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8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;它是果,但是沒有因,就是這麼一回事。“余二無爲”,那麼另外兩個無爲法,就是非擇滅跟虛空無爲,它們祗能做能作因,“是因非果,故叁無爲,皆無因果”,它是因了,它是不感果的,沒有這個有爲果,也沒有離系果的,所以呢,這叁個無爲法都是沒有因,沒有果。那麼這個無因果,並不是說沒有因、沒有果啊,而是“是因無果,是果無因”這麼一回事情42。

  

  

  

  舊譯無爲非因果者,此翻謬矣。無爲是能作因,不可言非因,無爲是離系果,不可言非果。非即非其自體,無即乃是無他,故得言無,不可言非也。

  

  “舊譯”,這裏回答前面序的話,“舊譯”就是說真谛叁藏翻譯的,“無爲非因果者,此翻謬矣。”翻了個“非因果”,那就翻錯了。“無爲是能作因”,它是因啊,不是非因啊,“不可言非因”。“無爲是離系果,不可言非果”,擇滅是離系果了,不能說它是非果。“非即非其自體,無即乃是無他,故得言無,不可言非也”。這是因爲玄獎法師精于我們漢地的語文的這個文法,所以他翻的時候,有善巧。“非”,當下否定它本身,叫“非”。“非果”的話,它不是果,本身不是果;“無果”的話,它沒有果。這兩個不一樣。比如說“你沒有錢”,跟“你不是錢”,這當然我們知道是兩回事了。你是一個人,當然不是錢了,但是你沒有錢,也可以有錢,人可以有錢、沒有錢,這是所有的關系。“非”與“是”就是本體是不是那個事情的關系的。當然人不能是個錢了,錢是個無情了,這個不可能的,但是人可以有錢。反過來,沒有錢,固然有啊,有錢也可以啊。所以“有無”跟“是非”是兩碼事,這一點漢人很容易解決。

  

  那麼印度人進來呢,因爲這個“無”跟“非”,在我們漢地也有通用的地方,所以呢,當時真谛叁藏翻的時候,翻的“非因果”。它雖然是頌裏邊翻成非因果,但長行的解釋裏邊——他翻的《俱舍釋論》,有它的長行的——長行裏邊的意思,跟這裏一模一樣43。那麼說,他對語法裏邊,不像玄奘法師那樣善巧,也不一定翻錯。因爲當時“非”、“無”我們漢地有些地方是有通用的。如果照嚴格的法相說,“非”是“非其自體”,當下否定自己的本體;“無”就是所有權有沒有的問題,那麼二者是不一樣的。但是我們漢地裏邊,非與無也有通的地方,所以真谛叁藏翻的時候,用“非因果”,嚴格地說,當然沒有玄奘法師的善巧。

  

  那麼“無爲無因果”這個話前面講了,可能有些人還稀裏糊塗的,恍恍惚惚的搞不清楚。現在這個問題,不能再含糊了,他已經講清楚了,果也講了,因也講了,那“無因果”這句話,馬而虎之的、差不多先生不能做了。

  

  下邊又是另外一個問題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何緣不許諸無間道,與離系果,爲能作因?難合有因。于生不障,立能作因,無爲無生,道何所作?答前難也。若爾,誰果,果義如何?解雲:此有兩句問:一、道既非因,未知誰果;二、無因是果,果義如何也。謂是道果,道力得故。言道果者,答誰果也。道力得者,答果義也。若爾,道果應唯是得,道于得有能,非擇滅故。解雲:得者,離系得也。由道引故,應有功能。不爾,于得于擇滅中,道之功能有差別故。答也。雲何于得,道有功能?征也。謂能生故。答也。得是有爲,道能生故。雲何于滅道有功能?征也。謂能證故。答由道證擇滅也。由此理故,道雖非滅因,而可得說擇滅爲道果。結成也。

  

  “論雲:何緣不許諸無間道,與離系果爲能作因。”那麼既然說這個離系果是證出來的,那麼無間道(我們前面說過,一個無間一個解脫,證一個擇滅)是證擇滅的因,爲什麼不說它就是做離系果的能作因呢?我們說,能作因,就是不障它就完了嘛,你這無間道對離系果來說,爲什麼不允許它是能作因呢?能作因的這個條件,它是符合的啊,應當可以了。“難合有因”,就是說這個問題還要再深入辯一道——離系果可以有因,就是無間道;什麼因?能作因。

  

  “于生不障,立能作因,無爲無生,道何所作?”《論》回答:能作因就是一個法生出來的,不去障它,叫能作因;無爲法又不生的,你能作因安不上了。所以這個,你對法相不熟悉,這些問題你回答不了的,一定要很熟悉的,那一下子就來了。能作因嘛,就是對一個法,果法要生出來,不障它了;無爲法又不是生出來的,你怎麼能安立能作因呢?當然不能安了。“道何所作”,無爲法沒有生的,這個無間道,它起什麼作用呢?,怎麼叫能作因呢?這個不能安。

  

  “若爾,誰果,果義如何?”這麼又分了兩個,他又提了兩個問題:照你這麼說,那麼這個離系果是哪個的果?如果沒有因的話,那麼這個怎麼叫果啊?

  

  “解雲:此有兩句問:一、道既非因,未知誰果”,無間道既不是因,那麼這個離系果到底是誰的果呢?你幫我把因指出來啊?無間道也不是,六因也不是,那麼它既然是果,是哪個的果啊?第二個問題:“無因是果,果義如何也”,因是沒有的,但是也是果,那麼這個怎麼叫果呢?爲什麼叫它果呢?果的意思怎麼安上去呢?這個兩個雙關的問題,很厲害的。

  

  “謂是道果,道力得故。”它回答,這是道的果,由道的力量得到的。“言道果者,答誰果也”,就是說前面一個問題,你說離系果既不是六因的果,也不是能作因無間道的果,那麼是哪個的果呢?是“道”的“果”。“道力得者,答果義也”,道力得的,因爲道的力量才得到這個擇滅,這是果的意思了。因爲有道了,它才得到的,是果的意思。

  

  “若爾,道果應唯是得,道于得有能,非擇滅故。”這個越辯越深了。照你這麼說,道力得到的,那麼得一個擇滅,道的力量是産生的一個得,擇滅得,得到了。那麼你道祗能說是得的……,得來說呢,是道的果了。“道果唯應是得”,道的果祗能是一個得,因爲“道于得有能”,能夠産生那個得,它並不是産生擇滅,這個道與擇滅有什麼關系啊?道就生了個得就完了,跟擇滅有什麼關系呢?

  

  “解雲:得者,離系得也。由道引故,應有功能。”我們在前面講過的,得、非得的時候講過了,擇滅身上有個離系得,這個離系得是道引出來的,那麼道也能夠得一個得了,那麼道對得是有功能的,得是道的果。那跟擇滅有什麼關系啊?

  

  “不爾,于得于擇滅中,道之功能有差別故。”這個道對得來說、對擇滅來說,它的功能都有,但是不一樣。“答也”,回答。

  

  怎麼不一樣?“雲何于得,道有功能?征也”這個對得、對道的功能是怎麼一回事?“謂能生故。答也”,對得來說,是能生它的,是果,“得是有爲,道能生故”,所以說得是有爲法了,道把它生出來,道是有這個功能,得是道的果。這是前面的六因五果裏邊有的。

  

  對擇滅這個無爲法來說,道有什麼功能呢?“雲何于滅道有功能?征也。”有爲的得,你說由它能生,這個沒問題;那麼對無爲法的滅,道有什麼功能?再追問一句。“謂能證故。”還是一句話,由道證擇滅,雖然不是生出來的,但是“能證”。月亮雖然不是你造出來的,但是把雲撥開就看到了,屬于“能證”的。

  

  “由此理故,道雖非滅因,而可得說擇滅爲道果。結成也”,就是這個道理,道雖然不是滅的因,而可以說滅是道的果。這是“是果無因” 這個話,還是把這個解釋了。

  

  那麼這裏我們辯了很多。這段辯論看看文字不多,卻是越辯越深,如果你法相含含糊糊的話,就答不出來。所以我們在這一個辯論,大家也可以仔細去推敲一下,如果你碰到這麼樣的問題來了,你怎麼回答?或者人家了說一個“無爲無因果”,你感到有懷疑,你怎麼提問?這兩方面都可以參照。這就是磨煉我們腦筋,如何把我們的思想精密起來。在辯論的時候,非常要緊。在藏地,他學了法了,師父他們是分開的,不是一個法師教很多弟子,最多一個師父教兩叁個、乃至一個,教好之後,到一定時間,每天一定的時間,到辯論場去辯論。那個就是當場要用的了。你學了之後不用,沒有用。所以說我們的討論,也是叫你們辯論的。並不是把本子,一個一個說了一下子,飄飄皮皮的,表面文章,啊,懂了,好了,討論好了。這個不深入的。那麼對某些文字啊、佛學基礎差的,當然要給他銷文,這些也必要的。但是你們是做老師,這個話跟你們說了,一個是做老師了,給他們銷文去了,一個是辯論,是要深入的問題,不要停留在表面上。那麼你如何深入呢?這個就是引你深入的一個典範,做個樣子給你看看。那麼提問題,我們討論問題,要這樣討論,才能夠把思想深刻下去,把這個論學得好、學得透。如果你踩到一邊去了,我們最害怕呢,書是這個書,討論問題呢,幾句話一插,不曉得到哪裏去了,甚至于講到這個國際新聞,什麼都講起來了——這樣子的題,馬上拉回來,不要浪費時間!討論兩個小時,講了一個半小時的國際新聞,那你討論什麼東西啦?把時間都浪費掉了。我們還是要,就是在點子上,好好地下功夫。

  

  好!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二講

  

  (《俱舍論頌疏》114頁上3行——117頁上3行)(43B26:04——44B14:18)

  

  昨天我們講了“無爲無因果”這一段。這一段辯論很多,那麼從書上提出的一些,大家大概已經討論過了,我們現在再提一個問題,還是你們去思考。就是說,無爲法,它是因而沒有果;另一方面說,是果而沒有六因,這昨天已經講了。那麼在這裏,我們要提一個問題。這個無爲法,它是因,沒有果,它這裏說的就是能作因了,是無爲法,但是它沒有“取、與”的果的用,所以不感有爲的果,也沒有“能證”的作用,不感無爲的果。現在我們就提這個問題,你們好好地記下來:能作因有兩種,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