受報,而且惡趣的多。爲什麼?修無想定是外道,既然是外道呢,它決定是謗正法;要謗正法,起邪見、戒禁取,那惡道的成分很重。當然也有善的了,沒有善的你修不到定,這是四禅定呢。所以總的來說,危險性很多,惡趣的因素不少,那麼無想定是一個可怕的地方,內道是不修的。
好,今天我們講到這裏。
第叁十五講
(《俱舍論頌疏》93頁下6行—— 97頁上4行)(37A13:42——38A13:11)
昨天我們講了無想。今天接下去還有無想定、滅盡定還沒有講。
戊四 明二定
從此大文第四,明二定。于中有叁:一、明無想定,二、明滅盡定,叁、明所依身。
“得非得同分,無想二定命”,無想講完了,無想果;二定是兩個定,一個是無想定,一個是滅盡定。那麼這裏是講二定,“于中有叁”,分叁科。“一、明無想定,二、明滅盡定,叁、明所依身。”
己一 明無想定
且初明無想定者,論雲:已辨無想,二定者何?總問。謂無想定,及滅盡定。總答。初無想定,其相雲何?別問。頌曰
如是無想定 後靜慮求脫 善唯順生受 非聖得一世
第一個,“且初明無想定者,論雲:已辨無想,二定者何?”這是根據頌詞來的。無想下邊是二定,無想講完了,二定是什麼?“謂無想定,及滅盡定。”這是總答。二定是指無想定跟滅盡定。那麼下邊分開答。
“初無想定,其相雲何?”先問無想定的。
無想定,跟前面的無想天異熟果一樣,也是“心心所法滅”。“如是”,跟前面一樣,還有一個“無想定”,這個無想定依止什麼修的?“後靜慮”,第四個靜慮,最後的那個靜慮。它的要“求”,就是它的目的,或者是作意,“求(解)脫”——就是外道,他以修無想定爲解脫。在叁性裏邊是“善”的。那麼他的果報,“唯順生受”,祗有順生受,凡是定業都是順生受,這一輩子修了定,下輩子就感這個所修定的異熟果,順生受。“非聖”,這個無想定不是聖者修的,是外道定。無想天,他以爲是解脫處,以這樣的作意,或者目的,去修無想定。那麼聖者絕對不會去修無想定。“得一世”,它的得,就是得、非得的得呢,祗有一世。就是說,假使這個無想定,因爲沒有想的了,但是第一念起的時候,法俱得;假使它第一念得到了,還在入定,那麼法後得;法前得沒有,因爲是無心定呢,力量不大,不能有法前得。
釋曰:如是無想定者,前明無想滅心心所,有實體性。如是複有別物,心不相應,滅心心所,名無想定。約滅心同,名爲如是。無想者定,名無想定;或定無想,名無想定。言無想者,者是假者。假者,修無想人也。修無想人,成此定故,名無想定。無想之定,是依主釋也。言或定無想者,無想即定,持業釋也。
“如是”就是跟前面一樣,前面的無想異熟果,它是把心、心所法滅掉了,有實在一個體性的東西,叫無想異熟果。那麼現在“如是”,跟前面一樣,另外還有一個實在有的東西,“複有別物”,另外有一個東西。這個東西是“心不相應(行)”,那麼也是“滅心、心所”,這個叫“無想定”。前面那個無想異熟果,也是心不相應行,有實在一個東西,沒有心所的。那麼這樣子,同樣,也有這麼一個東西,心不相應行,是把心王、心所滅掉的,這個是無想定。跟前面無想異熟果不一樣,這是因——無想定修了之後,就感前面那個果。
“約滅心同,名爲如是。”就滅除心王、心所的那個相同之點,說“如是”,就是跟前面一樣。
那麼“無想者定”,解釋無想定。“無想者定,名無想定”,這是什麼釋?“有財釋”,還有呢?都可以?——無想者定,無想定,依主釋!因爲有財釋,它自己名字沒有了,它要去借人家的名字了。
下邊一個,“定無想,名無想定”,這是什麼釋?第一個解釋,是無想者的定,修無想的這個修行的人得到的定,那麼無想的定,這是依主釋。這個“定無想,名無想定”,這是什麼釋?“持業釋”,對了,這個定本身就是無想,就是一個東西,那麼叫無想定。
“言無想者,者是假者。”五蘊假合的這個人,補特伽羅。“假者,修無想人也。”這個假者是什麼啊?就是修無想定的人。因爲我們說佛教裏邊,我是沒有的,那麼人就是五蘊假合;五蘊假合的那個補特伽羅,就是修無想定的人。
“修無想人,成此定故,名無想定。無想之定,是依主釋也。”來了,它下面講的。修無想定的人,他成就這個定,叫無想定,是無想定的人成就的定,無想之定,依主釋。
“言或定無想者,無想即定,持業釋也。”都有,它下邊都有。
後靜慮者,明所依地,修無想定,依第四禅,于靜慮中,最居後故。
“後靜慮者,明所依地”,這個頌詞裏的“後靜慮”所依的地,無想定是依靠哪個禅修的?依第四靜慮。“修無想定,依第四禅,于靜慮中,最居後故”,在四靜慮裏邊,它是最後一個,所以說依這個後靜慮,是它所依的。
那麼這裏我們就知道了,前面說的,有人是好象問了那個問題。前面最後一行,“次複離欲,或起生得,或聞,或思,如是等善,爲善趣因”,有人問這個。那麼這裏你想嘛,要修了四禅之後,才能修無想定。那麼這個四禅是善的,要修四禅的話,要有很多的善法,或者是生得,生來就有的;或者是聞得,聞了法之後聽到的;或者是思得,經過思惟而有的,這樣子的善,爲善趣的因。這是從無想天下來之後,善、惡趣不定。因爲它善的因也有,惡的因也有。修無想定的人,開始他的目的是好的,想求解脫,但是沒有碰到正法,他就碰到外道。外道認爲這個無想定就是求解脫的定,將來生的無想果就是解脫處。這樣子,以錯誤的教授,使這個人去修無想定。那麼他開始發心要求解脫,要修禅定,都是善的因,最後指示了錯誤的路線,修無想定去了,那就是惡趣因了。因爲他執無想爲涅槃,那麼就對佛的涅槃,就是有謗的意思在裏邊了。那麼這個計無想定爲解脫,那就是戒禁取;執無想定是最高勝,見取。戒禁取也好,見取也好,謗法的心也好,都是惡趣的因。所以說它惡趣的因也有。但是你要修四禅,一定要有善的因,所以說它開始修四禅的時候,一定要有善,沒有善,修不到四禅;到了四禅,才能依靠它來修無想定。
求脫者,明作意也。謂諸外道,計無想果,爲真解脫,爲求證彼,故修無想定。
“求脫”,它的目的。“明作意也。”“作意”就是它的目的了。修這個定的作意——它要求什麼呢?要求的是解脫。
“謂諸外道,計無想果,爲真解脫,爲求證彼,故修無想定。”外道他認爲無想果,生到無想天去了,就是解脫了。因爲無想天壽命很長,五百大劫,中間心、心所不起。外道也知道,前面說,受、想兩個心所,就是生死因;他們也要求解脫,他們認爲到了無想定之後,將來感到無想果,心、心所都滅掉了,那不會起受、想這個“诤根生死因”,不會起來,诤根因也沒有了,生死因也沒有了,那就是解脫了。所以他們呢,是妄計無想天爲解脫果,所以以這樣子的目的修無想定,那麼這個是錯誤的邪見了。這是非解脫認爲解脫,不是達到解脫的方法以爲是解脫方法,這是戒禁取;所以說呢,這樣子修無想定,這是它的作意。
善唯順生受者,善謂叁性門也。此無想定,唯是善性,此是善故,能招無想天中五蘊異熟。唯順生受者,明報時也。謂無想定,于第二生,必受其果。唯言爲簡無順現、順後及不定受故。論雲:若起此定,後雖退失,傳說現身必還能起,當生無想有情天中。故得此定,必不能入正性離生。此文意,明唯順生受也。
“善唯順生受”,這個第叁句,“善謂叁性門也”。叁性裏邊,無想定是善性,爲什麼?四禅嘛,四禅沒有惡的。“能招無想天中五蘊異熟。”它將來感的果是無想天裏邊五蘊。因爲它是色界,色界有色蘊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五蘊的異熟。那麼這個五蘊異熟,五蘊之色,它的身體是有的;受、想、行,受、想是心所法,行蘊裏邊也有心所法,那麼還有不相應行,還有識——心王。
在無想天裏邊,心、心所沒有了,怎麼有五蘊?你們說說看?識蘊也沒有了,最後一個了別的心王沒有了,那麼受蘊、想蘊都是心所法,也沒有了;行蘊裏邊,還有四十四個心所法也沒有了,怎麼有五蘊呢?
這是指在生死的時候,前面講過的,投生的時候,臨終的時候,他是有心的,那個時候是五蘊身,真正到了投生以後,死有之前,那就是心王、心所都滅掉了。但總的來說,投生、臨終它還有五蘊,就是說五蘊異熟,不能把它們兩位抹殺了。因爲生有、死有裏邊,五蘊是有的;本有裏邊,它是沒有的,這個心王、心所沒有,但生有、死有有,那不能把它抹殺,還是要說五蘊異熟。
“唯順生受者,明報時也”,報的時候(它的報,這個將來業品要講)。順現受,現報——這個業造了之後,很強,順現受,現世就會受的,這是現報;順生受,第二世受報的;順後受,第叁生以後再受報的,那麼第叁、第四、第五都可以,都是順後受;還有不定受,這業造個了之後,不一定什麼時候受報,甚至于不一定受不受那個報,它可以轉了,它這個報或者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