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10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身工巧,以四境为体”,也是色香味触了,“以身工巧起时,不离四境故”。“若语工巧”呢,要加一个,有声音了,“以五境为体,以语起时不离五境故”。

  

  “此二工巧,心所缘故,名之为处”,这个工巧,身工巧也好,语工巧也好,心所缘的境叫处,心所寄托的地方叫处。工巧就是处,本身所寄托的地方就是那个工巧,所以工巧就是我们寄托的地方,工巧处。那么工巧处,这个是持业释,工巧就是处。工巧处的心,缘工巧处的心或者发起工巧处的心,那是依主释了,叫工巧处心。

  

  “此工巧心,略有三种”,也是三种了。一、“起工巧处”的“心”,“唯在意识”;二、“缘工巧(处)”的“心”,“通五识及意识”,因为它是有工巧处,加一个语工巧了,前面威仪路没有声音的,这里有声音了,所以说五个识,及意识。“三、似工巧心,亦通六识”,跟工巧相似的心,也是六识都有。

  

  

  

  

  通果心者,谓能变化心,及天眼耳通果。此能变化心,缘色等四境,谓化四境故,亦缘于声,有发语通果心故。

  

  最后加个“通果心”。“能变化”的“心”,叫通果心,“及天眼耳通果。”

  

  “此能变化心,缘色等四境,谓化四境故”,变化心化的色、香、味、触,化四个境;“亦缘于声”,就是化身发语了,你化一个人,他说话了,也可以发语,“有发语通果心故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论云:威仪路等,三无覆心,色香味触,为所缘境;工巧处等,亦缘于声。如是三心,唯是意识。威仪路、工巧处加行,亦通四识、五识。解云:此言加行者,是缘威仪等心也。有余师说,有威仪路,及工巧处,所引意识,能具足缘十二处境。解云:此师据似威仪路心说也。

  

  “论云:威仪路等,三无覆心,色香味触,为所缘境。”这么是总结了。根据《俱舍论》的原文,威仪路等三个无覆心,它所缘的境是色香味触。“工巧处等,亦缘于声”,工巧处、通果心,加一个,有声音的,语工巧有声,那么化身说话也有声。这是“工巧处等”,“等”这个通果心;“亦”,除了色香味触之外,也缘声。

  

  “如是三心,唯是意识。威仪路、工巧处加行,亦通四识五识。”这三个心,就是发起的心,都是意识。那么它的加行,就是缘威仪路、工巧处的心了,“通四识五识”,威仪路祗有四识,没有声音的;工巧处,语工巧有(声音),通果心有化身发语,这都是五识。

  

  “解云:此言加行者,是缘威仪等心也”,这个《俱舍论》里边的工巧处、威仪路的加行心,是前面我们说的缘工巧处、缘威仪路的心。

  

  “有余师说,有威仪路,及工巧处,所引意识,能具足缘十二处境。解云:此师据似威仪路心说也。”还有一类的论师他说,威仪路、工巧处,它产生意识,就是缘它的意识了,能够具足缘十二处境,什么都能缘。那么这个就是广了,根据前面我们分的……(47b-04:50录音阙)。

  

  ……再下边还是“得”的接下去。其它就祗有两个颂了,今天是讲不完的,先把下边讲一部分再说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丁二 明得心多少

  

  从此大文第二,明得心多少。论云:于前所说十二心中,何心现前?几心可得?颂曰

  

  三界染心中  得六六二种  色善三学四  余皆自可得

  

  “从此大文第二,明得心多少。”前面心相生,这里说“得”了,得、非得的得。当你一个心起来的时候,它能得多少心?哪些心可以自在生起的?或者带着生起,或者法前得,等等。

  

  “论云:于前所说十二心中,何心现前?几心可得?”就在前面十二个心里边,哪一个心,它现前的时候,可以得到几个心?

  

  “颂曰:三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种”,三界的染污心,当它生起的时候,就得欲界的六个心、色界的六个心、无色界的二个心。“色善三学四”,色界的善生起的时候,得三个心;有学心得四个。“余皆自可得”,其余的,力量不强,得自己,不能带出其它的。那就是说,强有力的心,它一个心,这个心生起的时候,可以同时得到很多其它的心;那么力量薄弱的心,它生起来就得它自己,其余心带不起来。

  

  

  

  

  释曰:三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种者,此明染心,得心多少。欲界染心得六心,色界染心亦得六心,无色界染心唯得二心。

  

  “释曰:三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种者”(今天我们大概把这个讲了算了),染污心,“此明染心,得心多少。”染污心得的时候,它得多少心。“欲界(的)染心得六心,色界(的)染心亦得六心,无色界(的)染心唯得二心”,就是“得六六二种”,三界来分配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且欲界染心得六心者,谓欲染心,正现前位,容得六心。谓欲界三,善恶有覆也;色无色界各一心,有覆无记也;兼学心,成六也。

  

  那么一个一个算了,算帐了。先说欲界的染污心得哪六个心呢?

  

  “谓欲染心,正现前位”,欲界的染污心现前生起来了——这个我们要说一下,生、住、异、灭,很多人搞不清楚。生、住、异、灭,它里边,在有部来说,生就是在未来。生相现前的时候,生是从未来进入现在那一个交界的地方,也属于未来的,还没到现在;住、异、灭都在现在。所以说,当你说“正灭时”,就是在现在。正住时、正异时,它为什么不说?因为灭的行相显著一点。说了住、异,不晓得灭是怎么一回事,是不是现在?说个灭,包括前面的住、异。所以说,它在讲这个位的时候,都讲正灭,没有讲住异。因为你讲了住异,不知道灭的地位在哪里?知道灭是现在,那知道住、异肯定是现在,而生相决定是未来。这个不要混淆了。有的人以为正灭位,唉,灭掉了,还怎么起作用啊?正灭位嘛,正是起作用的时候呀,它正在现在世的时候。如果已经灭掉了,那么也是过去了。正灭跟已灭不一样,正生跟已生也不一样。正生,还在未来;已生,到现在了。

  

  它生六个心,哪六个心呢?欲界的染污心现前的时候,“容得六心”,它有六个心,都可以生起来:“谓欲界三”,欲界的三个,“善”的、“恶”的、“有覆”,它可以生;“色界、无色界”的,“各一(个)心”,“有覆无记”;还可以生一个“学心”,“兼学心成六也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且第一得欲善心者,论云:由疑续善,及界退还,欲界善心,尔时名得。解云:由疑续善,谓疑心发生正见,能续善根也。疑是染心,此即染心生欲界善也。界退还者,谓从上界退还,来生欲界染心也。于欲界续生,必是染心。正起染时,欲界善心,此时亦得,起法前得得之也。

  

  一个一个算。“且第一得欲善心者”,为什么得欲界的善心呢?

  

  “论云:由疑续善,及界退还,欲界善心,尔时名得。”这个得我们要记住,本来没有的,现在开始有了。这个《俱舍论》的话,它说欲界的染污心,本来是染污的,断了善根是染污心,但是你续善根了,前面讲过,这个时候善根又生起来了。是怎么生的?“疑”。“疑”是个烦恼心所,但是这个时候,对那些邪的东西产生疑惑了,那么善根就容易生起来了。如果你对邪的东西坚信不疑的话,那你永远生不起善根;开始动摇了,以前的邪见动摇了,怀疑了,那么善根才有机会生出来,这个时候就可以得到欲界的善心。“及界退还”,“界退还”就是说从上边退下来,生欲界的善心,“尔时名得”,这么下面圆辉法师有解释。

  

  “解云:由疑续善,谓疑心发生正见,能续善根也。”这个本来是信邪的,邪见,这时对邪见产生疑惑了,就产生正见,生起来了,这个就是续善根。所以说善根要灭掉了之后呢,就是邪见,上品的邪见、最厉害的邪见,可以把善根全部灭掉。那么要生起善根也得靠正见。

  

  所以我们在学《广论》也好,什么佛经也好,主要的是正知正见,这个正知正见生起来了,你善根永远继续下去,不断增长;如果你邪见来了,虽然没有断掉,善根薄弱了,没有多少了,一分一分的邪见增长上去,增到最上品的邪见产生之后,善根光光的了,什么都给你断完了。因此这个邪见是最可怕的东西,我们学佛的人呢,一定要正知正见,要经常地把它积累起来。

  

  学法,第一个是得到正知正见。我们在《广论》里边也好,哪里也好,都是讲的要开正知正见。那么禅宗也有这个话,“不贵汝行持,祗贵汝知见”,你的行持并不十分地可贵——当然也可贵了,但是跟知见说起来,知见可贵。因为知见正了,你的行持决定会上去;如果你行持盲修瞎练,知见不正的话,不但是不能成果,还会着魔,所以这个知见是第一重要的东西。

  

  那么这个由对邪见产生疑心、发生正见之后,善根就继续了。“疑是染心,此即染心生欲界善也”,疑心本来是染污的(疑心,不是善法,是染污的心所法),但是这个染污的心所法能够产生欲界的善心。这是从染污心得到这个欲界的善。那么生欲界的恶当然不要说了,染污生染污了。

  

  “界退还者,谓从上界退还”,来生到欲界——“上界退还”,上界下来之后生到欲界,那么也可以“生欲界染心也”。“于欲界续生,必是染心”,到欲界来投生的时候,那决定是染污心了。这是产生欲界的善心,两种。

  

  “正起染时,欲界善心”,你欲界的染污心起的时候——投生的时候,必定是欲界的染污心,那么从上界退到欲界来了,染污心生了;但是正在起染污心的时候,欲界的善心,“此时亦得起法前得得之也”,虽然这个善心没有马上起来,但是它起的功能有了,法前得,法还没有生出来,得已经有了,那什么时候要起善心都可以起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得欲不善、有覆及色有覆心者,论云:由起惑退,及界退还,得欲二心,不善、有覆;及得色界一,有覆心。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