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玄奘法師加的,在大毗婆沙裏邊沒有這十六個字。有人就提一個問題,要解答問題,玄奘法師就把這十六個字加進去。那麼這句話裏邊呢,法寶法師就有看法26。這個辯論我們不管它了,就把正面的解釋講一下。
這是《大毗婆沙》的原文,下邊是圓晖法師注解。
解雲:第一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者,謂是叁類智邊,所修俗智也。此世俗智,不通過現,故言未來。不是非情,名爲情數。得非擇滅,名畢竟不生。見道已前,此世俗智,常有非得,名法前非得。叁類智後,常有得起,更無非得也。
“解雲:第一未來情數畢竟不生法者”,有情數,它身上畢竟不生的法,就是“叁類智邊所修(世)俗智”,這個叁類智邊世俗智,它永遠不能生的,見道的時候就那麼多(十五剎那),在這十五剎那裏邊也不能生,那麼以後就更不能生了,“畢竟不生”,永遠不生。
“此世俗智,不通過現”,這個世俗智,過去也沒有,現在也沒有,祗有未來,因爲它沒有生出來了,沒有生出來是屬于未來世的。因爲不通過去、現在,“故言未來”。“不是非情”,它又不是無情,它是見道的人身上的——有情,“名爲情數”,不是非情,叫情數。“得非擇滅,名畢竟不生”,它這個法,非擇滅嘛,它緣阙嘛,“勝緣阙故”,前面講過了。它決定不能生的,叫畢竟不生法。
“見道以前,此世俗智,常有非得”,在見道的時候,這個世俗智沒有生起來,都是非得。“名法前非得”,沒有生的法,它當然是非得了,法前非得。這個法不能生出來,法後非得就沒有了。法後非得,要法生了之後,才有非得;法沒有生,法後非得沒有的。
“叁類智後,常有得起,更無非得也。”叁類智起了之後,這個得就有了,非得就沒有了,“更無非得”了。這裏邊,因爲這個叁類智起了之後,這個世俗智那個時候已經起來了——生是沒有生,但是得是有了,能力是有了,所以叫法後得,非得沒有了。法之後,非得就沒有了。前面從來沒有過,它是有非得。
及入無余最後心者,謂未來有一類,異熟威儀心,作入涅槃心。此心未起,常有非得,非得此心,名法前非得;此心起已,必入涅槃,便同非情,故無法後非得,無所依故。又無生智未起已前,常有非得,名法前非得;此智起已,必定不退,故無法後非得也。
第二種,“入無余(涅槃)最後(剎那)心者,謂未來有一類,異熟威儀心,作入涅槃心。”涅槃的時候,都是無記心。那麼有一類,異熟心也好,威儀心也好,這樣子的心入涅槃的時候,“此心未起,常有非得”,這個心,最後一個剎那的心,它沒有起的時候有非得。“非得此心,名法前非得”,它沒有得到那個心,這個心沒有生起來嘛,有非得。“非得”這個“心”,叫“法前非得”,心還沒起來,非得已經有了,叫法前的非得。“此心起已,必入涅槃”,這個心起來之後,就入涅槃了。那麼入了涅槃之後,“便同非情”——不是說跟那個磚瓦木石一樣的那個非情——跟非情情況相等了,就是心起了之後,再也不生起這些心了,法後非得沒有了。因爲這個心起了之後,以後沒有東西了,它無余涅槃一入之後,脫離叁界了,超出去了。超出去了,你法後的非得就談不上了。這個法之後,不能再生非得了。“故”,所以說呢,“無法後非得”。“無所依故”,要依托的身體沒有了,身心都沒有了,阿羅漢已經超出叁界了,叁界裏沒有他了,再要依他生一個法後非得,生不起。得非得是依有情身而來的,“自相續”;這個“自相續”他已經滅掉了,叁界裏沒有他了,那麼非得也生不起了,所以法後非得是沒有了。
“又無生智未起以前,常有非得”。“無生智”,利根的阿羅漢有這個智慧。他這個智還沒有生的時候,沒成阿羅漢,從來沒有起過這個智,那麼法前非得是經常有的,“未起以前,常有非得”,無始以來,都是非得嘛,從來沒有起過無生智,得了阿羅漢之後,利根的才有無生智,所以說一向都是法前非得。
“此智起已,必定不退,故無法後非得也。”這個智起了之後,不會退了。如果智起了,法起了,但是退了——非得,在法後的非得。但是這個智是利根阿羅漢,不會退,那麼它法後的非得也沒有了。
這是把這個第一類講完了。就是說,祗有法前非得,沒有法後非得的。
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者,此十六字,爲遮非想見惑難故。
那麼還有一個是加上去的字:“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”,這些字是玄奘法師加的。爲什麼要加?因爲第二類裏邊,有人提個問題,那麼要加這幾個字。“非無始來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類盡故者,此十六字”,就是遮一個問難,“爲遮非想見惑難故”,非非想天的見所斷的煩惱,這個有個難題。這個難題呢,如果沒有這十六個字解釋不了; 《大毗婆沙》裏邊原文沒有,那麼要提這個問題,玄奘法師就把它補充一下,加了這十六個字。怎麼回事,下邊要說。
謂唐叁藏,譯《婆沙》了,有人以非想見惑,難叁藏言:合唯有法後非得。其難意者,非想見惑,無始來成,無法前非得,見道斷已,畢竟不退,于過去見惑,理應合有唯法後非得,何故無耶?故叁藏于《婆沙》,加一十六字,爲通此難。其十六字意者,謂非想見惑,未斷已前,名爲未舍,于未舍位,必無有人起未來,非想見惑,入過去盡,以未來見惑,種類無邊,起不盡故;及入見道,斷見惑時,于未來非想見惑,即有法前非得故,過去非想見惑,約種類說,不可唯有法後非得也。
玄奘法師把《大毗婆沙》翻完了,有人以非想非非想天的見所斷的煩惱來難問玄奘法師。他說,應當有一種,祗有法後非得,沒有法前非得——這個裏邊你沒有啊,前面說叁種情況裏沒有這一個,他說應當還有一種情況,“合唯有法後非得”,就是祗有法後非得。那麼這個意思是什麼呢?
他說,非想非非想天的見所斷的煩惱,無始以來,“無法前非得”,因爲非想非非想天是有頂,我們可以說初禅斷欲界的煩惱,二禅斷色界的煩惱(以有漏道斷),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斷無所有處的煩惱。但是非想非非想天是最高的,以有漏道斷它的煩惱是沒有辦法斷的,那麼它見所斷的煩惱,無始以來,都是成就的,就是那個“謂非想見惑,未斷已前,名爲未舍”,未舍的時候……,——噢,應當在前頭。“其難意者”,“非想”的“見惑”,“無始”以“來成”就的,法前非得沒有,因爲它成就那個法,當然不是非得了。無始以來,哪個斷過一次非想非非想的煩惱呢?沒有辦法斷的,它最高了嘛。一般有漏道斷,就是以上邊的斷下邊的,那麼下面八地都可以斷,上面,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,它的煩惱,無始以來沒有斷過,這是有漏道沒有辦法斷的,祗有無漏道好斷。所以說見道之前呢,見道是無漏道,見道之前,這個非想非非想的見惑,無始以來,總是成就的,法前非得是不可有。既然成就的,沒有非得,法前的非得是沒有。
那麼,“見道斷已,畢竟不退”,見了道把它斷掉之後,見道是不退的。我們說修道的阿羅漢有退,而見道是不會退的。那麼見道究竟不退呢,“于過去見惑,理應合有唯法後非得”,過去見惑,見道之後沒有了,那應當有法後非得了。在這個見惑後邊該有非得嘛,叫法後非得,應當有嘛,怎麼說沒有呢?你說前面非得的叁個情況裏邊沒有它啊,那就好象是不完整了。以這個話來難玄奘法師。好象說《大毗婆沙》裏邊,意思不完整,還缺這一項,玄奘法師就加了這十六字,“爲通此難”,要解釋這個問難。
這十六個字的意思是什麼?“謂非想見惑,未斷以前,名爲未舍”,這個“未舍”就是非想非非想的見所斷煩惱未斷之前,未舍,還沒有舍掉,見道的時候就舍掉了。“于未舍位,必無有人起未來,非想見惑,入過去盡,以未來見惑,種類無邊,起不盡故;及入見道,斷見惑時,于未來非想見惑,即有法前非得故,過去非想見惑,約種類說,不可唯有法後非得也。”非想非非想天見所斷的煩惱,它還沒有舍、還存在的時候,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非想非非想的煩惱“入過去盡”,把它起完了,所有的煩惱一下子把它起完。“以未來”的“見惑”,種類多得不得了,起不完的。那麼這些得了見道,斷之後,這些未來見惑,這些還沒有起來過的,它有法前非得,即使你斷了之後,法前非得還在,所以說決定沒有祗有法後非得而沒有法前非得的,就是補充這個意思。
那麼這個意思呢,比較隱一點,今天回去慢慢地消化,一下子要領會,不是那麼容易。加這十六個字是爲了回答那個問難。非想非非想的煩惱呢,它種類很多,沒有起完的;沒有起完的那些呢,法前非得還在。所以說呢,決定沒有祗有法後非得而沒有法前非得的,這種情況是沒有的,主要是解釋這個問難。它因爲要安立一個“祗有法後非得,沒有法前非得”,他就是說,這個情況沒有的。要麼兩個非得都有。因爲它這個未來的煩惱,不能起完的,沒有起完的,當然法前非得還有,那就不能說祗有法後非得。
這是得非得的一段,是相當麻煩的。下邊也是相當麻煩的。直到第四卷完,都是比較麻煩的。這個討論我說要抓緊了。第二組一定要抓緊。他們第一組沒有斷過,每次都討論,那麼你們第二組如果拖下去的話呢,那就是要脫節了,掉隊了,掉了隊就跟不上了,跟不上興趣就沒有了,意樂心要差了。一定要趕上去,不要掉隊。
己二 明差別
從此第二,明差別,于中有二:一、明得差別,二、明非得差別。
前面是自性了。自性說完了,要說它的差別相了。還是兩個,得非得分開來說,先說得。
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