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一種是對這個法不障礙;一種是對一個法生起有一點點間接的力量幫助它生起的。那麼我們就前面那一個,對法不障的叫能作因,這個裏邊,有有爲法,也有無爲法,爲什麼有爲法的能作因不障,可以感增上果;而無爲法同樣不障,不能得增上果?這個道理你們去思惟,根據你們前面學的,如何來解答這個問題?
那麼下邊我們接下去。
丁二 對因配果
從此第二,明對因配果。論雲:總說已竟,于諸果中,應說何果何因所得。頌曰
後因果異熟 前因增上果 同類遍等流 俱相應士用
“從此第二,明對因配果。”因果,這個什麼因配什麼果。
(44A)“論雲:總說已竟,于諸果中,應說何果何因所得。”那麼現在總的已經說完了,果是兩類,一類是有爲的,一類是無爲的。有爲的果有四種,士用果、增上果、等流果、異熟果;無爲的果是離系果,前面都說過了;那麼附帶的一個辯論,“無爲無因果”也講了。現在我們就是要看,這六個因,哪個因配什麼果?就是什麼因感什麼果,兩個相,如何配合?
“頌曰:後因果異熟,前因增上果,同類遍等流,俱相應士用。”這個頌很簡單扼要。“後因”,後面那個因——異熟因,它的果是異熟果,“後因”,“果”是“異熟”。“前因”,能作因,果是“增上果”。那麼“同類遍”,“遍”就是遍行因了,同類因、遍行因,它們的果是“等流”果。“俱相應”,俱有因跟相應因,它們的果是“士用”果。這個頌詞簡單地把什麼因配什麼果都說了,那麼它也很簡單扼要了。後面一個因,異熟因,感的是異熟果;前面那個因,能作因,它感是增上果;同類因、遍行因感的是等流果;俱有因、相應因感的是士用果。這個頌詞背下之後,因跟果的關系全部在了。
釋曰:後因者,謂異熟因,于六因中,最後說故。初異熟果,此因所得。言前因者,謂能作因,于六因中,最初說故。後增上果,此因所得,由能作因,有增上力,所引得果,名爲增上。增上之果,依主釋也。謂能作因,于法不障,得增上名;或能作因,亦有勝力,如十處界,于五識身,諸有情業,于器世間。言十處者,五根五境,親生五識也。又耳等根,對于眼識生等,亦有展轉增上生力,聞已便生欣見欲故。謂因耳聞,便欣見色,遂發眼識。是則耳根,有增上力,能生眼識也。
“釋曰:後因者,謂異熟因”,六個因我們講過了,次第昨天也講了,異熟因是最後一個,“于六因中,最後說故。初異熟果,此因所得。”那麼這個後邊的那個最後的因,異熟因,它得的果呢,就是異熟果。果裏邊,異熟果擺在前面說。
那麼“前因”,“言前因者”,六個因裏邊最前的一個,“謂能作因”,“于六因中,最初說故。”它感什麼果呢?感那個“增上果”。“此因所得,由能作因,有增上力,所引得果,名爲增上。增上之果,依主釋也。”這個爲什麼叫增上果?這個能作因所得到的,有增上的力量(能作因有增上力量),所引得的果,叫增上果。那麼是增上力量所得到的果,叫增上果,依主釋。
“謂能作因,于法不障,得增上名;或能作因,亦有勝力,如十處界,于五識身,諸有情業,于器世間。”這個能作因有兩類,一類是于法不障,這個也叫增上;或者也有力量,殊勝的力量,好比十個處、十個界,産生五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眼、色相對生眼識,耳跟聲相對生耳識,這個有一定的力量,那麼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也有産生的力量。
下邊解釋:“言十處者,五根五境”,它能夠生出五識來,“親生五識”,有殊勝的力量。“又耳等根,對于眼識生等,亦有展轉增上生力”,耳根對生眼識,我們說不相幹的了,但是也有力量,也有增上的力量,是間接的力量。什麼原因?“聞已便生欣見欲故。”它聽了這個,它就産生要見的心(欲心)。這個欲心生了,就要見了,就觸動眼識生起來。“謂因耳聞,便欣見色”,他耳朵聽到之後,假如說這個人怎麼怎麼好,他就想看一看,“遂發眼識”,那麼要見呢,心裏要看呢,那就跑去看了,眼識就出來了,所以說耳根對眼識也有展轉的增上作用。“是則耳根,有增上力,能生眼識也。”耳根對生眼識也有增上力。
這是講前面那個因——能作因,講完了。那麼下邊這個“諸有情業于器世間”他沒有解釋,有情的業與器世間,有情它造了業之後,感異熟果了;但是我們說有情造了業,感的果,不共業是異熟果,還有共業呢?共業就是增上果了,就是器世間。
我們說我們現在感到的這個娑婆世間,是這樣子的,是什麼原因呢?是我們過去造的業不好,不能夠感到琉璃世界那樣子殊勝的器世間;但是呢,這個世界上,還是有一些金、銀、琉璃啊,那些寶還有一點,金礦、銀礦還有。我們說渴的時候,還長水果,還能長瓜,對我們還有好處,這是我們業裏邊,惡業裏邊有一些善業,善、惡相參。所以說苦的很多,但是呢,解決苦的東西也有一點。那麼這樣子呢,就感到這個器世間,這個器世間,就是增上果。
這個,一般人沒有學法相的,就很容易混淆。他說感得器世間,假使這個人,他是殺生多的,當然,他感的異熟報,先是地獄,後來即使生了人天,還是要給人家殺;或者做畜生,地獄裏邊出來,做畜生;畜生之後,慢慢地做了人之後,短命,還要給人家殺掉。這些是異熟報。增上報呢,就是造了殺業的這個人,他住的地方就不好,都是那些髒的地方,或者是經常有鬥爭的地方,什麼的;愛罵人的人,他生的環境,也是經常聽到罵聲;假使歡喜兩舌離間的,他的環境也有各式各樣的不好,這個都是增上果。器世間是屬于增上果的。有情的業産生器世間,這是增上果的一種。
同類遍等流者,此二種因,得等流果。
那麼下邊是等流果,是從哪個生的?“同類遍等流”,同類因跟遍行因,它們生的是等流果,“此二種因,得等流果”。這個同類因,它生的是等流果,因跟果相等,流類出來的;那麼遍行因,它也是等流果,也是因跟這個果相等的流類出來的,但是因是不同的。果雖然都是等流果,但因卻不同。同類因,我們說的是前面的那些一切有爲法,它裏邊有限製,它又是自部、自地那麼遍行因呢,就祗限于地,而不限于部,而遍行因,祗有十一個法。那麼這個是同類跟遍行,因是有不同處,但是果呢,像它的因。同樣是等流果——同類因的等流果,它的性質跟同類因一樣的;那麼遍行因的等流果,也跟遍行因一樣的。名字雖然一樣,但是果卻還是不一樣。那麼這兩種因呢,因爲因跟果相似的,都叫等流果。
俱相應士用者,俱有相應,得士用果。言士用果者,因有作用,如世士夫,營農等用,因名士用,果從因生,名士用果。士用之果,依主釋也。如世間說:鴉足藥艹,醉象將軍。藥艹似鴉足,名鴉足也;將軍破賊,如醉象,名醉象也,從譬爲名,士用亦爾。論雲:爲唯此二,有士用果爲余亦有?問也。有說余因亦有此果,唯除異熟,由士用果,與因俱生,或無間生,異熟不爾。此師立俱生無間二士用果,故除異熟也。有余師說,此異熟因,亦有隔越遠士用果,譬如農夫,所收果實。此師更立隔越士用果,故通異熟。春種秋收,隔越士用也。
另外,俱有因跟相應因,它們的果都叫士用果,“俱有相應,得士用果”。什麼叫士用果?
“因有作用,如世士夫,營農等用,因名士用,果從因生,名士用果。士用之果,依主釋也。”這個士用果呢,是一個,打個比喻來的。它說,好象我們說,一個因有一個作用,這個作用呢,比方世間的士夫(士夫就是人,男子),他種地,或者做工等等,有這樣子的作用,士夫的作用;士夫作用之後,産生一個果。因爲他種地或者做工等等,做了之後,産生的——農村裏的種地的收獲,莊稼長得好了;做工的,做了什麼機器啊,什麼做出來了,這些都是士用果。從這個譬喻,因爲俱有因跟相應因都有這個作用,好比是士夫種地一樣,能夠産生果,叫士用果。士用,它是這個前面的作用了;士用産生的果,“士用之果”,叫士用果。
“如世間說”,那麼這個比喻呢,世間上也有。如世間上也有這個話:“鴉足藥艹,醉象將軍”,鴉足藥艹,這個藥艹並不是烏鴉的腳了,但是這個藥艹呢,像烏鴉的腳一樣,叫鴉足藥艹。那我們這個作用,好象士夫作用一樣,叫士用果。那麼一個醉象將軍,我們說以前在古時候打仗,最厲害的是象,象軍,這個大象要吃醉了,它沖起鋒來是不顧一切;那麼這個將軍,他沖鋒陷陣,像醉象一樣,無往而不勝,這樣子呢,這個將軍就安個名字,叫醉象將軍。他的力量大,像醉象一樣。那麼這樣說個比喻,就是世間上也有這些比喻,我們的這個士用果,也有同類的,也用這個比喻,士夫的作用,來做個比喻。
這是“從譬爲名,士用亦爾”,世上也有用比喻來安名字的,那麼我們士用果也是用比喻,用士夫的作用這個比喻。實際上不一定士夫了。俱有因、相應因,它們有作用,産生的果,叫士用果。
“論雲:爲唯此二,有士用果爲余亦有?問也。”他這個士用果,到底是祗有俱有因、相應因有,還是其它的因也有士用果呢?那麼有兩個說法。
“有說余因亦有此果,唯除異熟,由士用果,與因俱生,或無間生,異熟不爾。”這是一類的論師,他說不但是俱有因、相應因有士用果,反正有作用産生的,都叫士用果了。那麼其余的果,像這個同類啊,這個同類因啊,遍行因啊,能作因啊,也有起作用、産生果的,也叫士用果;祗有異熟果要除掉。爲什麼?士用果有一些跟因俱生,俱有因、相應因跟因果是同時的;有一些呢,是無間生,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