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8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四個,它們一共加起來才十一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戊六 明異熟因

  

  下邊是第六個,異熟因。異熟因呢,它的次第,擺在最後,爲什麼原因?因爲它是最少的。我們總結一下:前面的一開始呢,“能作及俱有……”,它把六個因說了一下。這六個因說了一下呢,主要是說它的次第是怎麼安排的,“能作及俱有,同類與相應,遍行並異熟”,異熟擺在最後,“許因唯六種 ”。

  

  那麼我們現在再重複一次。能作因,它除了自己本法以外,一切的有爲、無爲法都是能作因,這個是最寬,擺在第一。俱有因,一切有爲法互相爲因果的,都叫俱有因,它的體,一切有爲法都在裏邊,無爲法沒有了,所以說少一點點,擺在第二。同類因,也是一切有爲法,但是要把未來的除掉。叁世裏邊,前生,就是要簡別,還沒有生的法不能作同類因,那就是說比俱有因要少一點了,叁世裏邊少了個未來。那麼相應因,相對的說,雖然叁世的法都有,叁世有爲法裏邊祗取它的心王、心所,那當然了,其它的色法了,不相應行了,全部去掉了,更少一點了,所以把它放在第四。那麼遍行因,這是十一個,十一個遍使、十一個煩惱,那麼祗有通二部,我們說見苦之下、見集之下一部份的法,那麼遍行因當然少于相應因了,擺在第五。那麼異熟因是不是比它少呢?異熟因,這個要看了,在欲界來說,異熟因並不少,通五部的,欲界裏頭,五部裏邊,都有異熟因。而遍行因卻祗有兩部,那麼當然看起來異熟因好象是大了。但是在上界,上界就是色界、無色界,一共八個地了,這八個地裏邊,異熟因祗有一部,祗有修,修裏邊有異熟因,見裏邊沒有;而遍行因呢,卻是兩部,還是兩部。那麼從這個地方看,異熟因又比遍行因還要狹,所以異熟因放在最後。那麼這個六因的次第如此,你們要去思惟一下。

  

  那麼這些題呢,是比較重要的。爲什麼六因要這麼安排呢?跟前面一樣的,五蘊爲什麼 一定要色受想行識呢?我們說佛法裏邊,不但是它的數字固定的,五蘊祗能五個,不能六個,也不能四個,那麼這個六因也是,它的次第也不能隨便安。六個因,數字固然固定了,次第也是固定的;五蘊也是,五個蘊不能多,不能少,次第也不能前、不能後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個前面都講過的。那麼這個六因雖然沒有特殊地來一個頌,講它的次第,但是我們在講的時候,也附帶地講了,這個也要記住:爲什麼六因的次第是這麼安排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從此第六,明異熟因者。論雲:如是已說遍行因相,第六異熟因相雲何?頌曰

  

  異熟因不善  及善唯有漏

  

  下邊“從此第六”,最後一個,“明異熟因”。異熟因我們見過,講五類分別門的時候已見過的。“論雲:如是已說遍行因相”,遍行因的相講完了,第六個異熟因,它的相貌如何?

  

  “頌曰:異熟因不善,及善唯有漏。”異熟因是善、不善的——無記的法不感果,不感異熟果,所以祗有“善”的,跟“不善”的,而且一定是有漏,“唯有漏”。無漏法不感異熟果,無漏法超出叁界的,異熟果是在叁界裏邊的,屬于叁界所系的。所以說呢,主要兩個條件:一是善、不善(就是有記);二是唯有漏,這是異熟因它的主要的內涵。就是“異類而熟”了,因有善惡,果爲無記,這是“異”的意思;那麼“熟”,還有另外的講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唯諸不善,及善有漏,是異熟因,異熟法故。問:何緣無記,不招異熟?答:由力劣故,如朽敗種。問:何緣無漏,不招異熟?答:無愛潤故,如貞實種無水潤沃;又非系地,如何能招系地異熟。余法具二,是故能招,如貞實種,水所沃潤。言異熟者,依薩婆多宗,因是善惡,果是無記,異類而熟,名爲異熟。俱有等四因,唯同類熟,謂因與果,俱性同故。能作一因,兼同異熟,謂有同性果,有異性果故。今異熟因,唯異類熟,故唯此一,名異熟因。

  

  “釋曰:唯諸不善,及善有漏,是異熟因”,在一切法裏邊,祗有不善的跟善的有漏法,這是異熟因。“異熟法故”,這是異熟的法,前面異熟講了很多了。

  

  “問:何緣無記,不招異熟?”爲什麼無記法,不感異熟果呢?

  

  “答:由力劣故,如朽敗種。”這個無記法力量不大,好象“朽敗種”,這個種子壞掉了,沒有什麼力量了,長不出芽來了。

  

  “問:何緣無漏,不招異熟?”那麼無漏法爲什麼也不招異熟果呢?

  

  “答:無愛潤故,如貞實種無水潤沃;又非系地,如何能招系地異熟。”這裏回答它,爲什麼——無漏法它力量很強啊,前面的無記法,力量很劣,朽敗種,它長不起芽子;那麼無漏法,力量很強,那爲什麼不感異熟果呢?“無愛潤故”,它沒有這個叁界的愛來潤它,愛就是愛水了。“如貞實種”,這個種子倒是很好,非常好的種子,但是沒有水“潤沃”。一切種子生長的時候,水土是不能少的,你沒有水,我們前面講過的,一個生死泥,煩惱、業跟那個果,這叁個東西,如何沒有煩惱的話,這個泥就是幹幹的,它不會陷在裏邊。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,經過一個沼澤,裏邊危險得不得了,泥漿,不要說人進去要埋在裏邊爬不出來,就是大象進去,它力量那麼大,也拔不出來的。那麼這樣子的,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有水在裏邊。水的力量,水是濕,能夠把這個攝成一團。面粉幹幹的,散散的,沒有力量的,經過水這麼一揉的話,成了一個面了,面團團,它就攝在一起了,有這個力量,團結起來了。那麼這裏一樣的,那個種子雖然很好,假使沒有水去潤它,沒有愛水潤,它也不會長。所以說呢,無漏法不感異熟果。

  

  另外一個原因,“又非系地”,無漏不系于叁界九地的,那麼既然它不屬于叁界所系的,“如何能招系地異熟”呢?異熟果是屬于叁界九地所系的,假使是欲界的異熟,決定是系在欲界那個五趣雜居地,你不能超越它。而無漏法,它根本本身不是系,叁界九地不系的,怎麼果會了,反而系于這個叁界九地呢?因果不相稱了,不可能!

  

  所以說無漏法不感異熟果,兩個原因:一個是沒有愛水潤,一個是它本身就是不系的。

  

  “余法具二,是故能招”,那麼除了這兩類,其余的法,就是善惡法了,善惡的有漏法,它既是一個貞實的種,這個種子是完整的,又有愛水潤,有愛而潤的話,它兩個條件具足,能招異熟果,“如貞實種,水所沃潤”。那麼這裏辨無漏跟那個無記不感果的原因。

  

  (43B)什麼叫異熟?“言異熟者,依薩婆多宗”,依有部的說法,“因是善惡,果是無記”,這就是異熟,“異類而熟”,叫“異熟”。那麼這個是有部的說法,我們學《俱舍》呢,是從有部來的了,所以說這個很重要,要把它記住。爲什麼叫異熟?有部的看法,因是善惡的,果是無記的,兩個不同類,異類而熟,那麼就叫異熟。

  

  “俱有等四因,唯同類熟”,那麼總結一下,前面俱有因等等,前面四個因,都是同類的“熟”——這個要改變,不是就是同類下來,裏邊因與果之間還要成熟的過程。那麼這個俱有因、相應因、遍行因跟那個同類因,它們都是同類而熟的。“謂因與果,俱性同故”,因跟果它是同性質的,同類的。

  

  “能作一因,兼同異熟”,能作因,一個,它同也有、異也有,它的果就是說,成熟的果呢,有同類的,也有異類的。“謂有同性果,有異性果故”,能作因裏邊,同類的果也有,異性的果也有。

  

  而異熟果呢,祗有異類的果,沒有同類的果的,這跟前面的五個果都不一樣,叫異熟果。

  

  “今異熟因,唯異類熟”,異熟因來說,它的果祗有異類熟的。前面俱有因等等,四個都是同類熟,不說了。那麼能作因,它有同類熟的,也有異類熟的。而異熟因呢,祗有異類而熟。“故唯此一,名異熟因”,所以它叫異熟因。這是它安名的原因。那麼異熟因也講完了。

  

  因爲前面講的很多呢,這裏也不多說了。但是異熟因,在《俱舍論》裏邊,又把經部的意思補充一下,不但是異,它還要熟。那麼怎麼叫異熟呢?它有相續、轉變、差別,這個體,這個果才生出來,不但是異了,它要經過一段相續的轉變,這樣子,它的果才出來。那麼這就是說它將要感果的時候,跟因要不一樣的,要轉變的;正在感果的時候,各式各樣差別的果要出現,這個就是“熟”的意思。“異”,前面是講異了,因果不一樣,因有善惡,果爲無記,但是經過的過程,怎麼成熟呢?它經過各式各樣的相似相續的變化,最後各式各樣差別的果才顯出來,這是異熟比較完整的意義41。

  

  那麼六個因講完了,下邊講“世攝”,叁世來攝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丁叁 叁世分別

  

  從此大文第叁,明世攝。頌曰

  

  遍行與同類  二世叁世叁

  

  釋曰:二世者,遍行同類,唯通過現二世也。叁世叁者,謂異熟相應俱有叁因,通叁世也。頌既不說能作因所居,義准應知,通叁世非世。非世者,無爲也。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叁,明世攝。頌曰:遍行與同類,二世叁世叁。”六個因裏邊,遍行跟同類因是“二世”,祗有過去、現在,未來的不能算裏邊;“叁世叁”,異熟因、相應因、俱有因通叁世。那麼能作因,我們說,當然了,可以從這個裏邊推,頌裏邊雖然沒有,但是自己可以推出來。它加一個無爲法了,所以說,不墮于叁世的,一個非世,也加一個。所以說“遍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