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10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身工巧,以四境爲體”,也是色香味觸了,“以身工巧起時,不離四境故”。“若語工巧”呢,要加一個,有聲音了,“以五境爲體,以語起時不離五境故”。

  

  “此二工巧,心所緣故,名之爲處”,這個工巧,身工巧也好,語工巧也好,心所緣的境叫處,心所寄托的地方叫處。工巧就是處,本身所寄托的地方就是那個工巧,所以工巧就是我們寄托的地方,工巧處。那麼工巧處,這個是持業釋,工巧就是處。工巧處的心,緣工巧處的心或者發起工巧處的心,那是依主釋了,叫工巧處心。

  

  “此工巧心,略有叁種”,也是叁種了。一、“起工巧處”的“心”,“唯在意識”;二、“緣工巧(處)”的“心”,“通五識及意識”,因爲它是有工巧處,加一個語工巧了,前面威儀路沒有聲音的,這裏有聲音了,所以說五個識,及意識。“叁、似工巧心,亦通六識”,跟工巧相似的心,也是六識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通果心者,謂能變化心,及天眼耳通果。此能變化心,緣色等四境,謂化四境故,亦緣于聲,有發語通果心故。

  

  最後加個“通果心”。“能變化”的“心”,叫通果心,“及天眼耳通果。”

  

  “此能變化心,緣色等四境,謂化四境故”,變化心化的色、香、味、觸,化四個境;“亦緣于聲”,就是化身發語了,你化一個人,他說話了,也可以發語,“有發語通果心故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威儀路等,叁無覆心,色香味觸,爲所緣境;工巧處等,亦緣于聲。如是叁心,唯是意識。威儀路、工巧處加行,亦通四識、五識。解雲:此言加行者,是緣威儀等心也。有余師說,有威儀路,及工巧處,所引意識,能具足緣十二處境。解雲:此師據似威儀路心說也。

  

  “論雲:威儀路等,叁無覆心,色香味觸,爲所緣境。”這麼是總結了。根據《俱舍論》的原文,威儀路等叁個無覆心,它所緣的境是色香味觸。“工巧處等,亦緣于聲”,工巧處、通果心,加一個,有聲音的,語工巧有聲,那麼化身說話也有聲。這是“工巧處等”,“等”這個通果心;“亦”,除了色香味觸之外,也緣聲。

  

  “如是叁心,唯是意識。威儀路、工巧處加行,亦通四識五識。”這叁個心,就是發起的心,都是意識。那麼它的加行,就是緣威儀路、工巧處的心了,“通四識五識”,威儀路祗有四識,沒有聲音的;工巧處,語工巧有(聲音),通果心有化身發語,這都是五識。

  

  “解雲:此言加行者,是緣威儀等心也”,這個《俱舍論》裏邊的工巧處、威儀路的加行心,是前面我們說的緣工巧處、緣威儀路的心。

  

  “有余師說,有威儀路,及工巧處,所引意識,能具足緣十二處境。解雲:此師據似威儀路心說也。”還有一類的論師他說,威儀路、工巧處,它産生意識,就是緣它的意識了,能夠具足緣十二處境,什麼都能緣。那麼這個就是廣了,根據前面我們分的……(47b-04:50錄音阙)。

  

  ……再下邊還是“得”的接下去。其它就祗有兩個頌了,今天是講不完的,先把下邊講一部分再說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 明得心多少

  

  從此大文第二,明得心多少。論雲:于前所說十二心中,何心現前?幾心可得?頌曰

  

  叁界染心中  得六六二種  色善叁學四  余皆自可得

  

  “從此大文第二,明得心多少。”前面心相生,這裏說“得”了,得、非得的得。當你一個心起來的時候,它能得多少心?哪些心可以自在生起的?或者帶著生起,或者法前得,等等。

  

  “論雲:于前所說十二心中,何心現前?幾心可得?”就在前面十二個心裏邊,哪一個心,它現前的時候,可以得到幾個心?

  

  “頌曰:叁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種”,叁界的染汙心,當它生起的時候,就得欲界的六個心、色界的六個心、無色界的二個心。“色善叁學四”,色界的善生起的時候,得叁個心;有學心得四個。“余皆自可得”,其余的,力量不強,得自己,不能帶出其它的。那就是說,強有力的心,它一個心,這個心生起的時候,可以同時得到很多其它的心;那麼力量薄弱的心,它生起來就得它自己,其余心帶不起來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釋曰:叁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種者,此明染心,得心多少。欲界染心得六心,色界染心亦得六心,無色界染心唯得二心。

  

  “釋曰:叁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種者”(今天我們大概把這個講了算了),染汙心,“此明染心,得心多少。”染汙心得的時候,它得多少心。“欲界(的)染心得六心,色界(的)染心亦得六心,無色界(的)染心唯得二心”,就是“得六六二種”,叁界來分配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且欲界染心得六心者,謂欲染心,正現前位,容得六心。謂欲界叁,善惡有覆也;色無色界各一心,有覆無記也;兼學心,成六也。

  

  那麼一個一個算了,算帳了。先說欲界的染汙心得哪六個心呢?

  

  “謂欲染心,正現前位”,欲界的染汙心現前生起來了——這個我們要說一下,生、住、異、滅,很多人搞不清楚。生、住、異、滅,它裏邊,在有部來說,生就是在未來。生相現前的時候,生是從未來進入現在那一個交界的地方,也屬于未來的,還沒到現在;住、異、滅都在現在。所以說,當你說“正滅時”,就是在現在。正住時、正異時,它爲什麼不說?因爲滅的行相顯著一點。說了住、異,不曉得滅是怎麼一回事,是不是現在?說個滅,包括前面的住、異。所以說,它在講這個位的時候,都講正滅,沒有講住異。因爲你講了住異,不知道滅的地位在哪裏?知道滅是現在,那知道住、異肯定是現在,而生相決定是未來。這個不要混淆了。有的人以爲正滅位,唉,滅掉了,還怎麼起作用啊?正滅位嘛,正是起作用的時候呀,它正在現在世的時候。如果已經滅掉了,那麼也是過去了。正滅跟已滅不一樣,正生跟已生也不一樣。正生,還在未來;已生,到現在了。

  

  它生六個心,哪六個心呢?欲界的染汙心現前的時候,“容得六心”,它有六個心,都可以生起來:“謂欲界叁”,欲界的叁個,“善”的、“惡”的、“有覆”,它可以生;“色界、無色界”的,“各一(個)心”,“有覆無記”;還可以生一個“學心”,“兼學心成六也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且第一得欲善心者,論雲:由疑續善,及界退還,欲界善心,爾時名得。解雲:由疑續善,謂疑心發生正見,能續善根也。疑是染心,此即染心生欲界善也。界退還者,謂從上界退還,來生欲界染心也。于欲界續生,必是染心。正起染時,欲界善心,此時亦得,起法前得得之也。

  

  一個一個算。“且第一得欲善心者”,爲什麼得欲界的善心呢?

  

  “論雲:由疑續善,及界退還,欲界善心,爾時名得。”這個得我們要記住,本來沒有的,現在開始有了。這個《俱舍論》的話,它說欲界的染汙心,本來是染汙的,斷了善根是染汙心,但是你續善根了,前面講過,這個時候善根又生起來了。是怎麼生的?“疑”。“疑”是個煩惱心所,但是這個時候,對那些邪的東西産生疑惑了,那麼善根就容易生起來了。如果你對邪的東西堅信不疑的話,那你永遠生不起善根;開始動搖了,以前的邪見動搖了,懷疑了,那麼善根才有機會生出來,這個時候就可以得到欲界的善心。“及界退還”,“界退還”就是說從上邊退下來,生欲界的善心,“爾時名得”,這麼下面圓輝法師有解釋。

  

  “解雲:由疑續善,謂疑心發生正見,能續善根也。”這個本來是信邪的,邪見,這時對邪見産生疑惑了,就産生正見,生起來了,這個就是續善根。所以說善根要滅掉了之後呢,就是邪見,上品的邪見、最厲害的邪見,可以把善根全部滅掉。那麼要生起善根也得靠正見。

  

  所以我們在學《廣論》也好,什麼佛經也好,主要的是正知正見,這個正知正見生起來了,你善根永遠繼續下去,不斷增長;如果你邪見來了,雖然沒有斷掉,善根薄弱了,沒有多少了,一分一分的邪見增長上去,增到最上品的邪見産生之後,善根光光的了,什麼都給你斷完了。因此這個邪見是最可怕的東西,我們學佛的人呢,一定要正知正見,要經常地把它積累起來。

  

  學法,第一個是得到正知正見。我們在《廣論》裏邊也好,哪裏也好,都是講的要開正知正見。那麼禅宗也有這個話,“不貴汝行持,祗貴汝知見”,你的行持並不十分地可貴——當然也可貴了,但是跟知見說起來,知見可貴。因爲知見正了,你的行持決定會上去;如果你行持盲修瞎練,知見不正的話,不但是不能成果,還會著魔,所以這個知見是第一重要的東西。

  

  那麼這個由對邪見産生疑心、發生正見之後,善根就繼續了。“疑是染心,此即染心生欲界善也”,疑心本來是染汙的(疑心,不是善法,是染汙的心所法),但是這個染汙的心所法能夠産生欲界的善心。這是從染汙心得到這個欲界的善。那麼生欲界的惡當然不要說了,染汙生染汙了。

  

  “界退還者,謂從上界退還”,來生到欲界——“上界退還”,上界下來之後生到欲界,那麼也可以“生欲界染心也”。“于欲界續生,必是染心”,到欲界來投生的時候,那決定是染汙心了。這是産生欲界的善心,兩種。

  

  “正起染時,欲界善心”,你欲界的染汙心起的時候——投生的時候,必定是欲界的染汙心,那麼從上界退到欲界來了,染汙心生了;但是正在起染汙心的時候,欲界的善心,“此時亦得起法前得得之也”,雖然這個善心沒有馬上起來,但是它起的功能有了,法前得,法還沒有生出來,得已經有了,那什麼時候要起善心都可以起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得欲不善、有覆及色有覆心者,論雲:由起惑退,及界退還,得欲二心,不善、有覆;及得色界一,有覆心。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