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4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是玄奘法师加的,在大毗婆沙里边没有这十六个字。有人就提一个问题,要解答问题,玄奘法师就把这十六个字加进去。那么这句话里边呢,法宝法师就有看法26。这个辩论我们不管它了,就把正面的解释讲一下。

  

  这是《大毗婆沙》的原文,下边是圆晖法师注解。

  

  

  

  

  解云:第一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者,谓是三类智边,所修俗智也。此世俗智,不通过现,故言未来。不是非情,名为情数。得非择灭,名毕竟不生。见道已前,此世俗智,常有非得,名法前非得。三类智后,常有得起,更无非得也。 

  

  “解云:第一未来情数毕竟不生法者”,有情数,它身上毕竟不生的法,就是“三类智边所修(世)俗智”,这个三类智边世俗智,它永远不能生的,见道的时候就那么多(十五剎那),在这十五剎那里边也不能生,那么以后就更不能生了,“毕竟不生”,永远不生。

  

  “此世俗智,不通过现”,这个世俗智,过去也没有,现在也没有,祗有未来,因为它没有生出来了,没有生出来是属于未来世的。因为不通过去、现在,“故言未来”。“不是非情”,它又不是无情,它是见道的人身上的——有情,“名为情数”,不是非情,叫情数。“得非择灭,名毕竟不生”,它这个法,非择灭嘛,它缘阙嘛,“胜缘阙故”,前面讲过了。它决定不能生的,叫毕竟不生法。

  

  “见道以前,此世俗智,常有非得”,在见道的时候,这个世俗智没有生起来,都是非得。“名法前非得”,没有生的法,它当然是非得了,法前非得。这个法不能生出来,法后非得就没有了。法后非得,要法生了之后,才有非得;法没有生,法后非得没有的。

  

  “三类智后,常有得起,更无非得也。”三类智起了之后,这个得就有了,非得就没有了,“更无非得”了。这里边,因为这个三类智起了之后,这个世俗智那个时候已经起来了——生是没有生,但是得是有了,能力是有了,所以叫法后得,非得没有了。法之后,非得就没有了。前面从来没有过,它是有非得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及入无余最后心者,谓未来有一类,异熟威仪心,作入涅槃心。此心未起,常有非得,非得此心,名法前非得;此心起已,必入涅槃,便同非情,故无法后非得,无所依故。又无生智未起已前,常有非得,名法前非得;此智起已,必定不退,故无法后非得也。 

  

  第二种,“入无余(涅槃)最后(剎那)心者,谓未来有一类,异熟威仪心,作入涅槃心。”涅槃的时候,都是无记心。那么有一类,异熟心也好,威仪心也好,这样子的心入涅槃的时候,“此心未起,常有非得”,这个心,最后一个剎那的心,它没有起的时候有非得。“非得此心,名法前非得”,它没有得到那个心,这个心没有生起来嘛,有非得。“非得”这个“心”,叫“法前非得”,心还没起来,非得已经有了,叫法前的非得。“此心起已,必入涅槃”,这个心起来之后,就入涅槃了。那么入了涅槃之后,“便同非情”——不是说跟那个砖瓦木石一样的那个非情——跟非情情况相等了,就是心起了之后,再也不生起这些心了,法后非得没有了。因为这个心起了之后,以后没有东西了,它无余涅槃一入之后,脱离三界了,超出去了。超出去了,你法后的非得就谈不上了。这个法之后,不能再生非得了。“故”,所以说呢,“无法后非得”。“无所依故”,要依托的身体没有了,身心都没有了,阿罗汉已经超出三界了,三界里没有他了,再要依他生一个法后非得,生不起。得非得是依有情身而来的,“自相续”;这个“自相续”他已经灭掉了,三界里没有他了,那么非得也生不起了,所以法后非得是没有了。

  

  “又无生智未起以前,常有非得”。“无生智”,利根的阿罗汉有这个智慧。他这个智还没有生的时候,没成阿罗汉,从来没有起过这个智,那么法前非得是经常有的,“未起以前,常有非得”,无始以来,都是非得嘛,从来没有起过无生智,得了阿罗汉之后,利根的才有无生智,所以说一向都是法前非得。

  

  “此智起已,必定不退,故无法后非得也。”这个智起了之后,不会退了。如果智起了,法起了,但是退了——非得,在法后的非得。但是这个智是利根阿罗汉,不会退,那么它法后的非得也没有了。

  

  这是把这个第一类讲完了。就是说,祗有法前非得,没有法后非得的。

  

  

  

  

  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者,此十六字,为遮非想见惑难故。

  

  那么还有一个是加上去的字:“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”,这些字是玄奘法师加的。为什么要加?因为第二类里边,有人提个问题,那么要加这几个字。“非无始来恒成就彼未舍必起彼类尽故者,此十六字”,就是遮一个问难,“为遮非想见惑难故”,非非想天的见所断的烦恼,这个有个难题。这个难题呢,如果没有这十六个字解释不了; 《大毗婆沙》里边原文没有,那么要提这个问题,玄奘法师就把它补充一下,加了这十六个字。怎么回事,下边要说。

  

  

  

  

  谓唐三藏,译《婆沙》了,有人以非想见惑,难三藏言:合唯有法后非得。其难意者,非想见惑,无始来成,无法前非得,见道断已,毕竟不退,于过去见惑,理应合有唯法后非得,何故无耶?故三藏于《婆沙》,加一十六字,为通此难。其十六字意者,谓非想见惑,未断已前,名为未舍,于未舍位,必无有人起未来,非想见惑,入过去尽,以未来见惑,种类无边,起不尽故;及入见道,断见惑时,于未来非想见惑,即有法前非得故,过去非想见惑,约种类说,不可唯有法后非得也。  

  

  玄奘法师把《大毗婆沙》翻完了,有人以非想非非想天的见所断的烦恼来难问玄奘法师。他说,应当有一种,祗有法后非得,没有法前非得——这个里边你没有啊,前面说三种情况里没有这一个,他说应当还有一种情况,“合唯有法后非得”,就是祗有法后非得。那么这个意思是什么呢?

  

  他说,非想非非想天的见所断的烦恼,无始以来,“无法前非得”,因为非想非非想天是有顶,我们可以说初禅断欲界的烦恼,二禅断色界的烦恼(以有漏道断),一直到非想非非想天断无所有处的烦恼。但是非想非非想天是最高的,以有漏道断它的烦恼是没有办法断的,那么它见所断的烦恼,无始以来,都是成就的,就是那个“谓非想见惑,未断已前,名为未舍”,未舍的时候……,——噢,应当在前头。“其难意者”,“非想”的“见惑”,“无始”以“来成”就的,法前非得没有,因为它成就那个法,当然不是非得了。无始以来,哪个断过一次非想非非想的烦恼呢?没有办法断的,它最高了嘛。一般有漏道断,就是以上边的断下边的,那么下面八地都可以断,上面,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天,它的烦恼,无始以来没有断过,这是有漏道没有办法断的,祗有无漏道好断。所以说见道之前呢,见道是无漏道,见道之前,这个非想非非想的见惑,无始以来,总是成就的,法前非得是不可有。既然成就的,没有非得,法前的非得是没有。

  

  那么,“见道断已,毕竟不退”,见了道把它断掉之后,见道是不退的。我们说修道的阿罗汉有退,而见道是不会退的。那么见道究竟不退呢,“于过去见惑,理应合有唯法后非得”,过去见惑,见道之后没有了,那应当有法后非得了。在这个见惑后边该有非得嘛,叫法后非得,应当有嘛,怎么说没有呢?你说前面非得的三个情况里边没有它啊,那就好象是不完整了。以这个话来难玄奘法师。好象说《大毗婆沙》里边,意思不完整,还缺这一项,玄奘法师就加了这十六字,“为通此难”,要解释这个问难。

  

  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什么?“谓非想见惑,未断以前,名为未舍”,这个“未舍”就是非想非非想的见所断烦恼未断之前,未舍,还没有舍掉,见道的时候就舍掉了。“于未舍位,必无有人起未来,非想见惑,入过去尽,以未来见惑,种类无边,起不尽故;及入见道,断见惑时,于未来非想见惑,即有法前非得故,过去非想见惑,约种类说,不可唯有法后非得也。”非想非非想天见所断的烦恼,它还没有舍、还存在的时候,没有一个人可以把非想非非想的烦恼“入过去尽”,把它起完了,所有的烦恼一下子把它起完。“以未来”的“见惑”,种类多得不得了,起不完的。那么这些得了见道,断之后,这些未来见惑,这些还没有起来过的,它有法前非得,即使你断了之后,法前非得还在,所以说决定没有祗有法后非得而没有法前非得的,就是补充这个意思。

  

  那么这个意思呢,比较隐一点,今天回去慢慢地消化,一下子要领会,不是那么容易。加这十六个字是为了回答那个问难。非想非非想的烦恼呢,它种类很多,没有起完的;没有起完的那些呢,法前非得还在。所以说呢,决定没有祗有法后非得而没有法前非得的,这种情况是没有的,主要是解释这个问难。它因为要安立一个“祗有法后非得,没有法前非得”,他就是说,这个情况没有的。要么两个非得都有。因为它这个未来的烦恼,不能起完的,没有起完的,当然法前非得还有,那就不能说祗有法后非得。

  

  这是得非得的一段,是相当麻烦的。下边也是相当麻烦的。直到第四卷完,都是比较麻烦的。这个讨论我说要抓紧了。第二组一定要抓紧。他们第一组没有断过,每次都讨论,那么你们第二组如果拖下去的话呢,那就是要脱节了,掉队了,掉了队就跟不上了,跟不上兴趣就没有了,意乐心要差了。一定要赶上去,不要掉队。

  

  

  

  

  己二 明差别

  

  从此第二,明差别,于中有二:一、明得差别,二、明非得差别。

  

  前面是自性了。自性说完了,要说它的差别相了。还是两个,得非得分开来说,先说得。

  

  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