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10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解雲:由起惑退者,此據離色界煩惱,後時起欲染退也。正起欲惑退染心時,欲界不善及有覆心,兼色界有覆心,此時總得也。界退還者,從無色界退還,來生欲界,受生心中,得欲界二染,兼色界染心也。

  

  “得欲不善、有覆及色有覆心者”,那麼,六個心裏邊欲界的善心講完了,欲界的不善心、有覆心及色界的有覆心是怎麼生?怎麼得的?

  

  “論雲:由起惑退,及界退還,得欲二心,不善、有覆”,“由起惑退”,起了這個煩惱了,退了;或者呢,“界退還”,上界退到欲界來了,投生(死了以後),“得欲二心,不善有覆”,“及得色界一,有覆心”。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

  

  下邊圓晖法師解釋:“由起惑退者,此據離色界煩惱,後時起欲染退也。”本來呢,你是已經得到色界的那個定了,後來欲界的染汙起了之後,這個定退掉了。“正起欲惑退染心”的時候,“欲界不善及有覆心,兼色界有覆心,此時總得也”,這個定一退,欲界的染汙心生起來的時候,那麼這個欲界的不善心也好,有覆心也好,色界的有覆心也好,都是染汙的了,這時候都能夠生起,得到“得”。得了“得”就是說什麼時候要生就生了,本來定的力量把它壓住的,不能生的;但是你起了惑,起了欲界的煩惱,退了之後,這些煩惱都可以自在生起了,“總得”。

  

  “界退還”,是“從無色界退還”,生到欲界,受生的時候,得欲界的兩個染汙心,及色界的染汙心。無色界,本來是色界的染汙心也好,欲界的染汙心也好,都已經壓住了,生不起了;但是你“退還”,就是從上邊退到下地,投生之後,那麼欲界的那個染汙心、色界的染汙心,本來是沒有的,現在都生起來了,“得”,得到了,本來沒有得了,現在有了,得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得無色有覆及學心者,論雲:由起惑退,得無色界一,有覆心;及得學心,故名得六。解雲:由起惑退者,阿羅漢果起欲界惑退,正起欲染時,得無色有覆及學心也。

  

  “得無色有覆及學心者”,那麼無色界的有覆心及有學心怎麼得的呢?

  

  “論雲:由起惑退,得無色界一,有覆心;及得學心,故名得六。”那麼最後兩個,無色界的有覆心跟有學心,怎麼得的?“由起惑退者,阿羅漢果起欲界惑退”,阿羅漢,他起了欲界的煩惱,退,——阿羅漢退,祗退一會兒,決不會退了之後,命終了,下輩子又流轉了,不會。鈍根的阿羅漢碰到一些煩惱現前的時候,會退一下,但是馬上會恢複。“正起欲染時”,但是他正在退的時候,起了欲界的惑、退阿羅漢的果的時候,那個時候呢,“得無色有覆及學心也”,他本來是叁界的煩惱都已經滅掉了,但是這個時候就把無色界的有覆無記心帶起來了;那麼有學心也生起來了。本來是無學了,退了之後嘛,成有學了,生了有學心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所以說呢,欲界的染汙心正現前的時候,那就産生一連串的心可以得到:欲界的叁個,善的、惡的、有覆的,什麼情況得,這裏已經解釋了;色界、無色界的有覆心怎麼得,還有一個有學心怎麼得,這裏基本上都講了。每一個心如何得到的情況都不一樣。那麼這個就是說,雖然是“得六”,很簡單一個“六”,這個六怎麼來的?來之不易了。要慢慢地思考。

  

  今天我們就講到這裏了,下邊回向。

  

  

  

  

  第四十六講

  

  (《俱舍論頌疏》128頁上2行——129頁上12行)(47B16:55——48A22:30)

  

  昨天我們把第七卷講了,還有兩個頌,今天接下去。那麼把這個得,“叁界染心中,得六六二種,色善叁學四,余皆自可得”,這個講了一點點,現在把上次講的再重複一下。

  

  叁界的染汙的心,它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得的心是六、六、二,“此明染心得心多少”,欲界染心,得六個心,色界的也得六個心,無色界的染心得兩個心。那麼這裏就一個個分開說。

  

  欲界的染汙心得六心,哪六心?欲界的染汙心,“正現前位,容得六心”,欲界叁個,善的、惡的、有覆無記;那麼色界、無色界各一個,有覆無記心(色界、無色界沒有惡心,那麼祗有有覆無記,染汙心);“兼學心”,還有一個無漏的有學心,一共六個。

  

  那麼下邊,爲什麼原因?解釋。第一個,欲界的善心,“論雲:由疑續善,及界退還,欲界善心,爾時名得。”前面講過的,斷善根,善根斷了,這個疑心一起,對邪見産生懷疑,這個就發生正見,這個疑心它可以生起善心來。那麼疑本身是染汙心,是煩惱了,那麼這個煩惱心也可以生起欲界的善心。這是第一個,由染汙心生出、得欲界的善心——本來是善根沒有了。界退還,“上界退還,來生欲界染汙心也”,那麼上界退了,到欲界來投生,生欲界的染汙心。“于欲界續生,必是染心,正起染時,欲界善心,此時亦得”,染汙心起的時候善心也起來了,這個是“法前得”,善心並沒有現前;因爲投生的時候是染汙的,但是這個得已經得到了,就是它可以起了。

  

  “得欲不善、有覆及色有覆心者”,那麼欲界的不善心跟有覆心,及色界的有覆心怎麼得?“由起惑退,及界退還,得欲二心,不善、有覆;及得色界一,有覆心”,這是《俱舍論》的原文。

  

  下邊圓晖法師解釋:“由起惑退者,此據離色界煩惱,後時起欲染退也。”就是這個人已經把欲界的、色界的煩惱都消滅了,至少是無色界的定得到了,然後起欲界的煩惱,起了,叫退;這是有漏定了,它會退的。“正起欲惑、退染心時,欲界不善及有覆心,兼色界有覆心,此時總得”,它欲界的煩惱起了之後,那麼當然,欲界的煩惱心一起,欲界的不善心及有覆心都起來了,那麼色界的有覆心也起來了。爲什麼?下地的心決定成就上地的染汙心。假使你生在下地了,上地的染汙心決定成就。本來色界的煩惱已經斷掉了,沒有這個有覆心了;現在下地的煩惱(欲界的)一起之後,不但是欲界的不善跟有覆心(染汙心)起了,色界的有覆心這個時候也一起生起——得到,不是一定現行。

  

  “界退還”,界退還是投生,無色界,他色界、欲界的煩惱斷完了,生到無色界去以後,他到欲界再投生,這個時候,欲界的染汙心(不善的跟那個有覆的)跟色界的染汙心是一起得。

  

  那麼無色界的有覆心跟有學心怎麼得?“論雲:由起惑退,得無色界一,有覆心;及得學心,故名得六。”起惑退,阿羅漢起欲界煩惱——因爲這裏講的是欲界的染心了,所以說起欲界的煩惱——阿羅漢,假使起了欲界煩惱,退了阿羅漢的時候,那麼他就是起有學心了;本來是無學了,退了阿羅漢嘛,是有學。退到凡夫是不可能的,因爲初果不會退,那麼他就是退到有學的心;而且呢,這個有學心,沒有命終,決定還會恢複原來的無學心,所以說阿羅漢證到之後,再流轉生死是不可能的。中間,固然偶爾有退的話,不很久就會恢複他的無學。那麼這是他得到有學心。也得到這個無色界的有覆心,因爲前面色界、欲界的有覆心已經得到了,那麼無色界的有覆心也得到了。

  

  欲界的染汙心講完了。它這裏呢,就是說,爲什麼祗說個無色界的有覆心呢?因爲色界、欲界的前面講過了,就不重複講了;無色界的,前面還沒有講過,這裏就把它說一下:這個時候,得無色界的有覆心,也得有學心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界染心正現前位得六心者,謂自界叁,欲界無覆,無色有覆,及得學心,故成六也。且初得自界叁、欲界無覆者,論雲:由界退還,得欲界一無覆無記心,及色界叁。色界染心,亦由退得。解雲:由界退還者,此據無色命終,來生色界,正起色界續生染時,自界叁心、欲界一通果心,此時總得也。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者,此明色染非但由前界退還得,亦由起色界惑退得也。得無色有覆及學心者,論雲:由起惑退,得無色界一有覆心,及得學心,故名得六。解雲:由起惑退者,此據阿羅漢起色界惑退,故得無色有覆及與學心也。

  

  色界的染汙心,正在現前的時候,也是六個心:“謂自界叁”,色界本身的叁個心,善心、有覆無記、無覆無記;“欲界無覆”,欲界一個,無覆無記心;“無色有覆,及得學心”,共六個心。

  

  先說得自界叁心、欲界無覆,怎麼得?“論雲:由界退還,得欲界一無覆無記心,及色界叁。”他假使從界退還——下面有解釋,“色界染心,亦由退得”。

  

  “解雲:由界退還者,此據無色命終”,界退還嘛,本來是上界,後來退還到下邊來了,這是從無色界退到色界——這裏是講色界的染汙心了,從無色界命終,“來生色界”,它投生的時候,決定起染汙心,因爲投生在色界,所以生起色界的染汙心,“自界叁心、欲界一(個)通果心,此時總得”。

  

  爲什麼得自界的叁心呢?一個是染汙心,一個是善心,一個是無覆無記心。還有欲界的一個無覆無記心。因爲他從無色界退到色界以後,色界的禅定,他這個時候也還是得到了,得到這個禅定之後,就能起神通變化。那麼他有色界的無覆無記心(色界的變化心),也有欲界的變化心。他可以化下界,到欲界來變化也可以,所以欲界的無覆無記心(通果心)也得到。

  

  “色界染心亦由退得者,此明色染非但由前界退還得”,從無色界生到色界,生起色界的染汙心,因爲投生有染汙心,“亦由起色界惑退得”,也可以起色界的惑退,當你起了色界煩惱之後,就不要投生。本來無色界定起色界煩惱,一起的時候,也可以起色界的染汙心。

  

  “得無色有覆及學心者”,這是無色界了。“論雲:由起惑退,得無色界一有覆心,及得學心,故名得六。”那麼色界的染汙心怎麼得無色有覆及有學心呢?“由起惑退者,此據阿羅漢起色界惑退”,前面是起欲界的惑,這是起色界的惑。他起了色界的惑之後,也成就上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