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异、灭,这样子说呢,可以使有情生起厌离、怖畏的心,可以修嘛。假使你不起厌离心,不起怖畏心,就不想修了。所以说,要说三相,叫你厌离,生起怖畏。
“谓彼诸行,生力所迁,令从未来流入现在”,为什么这个三个相是厌畏呢?那么他就解释了:“生力所迁”,一切有为法,因为生的力量,使它从未来到现在。等于说它躲在里边,把它拉出来。拉出来之后,“异及灭相,力所迁迫,令从现在流入过去,令其衰异,及坏灭故”,由异的力量,及灭的相,异相、灭相两个,使它改变,最后消灭。
那么这个看到就是可怕了。生本来躲在里边,把它拉出来;拉出来之后——它有个比喻34,它说好象有个人他躲在“稠林”就是森林里边,躲在森林里边嘛,想安逸了,可以逃避了。结果呢,有一个人把他拉出来,拉出来就暴露出来,生出来了,就是“生”。你本来在稠林,就是说还没有生,在未来世,躲在里边;躲在里边之后,不行,三有为法,一个“生”就把他拉出来,把他生出来。然后,一个“异”,就把他打一顿,打得他筋疲力尽。最后,“灭”,把他杀死。那就是显怖畏,可怕的、厌离的想就出来了。
为什么不说住?住就不好,“住于彼行,摄受安乐,常乐与彼不相舍离,故不立在有为相中。”这住的话,嗨,住在里边很安逸。我们说早上,棉被里边懒一些也好,安逸,这都是不好的样子。生、异、灭,你把这三个想一想就好了。住相顺这个安乐的,所以呢,“常乐与彼不相舍离”,不想离开,那么就贪着了,不知苦畏,不生厌离。所以说呢,经里边故意把住相不说,主要呢,是要生起怖畏的心,厌离的心。
我们如果睡在被窝里边,想想这是地狱里边的热铁把你包在里边,那你赶快跑出来都来不及了。你懒在里边有什么好处?你现在贪安乐,不修行的话,将来会受苦。我们经常说的那些,有个人,他到地狱里去看,看见两个人抱了个铜柱,那里边火烧,烫得不得了,很可怕。那就什么?炸油条,这样子,油条还在油水里边了,还不是直接火烫。他就是铜柱里边抱起,身上都是烂腐肉了,焦掉了,跟锅巴一样了。怎么办?就问佛,这两个造什么罪啊?佛说这两个以前是沙弥,睡觉的时候,两人拥抱,拥抱舒服嘛。舒服你舒服,地狱里可就不舒服了,成锅巴了,烧得烫得不得了。那就是不要去贪着那个安乐。
因为住顺于安乐,所以呢,经里边就不说住,这是第一论师的解释。经里边为什么说三个?实际上是四个,经里边因为要使人修行呢,要起怖畏想,厌离想,所以祗说三个。
“解云:是第一师释经意也。三相迁行,故经说之;住乐安立,故经不说也。”三相迁流可怕,经里就说了;住有点安乐,那么就不说,这是经里边有修行的密意。
这是第一个论师的解释。下面第二个论师。
又无为法,有自相住;住相滥彼,故经不说也。注曰:此第二师释经也。无为湛然,是自相住也。
“无为法,有自相住”,那么你说经里有为法也来个住,那这个住是无为还是有为呢?会混淆,所以不说住。那就是表明有为法没有住,与无为法截然不同。
这是第二个论师,他解经,他说:“无为湛然,是自相住也。”无为法有自相住。它本来不生不灭嘛,它是湛然,不动不摇的。那好象是跟住一样的。所以说,这个叫自相住,本身就是住。那么你说有为法里边也有一个住,有混淆,干脆不说。这是经里边为什么四相祗说三相的第二个原因。下边第三个论师。
有谓此经说住与异总合为一,名住异相。注曰:此第三师说也。经说住异,两相合说,不同初师,唯是异相。
这个第三个论师说什么呢?经里边把住异两个合起来说,就是我们的生、住、异、灭了。那么他说了三个,住异就是合了一个,实际上呢,还是四个。
那么总的来说,三位论师解释经,实际上也是四个,所以不说四个,说三个,有几种原因。
第一个论师说,为了使众生起怖畏心,起厌离心,所以住隐里边不说;第二个论师说,住跟无为法要混淆,所以隐住不说;第三个论师说,它经里边就是说的生、住、异、灭,但是把住、异合了一个,两个并作一个了嘛,就是三个了,还是一样的。总的来说,四相、三相,就是这个东西,没有差异的——没有矛盾。
“有谓此经说住与异总合为一”,本来是住相、异相,把它合了一个,“名住异相”。“注曰:此第三师说也。经说住异,两相合说”,我们的四个,它把两个并起来说一个,那么成了三个,“不同初师,唯是异相”,住、异是两个东西,第一个论师说“住异”就是“异”。
何用如是总合说为?问也。住是有情所爱着处,为令厌舍,与异合说。如示黑耳与吉祥俱,是故定有四有为相。答也。吉祥黑耳,姊妹二人,恒相随逐。姊名吉祥,所至之处,为吉祥事。妹名黑耳,由耳黑故,故以名焉,所至之处,能为衰损。愚人贪爱吉祥,智者为令厌舍,先示黑耳。住喻吉祥,异喻黑耳,欲令厌住,与异合说也。
“何用如是总合说为”,那么他就问了,既然四个,你合起来干啥呢?
(39A)“住是有情所爱着处,为令厌舍,与异合说。”住,众生贪着,总想不要动,总想安住。秦始皇做了皇帝之后,啊,最好万世流传下去,永远不要死,自己吃灵芝草,做秦始皇,后代嘛,二世、三世,乃至万万世,这样子做下去——这怎么可能!过一把瘾罢了。一切住,没有的!都要异的。那么它有这个使人家起厌舍心,所以把住与异合起来,没有单是住的,都是要有异的。那么这样子呢,把住与异合起来说。这是第三个论师。
下边打个比喻,为什么要合起来说?“如示黑耳与吉祥俱,是故定有四有为相。”这是印度,他们有一个传说,就是经里边传说,吉祥天有个姊妹叫黑耳,吉祥天到了哪里,哪里就吉祥。但是黑耳跟她是姊妹,她们俩都是要来就一起来,要走就一起走。黑耳呢,到哪里哪里就倒霉。这两个东西——这个很辩证了。我们说,这个说法,虽然是一个说法,它很辩证。就是说你有幸福的事情来了,决定倒霉的事情会来。
我们以前中国有个传说,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。一个老人,他养了一匹马,结果有一天,马失掉了。人家说,哎呀,你失掉一匹马,可惜了。这个马很值价钱的。他说,你们祗看到现在损失了,可能还是福气呢。果然,他这个话说了没过好久,这匹马回来了,不但回来了,带了一群马,那这个老人就成了马主了,那么多一群马,就富起来了。啊!他们说,这个人多幸福啊,这个福气好。他说,你不要看马多了好,马多了不见得好。结果什么呢?这个话说了之后,果然,他的孩子看到那么多马,很欢喜,就天天在马上玩,骑马。好,一下子摔下来,腿断了。哎呀,人家说,马虽然是财富,孩子毕竟是自己的后代了,孩子受损伤了,那是可惜了,孩子比马珍贵得多啊。唉,他说,腿摔了,焉知非福?说不定还是好事情。后来打仗了,人家都征兵,都去打仗去了,去了都死在外面,回来的很少;他是腿断的,腿坏的,打仗不要他,他就不死。
所以说,这个事情好的、坏的,辩证关系里边很复杂,没有那么简单。不要看到现在一点点的小事情,哎呀,有的人就想不通了,一天到晚愁眉苦脸的,或者是这个自杀了:这是不知辩证法;也有的人,碰到一点好的事情,哎嗨,高兴得不亦乐乎,飘飘然,洋洋得意的样子:嘿,不要高兴得太早 ,事情后边还有其它的来呢。所以这个我们说,什么事情都要两边看。
他就是说,吉祥天来了呢,固然好了,但是黑耳同时一起来的!“答也 ”。吉祥、黑耳,下边解释一下。
“吉祥、黑耳”两人是“姊妹”,“恒相随逐”,要来一起来,要去一起去,“姊名吉祥”,姐姐叫吉祥。这个吉祥呢,“所至之处,为吉祥事”,她到哪里,哪里就吉祥,非常之好,什么都顺,什么都好。“妹名黑耳”,她的妹妹叫黑耳,为什么叫黑耳?耳朵是黑的。那个相就不那么好。吉祥天女,相长得非常好,而且她的福气大,跑到哪里,那里就吉祥。而她这个妹妹耳朵黑的,“由耳黑故,故以名焉”,就叫她黑耳;不但相不好不说了,她到哪里,哪里就倒霉,“所至之处,能为衰损”。
“愚人贪爱吉祥,智者为令厌舍,先示黑耳。住喻吉祥, 异喻黑耳,欲令厌住,与异合说也。”那么愚人(愚夫)呢,祗想好、祗想吉祥,就拼命要求吉祥天来,结果她来了之后呢,黑耳一起来了。黑耳来了之后,倒霉的事情也来了。那么这个有什么意思呢?就是一般的凡夫,欢喜住,安逸了,不要动了,舒舒服服,睡在被窝里很舒服,哎,你不知道异就要来了,异跟住是同时的,所以把住异合在一起。吉祥天来了,黑耳也来了。所以说,这个就是说,不要贪着住,也是使人厌离的意思。
总的来说,这三个论师的解释,都是说经上的三相跟我们论里的四相没有差别,而它的含义就是要使人修行,生厌离恐怖的心;或者说,不要跟无为法混淆,所以说经上说三个,论里说四个。这个里面很有点哲学的味道,我们学了论,就要把这些东西会意到。
海公上师经常讲这个公案。他说藏地有一个地主,很有钱。每到年底的时候,过年了,他事情多得不得了,哪里去要钱,要债,要不回来 ,哪里做生意,怎么怎么的,唉!要算帐,这个忙得不亦乐乎。而且,这些事情愁忧——帐要不回来,就是愁啊!就是现在做生意的人,要是帐要不回来的话,会破产的,这个很麻烦的。那么他们到过年了,就是愁得不得了。
而他家旁边呢,有个茅草棚,里边有一对要饭的夫妇,他们却是过年了,高兴得很,又唱又笑的,非常热闹。这个富翁对他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