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四个,它们一共加起来才十一个。
戊六 明异熟因
下边是第六个,异熟因。异熟因呢,它的次第,摆在最后,为什么原因?因为它是最少的。我们总结一下:前面的一开始呢,“能作及俱有……”,它把六个因说了一下。这六个因说了一下呢,主要是说它的次第是怎么安排的,“能作及俱有,同类与相应,遍行并异熟”,异熟摆在最后,“许因唯六种 ”。
那么我们现在再重复一次。能作因,它除了自己本法以外,一切的有为、无为法都是能作因,这个是最宽,摆在第一。俱有因,一切有为法互相为因果的,都叫俱有因,它的体,一切有为法都在里边,无为法没有了,所以说少一点点,摆在第二。同类因,也是一切有为法,但是要把未来的除掉。三世里边,前生,就是要简别,还没有生的法不能作同类因,那就是说比俱有因要少一点了,三世里边少了个未来。那么相应因,相对的说,虽然三世的法都有,三世有为法里边祗取它的心王、心所,那当然了,其它的色法了,不相应行了,全部去掉了,更少一点了,所以把它放在第四。那么遍行因,这是十一个,十一个遍使、十一个烦恼,那么祗有通二部,我们说见苦之下、见集之下一部份的法,那么遍行因当然少于相应因了,摆在第五。那么异熟因是不是比它少呢?异熟因,这个要看了,在欲界来说,异熟因并不少,通五部的,欲界里头,五部里边,都有异熟因。而遍行因却祗有两部,那么当然看起来异熟因好象是大了。但是在上界,上界就是色界、无色界,一共八个地了,这八个地里边,异熟因祗有一部,祗有修,修里边有异熟因,见里边没有;而遍行因呢,却是两部,还是两部。那么从这个地方看,异熟因又比遍行因还要狭,所以异熟因放在最后。那么这个六因的次第如此,你们要去思惟一下。
那么这些题呢,是比较重要的。为什么六因要这么安排呢?跟前面一样的,五蕴为什么 一定要色受想行识呢?我们说佛法里边,不但是它的数字固定的,五蕴祗能五个,不能六个,也不能四个,那么这个六因也是,它的次第也不能随便安。六个因,数字固然固定了,次第也是固定的;五蕴也是,五个蕴不能多,不能少,次第也不能前、不能后,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个前面都讲过的。那么这个六因虽然没有特殊地来一个颂,讲它的次第,但是我们在讲的时候,也附带地讲了,这个也要记住:为什么六因的次第是这么安排。
从此第六,明异熟因者。论云:如是已说遍行因相,第六异熟因相云何?颂曰
异熟因不善 及善唯有漏
下边“从此第六”,最后一个,“明异熟因”。异熟因我们见过,讲五类分别门的时候已见过的。“论云:如是已说遍行因相”,遍行因的相讲完了,第六个异熟因,它的相貌如何?
“颂曰:异熟因不善,及善唯有漏。”异熟因是善、不善的——无记的法不感果,不感异熟果,所以祗有“善”的,跟“不善”的,而且一定是有漏,“唯有漏”。无漏法不感异熟果,无漏法超出三界的,异熟果是在三界里边的,属于三界所系的。所以说呢,主要两个条件:一是善、不善(就是有记);二是唯有漏,这是异熟因它的主要的内涵。就是“异类而熟”了,因有善恶,果为无记,这是“异”的意思;那么“熟”,还有另外的讲法。
释曰:唯诸不善,及善有漏,是异熟因,异熟法故。问:何缘无记,不招异熟?答:由力劣故,如朽败种。问:何缘无漏,不招异熟?答:无爱润故,如贞实种无水润沃;又非系地,如何能招系地异熟。余法具二,是故能招,如贞实种,水所沃润。言异熟者,依萨婆多宗,因是善恶,果是无记,异类而熟,名为异熟。俱有等四因,唯同类熟,谓因与果,俱性同故。能作一因,兼同异熟,谓有同性果,有异性果故。今异熟因,唯异类熟,故唯此一,名异熟因。
“释曰:唯诸不善,及善有漏,是异熟因”,在一切法里边,祗有不善的跟善的有漏法,这是异熟因。“异熟法故”,这是异熟的法,前面异熟讲了很多了。
“问:何缘无记,不招异熟?”为什么无记法,不感异熟果呢?
“答:由力劣故,如朽败种。”这个无记法力量不大,好象“朽败种”,这个种子坏掉了,没有什么力量了,长不出芽来了。
“问:何缘无漏,不招异熟?”那么无漏法为什么也不招异熟果呢?
“答:无爱润故,如贞实种无水润沃;又非系地,如何能招系地异熟。”这里回答它,为什么——无漏法它力量很强啊,前面的无记法,力量很劣,朽败种,它长不起芽子;那么无漏法,力量很强,那为什么不感异熟果呢?“无爱润故”,它没有这个三界的爱来润它,爱就是爱水了。“如贞实种”,这个种子倒是很好,非常好的种子,但是没有水“润沃”。一切种子生长的时候,水土是不能少的,你没有水,我们前面讲过的,一个生死泥,烦恼、业跟那个果,这三个东西,如何没有烦恼的话,这个泥就是干干的,它不会陷在里边。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,经过一个沼泽,里边危险得不得了,泥浆,不要说人进去要埋在里边爬不出来,就是大象进去,它力量那么大,也拔不出来的。那么这样子的,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有水在里边。水的力量,水是湿,能够把这个摄成一团。面粉干干的,散散的,没有力量的,经过水这么一揉的话,成了一个面了,面团团,它就摄在一起了,有这个力量,团结起来了。那么这里一样的,那个种子虽然很好,假使没有水去润它,没有爱水润,它也不会长。所以说呢,无漏法不感异熟果。
另外一个原因,“又非系地”,无漏不系于三界九地的,那么既然它不属于三界所系的,“如何能招系地异熟”呢?异熟果是属于三界九地所系的,假使是欲界的异熟,决定是系在欲界那个五趣杂居地,你不能超越它。而无漏法,它根本本身不是系,三界九地不系的,怎么果会了,反而系于这个三界九地呢?因果不相称了,不可能!
所以说无漏法不感异熟果,两个原因:一个是没有爱水润,一个是它本身就是不系的。
“余法具二,是故能招”,那么除了这两类,其余的法,就是善恶法了,善恶的有漏法,它既是一个贞实的种,这个种子是完整的,又有爱水润,有爱而润的话,它两个条件具足,能招异熟果,“如贞实种,水所沃润”。那么这里辨无漏跟那个无记不感果的原因。
(43B)什么叫异熟?“言异熟者,依萨婆多宗”,依有部的说法,“因是善恶,果是无记”,这就是异熟,“异类而熟”,叫“异熟”。那么这个是有部的说法,我们学《俱舍》呢,是从有部来的了,所以说这个很重要,要把它记住。为什么叫异熟?有部的看法,因是善恶的,果是无记的,两个不同类,异类而熟,那么就叫异熟。
“俱有等四因,唯同类熟”,那么总结一下,前面俱有因等等,前面四个因,都是同类的“熟”——这个要改变,不是就是同类下来,里边因与果之间还要成熟的过程。那么这个俱有因、相应因、遍行因跟那个同类因,它们都是同类而熟的。“谓因与果,俱性同故”,因跟果它是同性质的,同类的。
“能作一因,兼同异熟”,能作因,一个,它同也有、异也有,它的果就是说,成熟的果呢,有同类的,也有异类的。“谓有同性果,有异性果故”,能作因里边,同类的果也有,异性的果也有。
而异熟果呢,祗有异类的果,没有同类的果的,这跟前面的五个果都不一样,叫异熟果。
“今异熟因,唯异类熟”,异熟因来说,它的果祗有异类熟的。前面俱有因等等,四个都是同类熟,不说了。那么能作因,它有同类熟的,也有异类熟的。而异熟因呢,祗有异类而熟。“故唯此一,名异熟因”,所以它叫异熟因。这是它安名的原因。那么异熟因也讲完了。
因为前面讲的很多呢,这里也不多说了。但是异熟因,在《俱舍论》里边,又把经部的意思补充一下,不但是异,它还要熟。那么怎么叫异熟呢?它有相续、转变、差别,这个体,这个果才生出来,不但是异了,它要经过一段相续的转变,这样子,它的果才出来。那么这就是说它将要感果的时候,跟因要不一样的,要转变的;正在感果的时候,各式各样差别的果要出现,这个就是“熟”的意思。“异”,前面是讲异了,因果不一样,因有善恶,果为无记,但是经过的过程,怎么成熟呢?它经过各式各样的相似相续的变化,最后各式各样差别的果才显出来,这是异熟比较完整的意义41。
那么六个因讲完了,下边讲“世摄”,三世来摄。
丁三 三世分别
从此大文第三,明世摄。颂曰
遍行与同类 二世三世三
释曰:二世者,遍行同类,唯通过现二世也。三世三者,谓异熟相应俱有三因,通三世也。颂既不说能作因所居,义准应知,通三世非世。非世者,无为也。
“从此大文第三,明世摄。颂曰:遍行与同类,二世三世三。”六个因里边,遍行跟同类因是“二世”,祗有过去、现在,未来的不能算里边;“三世三”,异熟因、相应因、俱有因通三世。那么能作因,我们说,当然了,可以从这个里边推,颂里边虽然没有,但是自己可以推出来。它加一个无为法了,所以说,不堕于三世的,一个非世,也加一个。所以说“遍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