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四十五云:尊者世友,作如是说:能令有情起异类见、异类烦恼,造异类业,受异类生,故名异生。
那么下边有一个特殊情况,“许圣道非得,说名异生性”,什么叫异生性?我们经常看到的,异生性、异生性,那么这里正面地给你讲一下。异生性就是什么东西?圣道非得。你如果不讲非得呢,你这个异生性就讲不通,讲不清楚。圣道非得,无漏的道,没有得到的,这就叫异生性。那么反过来,得了圣道之后,就是圣者了。
“许圣道非得,说名异生性者,释非得不通无漏也。”这个说非得没有无漏的,非得都是有漏的。那么你说无漏法的非得,不是该有无漏吗?不是!无漏法的非得,你既然没有得到无漏法嘛,还是有漏的了。
“谓《发智》本论,许圣道非得,说名异生性。”这是根据《发智论》。“本论”,根本论,就是《发智论》。有部的最根本的一本,“一身六足”,《发智》是身了,最根本的就是《发智论》。 《发智论》里边就讲,圣道的非得就是异生性,它有这个话的。
“故论引本论云”,论,《俱舍论》;本论,《发智论》,这个我们经常碰到的。这个要记住,凡是说“论云”,就是指《俱舍论》;“本论”就是指的《发智论》,有部的根本论典是《发智论》。那么《俱舍论》里边,引《发智论》的话:“云何异生性?谓不获圣法29。”“不获”就是非得。 《发智论》里边有一句话,什么叫异生性啊?“不获圣法”,圣者的法没有得到,那就是异生性。那么“不获即是非得异名”,因为非得有两种,一种是不获,一种是不成就,不获就是非得这一个名字。“非说异生性是无漏应理”,那么既然是这样子呢,异生性就不是无漏的。你说异生性是无漏就是不应理了。“非说异生性是无漏”是“应理”的,那就是异生性是有漏的。
“注曰”,这是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因为不太好懂,那么圆晖法师又把它解释一下,“已上论文。“不获即是非得异名”已下者,是论主释上两句本论文也。”就是“不获圣法”、“不获即是非得异名”,这是根本论——《发智论》的话;下面的话,是世亲论主解释《发智论》的话。“既知不获圣道,名异生性,明知异生性,必非无漏”,既然说圣道没有得到,叫异生性,那么异生性就不是圣道;不是圣道,那不会是无漏,所以说异生性“必非无漏”,即是有漏。
“此异生性,即是非得”,这就是圣道的不获,就是非得。“故知非得,不通无漏也”,既然圣道的非得,还是有漏的,那么其它的非得,当然更是有漏的。所以说没有无漏的非得——得有无漏的得,而非得决定没有无漏的非得。
这里解释什么叫异生性。“又《婆沙》四十五云”, 《大毗婆沙》第四十五卷,“世友尊者”有这么一段话:“作如是说:能令有情起异类见、异类烦恼,造异类业,受异类生,故名异生。”什么叫异生呢?使有情起各式各样的见,各式各样的烦恼,造各式各样的业,然后受各式各样的果报,这个叫异生性,都不是圣道的。那么这个异生性,就是这么一回事情,讲完了。以前我们看到经论上面的异生性,祗知道它是凡夫就完了,为什么叫异生性?不知道。这个“异生”就是各式各样的见,起各式各样的烦恼,造各式各样的业,受各式各样的果报等。“异”就是各式各样的。
那么它本身是什么东西?“圣道非得”,圣道,没有得到,就叫异生性。那么它就是……,这个你学了得非得才能知道,没有学过得非得,即使你飘飘忽忽地知道了,喔,圣道没得到叫异生性!但是你的心里领会的状态跟学过得非得的,完全不一样。一个是深刻、明确地明了什么叫圣道非得;一个是马马虎虎,差不多的明了,这就是差不多先生又来了。所以说我们不学《俱舍论》呢,很多的地方自以为懂了,实际上是马马虎虎的差不多的懂,这个是不透彻的、不确实的,法相的界限不严格,人家一问就问倒的;要学过《俱舍》的话,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,再怎么问,推不倒!如须弥山,那个就是你有一定依据的,而且讲的界限明确,不会含糊,不是差不多。
得法易地舍者,舍非得门。谓舍非得,不过二门:一、得法舍,二、易地舍。
下边讲一个问题:非得怎么舍掉呢?“得法易地舍”,“得法(舍)”,非得嘛,得了法之后,非得就舍掉了。另外,“易地舍”,既然非得是根据三界的有情来说的,如果欲界的有情生到色界去了,那么它的非得也舍掉了。因为欲界的有情,非得在欲界,但人到色界去了,这个欲界的非得当然舍掉了。所以说舍非得有二种,一种是法得到了,既然有了得嘛,非得就没有了;一种呢,是调了一个地方了,“易地”,本来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,生到离生喜乐地去了,那就是要舍了。
“谓舍非得,不过二门:一、得法舍,二、易地舍。”就是说“得法易地舍”这句话,就表示“舍非得不过二门 ”,祗有两种方式,不超过两个方式,一种是“得法舍”,跟“非得”针锋相对的就是“得”嘛,法得到了,非得也没有了,这是第一种;第二种是“易地舍”,你从下地或上地,调了一个地了,那么本来是属于这一界系的非得当然没有了。那么一个一个说。
得法舍者,如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,得圣道时,舍异生性,此即以得替非得处也。易地舍者,谓从下地生上地时,若从上地生下地时,以易地故,必舍非得。如从欲界生上界时舍欲非得,以欲非得随所依身,所依舍故,非得亦舍也。如欲界既然,余界亦尔。故易地舍,但由易地,舍于非得,未必有得替非得处。
第一种“得法舍”是怎么一个情况呢?举个例。他说,“如圣道非得说名异生性”,圣道的非得就是异生性了,那么你“得”了“圣道”,见了道之后,马上就不是凡夫了,“舍异生性”了。若圣道不得,叫异生性,那么得了圣道了,这个非得就没有了,“非得圣道”的那个“非得”就舍掉了——那是“得法”把它“舍”掉了!“此即以得替非得处也”。
第二种,“易地舍”。“谓从下地生上地时,若从上地生下地时”,不管你从下到上,或者从上到下,总是你调了一个地了,本来在这个地的,换了个地了。“以易地故,必舍非得。”因为你地已经改变,本来是欲界的,生到色界,或者色界的生到无色界去,那么原来的欲界(色界)的非得也就舍掉了。
“如从欲界生上界时舍欲非得”,本来欲界的,生上界(色界也好,无色界也好),那么欲界的非得——本来非得是欲界系的,你欲界的有情嘛,非得都是欲界了,但是当你欲界舍掉了,生到色界去了,那当然了,你这个欲界的非得也舍掉了。所以说,“以欲非得随所依身,所依舍故,非得亦舍也。”因为非得是随所依身的,你哪一界的人,非得属于哪一界;那么你所依的身都舍掉了,非得当然也舍掉了。这是易地舍。
“如欲界既然,余界亦尔。”欲界如此,色界、无色界一样。色界的生到欲界,或者生到无色界去,它所依身舍掉了,那么它的非得也舍掉了,一样的。所以说,后边这个不难了。有的人担心今天也难——不难!比昨天、前天要容易得多。
“故易地舍,但由易地,舍于非得,未必有得替非得处。”说易地舍,祗不过是它所依的身调了一个地了,非得也舍掉了,并不是有个得来代替那个非得——不是法得到了。前面得法舍,本来是非得,没有那个法,现在法来了,把非得代替了;而易地舍,还是没有得到,并不一定得到,但是呢,因为所依的身舍掉了,那非得也舍掉了。这个情况跟得法舍是不同的,所以特别强调一下。
然异生性,通前两舍,谓易地舍中,虽不遍舍异生性尽,亦有少分舍异生性,如从下地生上地时,亦舍下地异生性也。
那么这里就是说,异生性这个东西呢,它两种舍都有。得法舍,得了圣道了,当然要舍了。但是你易地的时候——假使你是欲界的凡夫,得了初禅了,生到初禅去了,那么欲界的异生性当然舍掉了,但是色界的异生性还是有的了,并不是说舍了欲界的,就全部异生性舍完了,没有得圣道舍不完的。“虽不遍舍异生性尽”,异生性不是全部舍完。得了圣道是舍完了,一点也没有了。你欲界的有情,生到色界去,舍了欲界的异生性,色界的异生性还在,所以说没有舍完,“亦有少分舍异生性”,少分的舍异生性,就是欲界的舍掉。“如从下地生上地时,亦舍下地”的“异生性也”。
好,今天是四卷讲完了,时间还有,我知道今天还可以讲第五卷的。我们大概的计划,到腊月的二十左右放假,到正月十五以后再上课。那么这段时间呢,做供了,念经了,或者有些客来了,总之要比较忙一点。大家一方面,你们这一学期积压了很多的东西,好好地清理一下,作业也好,没有懂的也好,颂没有背的也好,全部这个时间搞一下。考试什么时候考呢?我想年底,二十之前,总是要考一下,或者考二次,或者考一次,这个看情况了。我们想太多了,又吃亏的,你们吃亏的,太多了,那么多东西一下子考,比较困难的;多考两次呢,东西少一点,考过了就不管了。如果通考,他们学校里通考,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一下考,那就够呛了。这个考一段,算一段,实在比他们的容易很多。不要说难、难、难了,方便的,一些容易的,再不能方便了,再方便要出下流来了。什么都没有学到,却毕业了,那个毫无意思。
那么下边第五卷,今天还是讲一点,这个容易了,不要担心了。我们说,《俱舍论》就是这样子,山坡爬了一阵子,就要平路走一下,甚至于走下坡路,容易得很。前面讲过的,所以说看看自己也看得懂。
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五
分别根品第二之三
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