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5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四十五雲:尊者世友,作如是說:能令有情起異類見、異類煩惱,造異類業,受異類生,故名異生。

  

  那麼下邊有一個特殊情況,“許聖道非得,說名異生性”,什麼叫異生性?我們經常看到的,異生性、異生性,那麼這裏正面地給你講一下。異生性就是什麼東西?聖道非得。你如果不講非得呢,你這個異生性就講不通,講不清楚。聖道非得,無漏的道,沒有得到的,這就叫異生性。那麼反過來,得了聖道之後,就是聖者了。

  

  “許聖道非得,說名異生性者,釋非得不通無漏也。”這個說非得沒有無漏的,非得都是有漏的。那麼你說無漏法的非得,不是該有無漏嗎?不是!無漏法的非得,你既然沒有得到無漏法嘛,還是有漏的了。

  

  “謂《發智》本論,許聖道非得,說名異生性。”這是根據《發智論》。“本論”,根本論,就是《發智論》。有部的最根本的一本,“一身六足”,《發智》是身了,最根本的就是《發智論》。 《發智論》裏邊就講,聖道的非得就是異生性,它有這個話的。

  

  “故論引本論雲”,論,《俱舍論》;本論,《發智論》,這個我們經常碰到的。這個要記住,凡是說“論雲”,就是指《俱舍論》;“本論”就是指的《發智論》,有部的根本論典是《發智論》。那麼《俱舍論》裏邊,引《發智論》的話:“雲何異生性?謂不獲聖法29。”“不獲”就是非得。 《發智論》裏邊有一句話,什麼叫異生性啊?“不獲聖法”,聖者的法沒有得到,那就是異生性。那麼“不獲即是非得異名”,因爲非得有兩種,一種是不獲,一種是不成就,不獲就是非得這一個名字。“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”,那麼既然是這樣子呢,異生性就不是無漏的。你說異生性是無漏就是不應理了。“非說異生性是無漏”是“應理”的,那就是異生性是有漏的。

  

  “注曰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因爲不太好懂,那麼圓晖法師又把它解釋一下,“已上論文。“不獲即是非得異名”已下者,是論主釋上兩句本論文也。”就是“不獲聖法”、“不獲即是非得異名”,這是根本論——《發智論》的話;下面的話,是世親論主解釋《發智論》的話。“既知不獲聖道,名異生性,明知異生性,必非無漏”,既然說聖道沒有得到,叫異生性,那麼異生性就不是聖道;不是聖道,那不會是無漏,所以說異生性“必非無漏”,即是有漏。

  

  “此異生性,即是非得”,這就是聖道的不獲,就是非得。“故知非得,不通無漏也”,既然聖道的非得,還是有漏的,那麼其它的非得,當然更是有漏的。所以說沒有無漏的非得——得有無漏的得,而非得決定沒有無漏的非得。

  

  這裏解釋什麼叫異生性。“又《婆沙》四十五雲”, 《大毗婆沙》第四十五卷,“世友尊者”有這麼一段話:“作如是說:能令有情起異類見、異類煩惱,造異類業,受異類生,故名異生。”什麼叫異生呢?使有情起各式各樣的見,各式各樣的煩惱,造各式各樣的業,然後受各式各樣的果報,這個叫異生性,都不是聖道的。那麼這個異生性,就是這麼一回事情,講完了。以前我們看到經論上面的異生性,祗知道它是凡夫就完了,爲什麼叫異生性?不知道。這個“異生”就是各式各樣的見,起各式各樣的煩惱,造各式各樣的業,受各式各樣的果報等。“異”就是各式各樣的。

  

  那麼它本身是什麼東西?“聖道非得”,聖道,沒有得到,就叫異生性。那麼它就是……,這個你學了得非得才能知道,沒有學過得非得,即使你飄飄忽忽地知道了,喔,聖道沒得到叫異生性!但是你的心裏領會的狀態跟學過得非得的,完全不一樣。一個是深刻、明確地明了什麼叫聖道非得;一個是馬馬虎虎,差不多的明了,這就是差不多先生又來了。所以說我們不學《俱舍論》呢,很多的地方自以爲懂了,實際上是馬馬虎虎的差不多的懂,這個是不透徹的、不確實的,法相的界限不嚴格,人家一問就問倒的;要學過《俱舍》的話,明明白白、清清楚楚,再怎麼問,推不倒!如須彌山,那個就是你有一定依據的,而且講的界限明確,不會含糊,不是差不多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得法易地舍者,舍非得門。謂舍非得,不過二門:一、得法舍,二、易地舍。

  

  下邊講一個問題:非得怎麼舍掉呢?“得法易地舍”,“得法(舍)”,非得嘛,得了法之後,非得就舍掉了。另外,“易地舍”,既然非得是根據叁界的有情來說的,如果欲界的有情生到色界去了,那麼它的非得也舍掉了。因爲欲界的有情,非得在欲界,但人到色界去了,這個欲界的非得當然舍掉了。所以說舍非得有二種,一種是法得到了,既然有了得嘛,非得就沒有了;一種呢,是調了一個地方了,“易地”,本來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,生到離生喜樂地去了,那就是要舍了。

  

  “謂舍非得,不過二門:一、得法舍,二、易地舍。”就是說“得法易地舍”這句話,就表示“舍非得不過二門 ”,祗有兩種方式,不超過兩個方式,一種是“得法舍”,跟“非得”針鋒相對的就是“得”嘛,法得到了,非得也沒有了,這是第一種;第二種是“易地舍”,你從下地或上地,調了一個地了,那麼本來是屬于這一界系的非得當然沒有了。那麼一個一個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得法舍者,如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,得聖道時,舍異生性,此即以得替非得處也。易地舍者,謂從下地生上地時,若從上地生下地時,以易地故,必舍非得。如從欲界生上界時舍欲非得,以欲非得隨所依身,所依舍故,非得亦舍也。如欲界既然,余界亦爾。故易地舍,但由易地,舍于非得,未必有得替非得處。

  

  第一種“得法舍”是怎麼一個情況呢?舉個例。他說,“如聖道非得說名異生性”,聖道的非得就是異生性了,那麼你“得”了“聖道”,見了道之後,馬上就不是凡夫了,“舍異生性”了。若聖道不得,叫異生性,那麼得了聖道了,這個非得就沒有了,“非得聖道”的那個“非得”就舍掉了——那是“得法”把它“舍”掉了!“此即以得替非得處也”。

  

  第二種,“易地舍”。“謂從下地生上地時,若從上地生下地時”,不管你從下到上,或者從上到下,總是你調了一個地了,本來在這個地的,換了個地了。“以易地故,必舍非得。”因爲你地已經改變,本來是欲界的,生到色界,或者色界的生到無色界去,那麼原來的欲界(色界)的非得也就舍掉了。

  

  “如從欲界生上界時舍欲非得”,本來欲界的,生上界(色界也好,無色界也好),那麼欲界的非得——本來非得是欲界系的,你欲界的有情嘛,非得都是欲界了,但是當你欲界舍掉了,生到色界去了,那當然了,你這個欲界的非得也舍掉了。所以說,“以欲非得隨所依身,所依舍故,非得亦舍也。”因爲非得是隨所依身的,你哪一界的人,非得屬于哪一界;那麼你所依的身都舍掉了,非得當然也舍掉了。這是易地舍。

  

  “如欲界既然,余界亦爾。”欲界如此,色界、無色界一樣。色界的生到欲界,或者生到無色界去,它所依身舍掉了,那麼它的非得也舍掉了,一樣的。所以說,後邊這個不難了。有的人擔心今天也難——不難!比昨天、前天要容易得多。

  

  “故易地舍,但由易地,舍于非得,未必有得替非得處。”說易地舍,祗不過是它所依的身調了一個地了,非得也舍掉了,並不是有個得來代替那個非得——不是法得到了。前面得法舍,本來是非得,沒有那個法,現在法來了,把非得代替了;而易地舍,還是沒有得到,並不一定得到,但是呢,因爲所依的身舍掉了,那非得也舍掉了。這個情況跟得法舍是不同的,所以特別強調一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然異生性,通前兩舍,謂易地舍中,雖不遍舍異生性盡,亦有少分舍異生性,如從下地生上地時,亦舍下地異生性也。

  

  那麼這裏就是說,異生性這個東西呢,它兩種舍都有。得法舍,得了聖道了,當然要舍了。但是你易地的時候——假使你是欲界的凡夫,得了初禅了,生到初禅去了,那麼欲界的異生性當然舍掉了,但是色界的異生性還是有的了,並不是說舍了欲界的,就全部異生性舍完了,沒有得聖道舍不完的。“雖不遍舍異生性盡”,異生性不是全部舍完。得了聖道是舍完了,一點也沒有了。你欲界的有情,生到色界去,舍了欲界的異生性,色界的異生性還在,所以說沒有舍完,“亦有少分舍異生性”,少分的舍異生性,就是欲界的舍掉。“如從下地生上地時,亦舍下地”的“異生性也”。

  

  好,今天是四卷講完了,時間還有,我知道今天還可以講第五卷的。我們大概的計劃,到臘月的二十左右放假,到正月十五以後再上課。那麼這段時間呢,做供了,念經了,或者有些客來了,總之要比較忙一點。大家一方面,你們這一學期積壓了很多的東西,好好地清理一下,作業也好,沒有懂的也好,頌沒有背的也好,全部這個時間搞一下。考試什麼時候考呢?我想年底,二十之前,總是要考一下,或者考二次,或者考一次,這個看情況了。我們想太多了,又吃虧的,你們吃虧的,太多了,那麼多東西一下子考,比較困難的;多考兩次呢,東西少一點,考過了就不管了。如果通考,他們學校裏通考,從一年級到四年級一下考,那就夠嗆了。這個考一段,算一段,實在比他們的容易很多。不要說難、難、難了,方便的,一些容易的,再不能方便了,再方便要出下流來了。什麼都沒有學到,卻畢業了,那個毫無意思。

  

  那麼下邊第五卷,今天還是講一點,這個容易了,不要擔心了。我們說,《俱舍論》就是這樣子,山坡爬了一陣子,就要平路走一下,甚至于走下坡路,容易得很。前面講過的,所以說看看自己也看得懂。

  

  

  

  

 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五

  

  

  

  

  分別根品第二之叁

  

  

  

  

  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