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異、滅,這樣子說呢,可以使有情生起厭離、怖畏的心,可以修嘛。假使你不起厭離心,不起怖畏心,就不想修了。所以說,要說叁相,叫你厭離,生起怖畏。
“謂彼諸行,生力所遷,令從未來流入現在”,爲什麼這個叁個相是厭畏呢?那麼他就解釋了:“生力所遷”,一切有爲法,因爲生的力量,使它從未來到現在。等于說它躲在裏邊,把它拉出來。拉出來之後,“異及滅相,力所遷迫,令從現在流入過去,令其衰異,及壞滅故”,由異的力量,及滅的相,異相、滅相兩個,使它改變,最後消滅。
那麼這個看到就是可怕了。生本來躲在裏邊,把它拉出來;拉出來之後——它有個比喻34,它說好象有個人他躲在“稠林”就是森林裏邊,躲在森林裏邊嘛,想安逸了,可以逃避了。結果呢,有一個人把他拉出來,拉出來就暴露出來,生出來了,就是“生”。你本來在稠林,就是說還沒有生,在未來世,躲在裏邊;躲在裏邊之後,不行,叁有爲法,一個“生”就把他拉出來,把他生出來。然後,一個“異”,就把他打一頓,打得他筋疲力盡。最後,“滅”,把他殺死。那就是顯怖畏,可怕的、厭離的想就出來了。
爲什麼不說住?住就不好,“住于彼行,攝受安樂,常樂與彼不相舍離,故不立在有爲相中。”這住的話,嗨,住在裏邊很安逸。我們說早上,棉被裏邊懶一些也好,安逸,這都是不好的樣子。生、異、滅,你把這叁個想一想就好了。住相順這個安樂的,所以呢,“常樂與彼不相舍離”,不想離開,那麼就貪著了,不知苦畏,不生厭離。所以說呢,經裏邊故意把住相不說,主要呢,是要生起怖畏的心,厭離的心。
我們如果睡在被窩裏邊,想想這是地獄裏邊的熱鐵把你包在裏邊,那你趕快跑出來都來不及了。你懶在裏邊有什麼好處?你現在貪安樂,不修行的話,將來會受苦。我們經常說的那些,有個人,他到地獄裏去看,看見兩個人抱了個銅柱,那裏邊火燒,燙得不得了,很可怕。那就什麼?炸油條,這樣子,油條還在油水裏邊了,還不是直接火燙。他就是銅柱裏邊抱起,身上都是爛腐肉了,焦掉了,跟鍋巴一樣了。怎麼辦?就問佛,這兩個造什麼罪啊?佛說這兩個以前是沙彌,睡覺的時候,兩人擁抱,擁抱舒服嘛。舒服你舒服,地獄裏可就不舒服了,成鍋巴了,燒得燙得不得了。那就是不要去貪著那個安樂。
因爲住順于安樂,所以呢,經裏邊就不說住,這是第一論師的解釋。經裏邊爲什麼說叁個?實際上是四個,經裏邊因爲要使人修行呢,要起怖畏想,厭離想,所以祗說叁個。
“解雲:是第一師釋經意也。叁相遷行,故經說之;住樂安立,故經不說也。”叁相遷流可怕,經裏就說了;住有點安樂,那麼就不說,這是經裏邊有修行的密意。
這是第一個論師的解釋。下面第二個論師。
又無爲法,有自相住;住相濫彼,故經不說也。注曰:此第二師釋經也。無爲湛然,是自相住也。
“無爲法,有自相住”,那麼你說經裏有爲法也來個住,那這個住是無爲還是有爲呢?會混淆,所以不說住。那就是表明有爲法沒有住,與無爲法截然不同。
這是第二個論師,他解經,他說:“無爲湛然,是自相住也。”無爲法有自相住。它本來不生不滅嘛,它是湛然,不動不搖的。那好象是跟住一樣的。所以說,這個叫自相住,本身就是住。那麼你說有爲法裏邊也有一個住,有混淆,幹脆不說。這是經裏邊爲什麼四相祗說叁相的第二個原因。下邊第叁個論師。
有謂此經說住與異總合爲一,名住異相。注曰:此第叁師說也。經說住異,兩相合說,不同初師,唯是異相。
這個第叁個論師說什麼呢?經裏邊把住異兩個合起來說,就是我們的生、住、異、滅了。那麼他說了叁個,住異就是合了一個,實際上呢,還是四個。
那麼總的來說,叁位論師解釋經,實際上也是四個,所以不說四個,說叁個,有幾種原因。
第一個論師說,爲了使衆生起怖畏心,起厭離心,所以住隱裏邊不說;第二個論師說,住跟無爲法要混淆,所以隱住不說;第叁個論師說,它經裏邊就是說的生、住、異、滅,但是把住、異合了一個,兩個並作一個了嘛,就是叁個了,還是一樣的。總的來說,四相、叁相,就是這個東西,沒有差異的——沒有矛盾。
“有謂此經說住與異總合爲一”,本來是住相、異相,把它合了一個,“名住異相”。“注曰:此第叁師說也。經說住異,兩相合說”,我們的四個,它把兩個並起來說一個,那麼成了叁個,“不同初師,唯是異相”,住、異是兩個東西,第一個論師說“住異”就是“異”。
何用如是總合說爲?問也。住是有情所愛著處,爲令厭舍,與異合說。如示黑耳與吉祥俱,是故定有四有爲相。答也。吉祥黑耳,姊妹二人,恒相隨逐。姊名吉祥,所至之處,爲吉祥事。妹名黑耳,由耳黑故,故以名焉,所至之處,能爲衰損。愚人貪愛吉祥,智者爲令厭舍,先示黑耳。住喻吉祥,異喻黑耳,欲令厭住,與異合說也。
“何用如是總合說爲”,那麼他就問了,既然四個,你合起來幹啥呢?
(39A)“住是有情所愛著處,爲令厭舍,與異合說。”住,衆生貪著,總想不要動,總想安住。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後,啊,最好萬世流傳下去,永遠不要死,自己吃靈芝草,做秦始皇,後代嘛,二世、叁世,乃至萬萬世,這樣子做下去——這怎麼可能!過一把瘾罷了。一切住,沒有的!都要異的。那麼它有這個使人家起厭舍心,所以把住與異合起來,沒有單是住的,都是要有異的。那麼這樣子呢,把住與異合起來說。這是第叁個論師。
下邊打個比喻,爲什麼要合起來說?“如示黑耳與吉祥俱,是故定有四有爲相。”這是印度,他們有一個傳說,就是經裏邊傳說,吉祥天有個姊妹叫黑耳,吉祥天到了哪裏,哪裏就吉祥。但是黑耳跟她是姊妹,她們倆都是要來就一起來,要走就一起走。黑耳呢,到哪裏哪裏就倒黴。這兩個東西——這個很辯證了。我們說,這個說法,雖然是一個說法,它很辯證。就是說你有幸福的事情來了,決定倒黴的事情會來。
我們以前中國有個傳說,“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”。一個老人,他養了一匹馬,結果有一天,馬失掉了。人家說,哎呀,你失掉一匹馬,可惜了。這個馬很值價錢的。他說,你們祗看到現在損失了,可能還是福氣呢。果然,他這個話說了沒過好久,這匹馬回來了,不但回來了,帶了一群馬,那這個老人就成了馬主了,那麼多一群馬,就富起來了。啊!他們說,這個人多幸福啊,這個福氣好。他說,你不要看馬多了好,馬多了不見得好。結果什麼呢?這個話說了之後,果然,他的孩子看到那麼多馬,很歡喜,就天天在馬上玩,騎馬。好,一下子摔下來,腿斷了。哎呀,人家說,馬雖然是財富,孩子畢竟是自己的後代了,孩子受損傷了,那是可惜了,孩子比馬珍貴得多啊。唉,他說,腿摔了,焉知非福?說不定還是好事情。後來打仗了,人家都征兵,都去打仗去了,去了都死在外面,回來的很少;他是腿斷的,腿壞的,打仗不要他,他就不死。
所以說,這個事情好的、壞的,辯證關系裏邊很複雜,沒有那麼簡單。不要看到現在一點點的小事情,哎呀,有的人就想不通了,一天到晚愁眉苦臉的,或者是這個自殺了:這是不知辯證法;也有的人,碰到一點好的事情,哎嗨,高興得不亦樂乎,飄飄然,洋洋得意的樣子:嘿,不要高興得太早 ,事情後邊還有其它的來呢。所以這個我們說,什麼事情都要兩邊看。
他就是說,吉祥天來了呢,固然好了,但是黑耳同時一起來的!“答也 ”。吉祥、黑耳,下邊解釋一下。
“吉祥、黑耳”兩人是“姊妹”,“恒相隨逐”,要來一起來,要去一起去,“姊名吉祥”,姐姐叫吉祥。這個吉祥呢,“所至之處,爲吉祥事”,她到哪裏,哪裏就吉祥,非常之好,什麼都順,什麼都好。“妹名黑耳”,她的妹妹叫黑耳,爲什麼叫黑耳?耳朵是黑的。那個相就不那麼好。吉祥天女,相長得非常好,而且她的福氣大,跑到哪裏,那裏就吉祥。而她這個妹妹耳朵黑的,“由耳黑故,故以名焉”,就叫她黑耳;不但相不好不說了,她到哪裏,哪裏就倒黴,“所至之處,能爲衰損”。
“愚人貪愛吉祥,智者爲令厭舍,先示黑耳。住喻吉祥, 異喻黑耳,欲令厭住,與異合說也。”那麼愚人(愚夫)呢,祗想好、祗想吉祥,就拼命要求吉祥天來,結果她來了之後呢,黑耳一起來了。黑耳來了之後,倒黴的事情也來了。那麼這個有什麼意思呢?就是一般的凡夫,歡喜住,安逸了,不要動了,舒舒服服,睡在被窩裏很舒服,哎,你不知道異就要來了,異跟住是同時的,所以把住異合在一起。吉祥天來了,黑耳也來了。所以說,這個就是說,不要貪著住,也是使人厭離的意思。
總的來說,這叁個論師的解釋,都是說經上的叁相跟我們論裏的四相沒有差別,而它的含義就是要使人修行,生厭離恐怖的心;或者說,不要跟無爲法混淆,所以說經上說叁個,論裏說四個。這個裏面很有點哲學的味道,我們學了論,就要把這些東西會意到。
海公上師經常講這個公案。他說藏地有一個地主,很有錢。每到年底的時候,過年了,他事情多得不得了,哪裏去要錢,要債,要不回來 ,哪裏做生意,怎麼怎麼的,唉!要算帳,這個忙得不亦樂乎。而且,這些事情愁憂——帳要不回來,就是愁啊!就是現在做生意的人,要是帳要不回來的話,會破産的,這個很麻煩的。那麼他們到過年了,就是愁得不得了。
而他家旁邊呢,有個茅草棚,裏邊有一對要飯的夫婦,他們卻是過年了,高興得很,又唱又笑的,非常熱鬧。這個富翁對他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