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東西,這個更是明確地用因明的方式來破。這裏是因明方式,但是沒有把這個宗因喻的樣子擺出來,實際上呢,已經是用那個因明了。所以佛教啊,內容很廣。我們經常說,有的人急于求成,最好兩年畢業了,可以做大法師去了。這個心倒是好,利益衆生去了;但是你自己還沒有充實,自己沒有學好,你怎麼去教人家啊?
佛教裏邊,我們說教理講很多,根本教、瑜伽的、中觀的,還有因明、戒律——五大部呢!這五大部,你沒有學好,怎麼教人呢?戒沒學好,處處犯戒,犯了戒還不知道,你怎麼做人天師呢?如果因明沒有學好,你給人家講法或者辯論的時候,沒有很嚴格的邏輯,他不相信你。你的邏輯性不強,你說的道理人家有空子好鑽。你嚴格的因明拿出來了,像我們說以前藏地開始就是支那堪布跟蓮花戒兩個人辯論的時候,就是全靠因明呀。支那堪布不是一個普通人啊,他是禅宗裏邊有點悟性的,說的話很厲害的,結果他還是在因明之下沒有辦法的,辯了叁年,還是認輸。
所以說因明非常要緊。當然我們不是說內部來辯論了。你如果要弘揚佛法的話,對外邊的辯論是不可少的,沒有一定的、充分的邏輯,你要去說服人家是困難的。因爲現在的人,不像以前了,知識都廣了,有知識的人也越來越多了。以前很多文盲,現在都有義務教育,最起碼的是小學,將來慢慢地教育普及之後,像日本一樣,全部是大學生。你要說服這些人,沒有一定的因明、沒有一點邏輯性,你恐怕攝受不了啊。
戊二 隨難別解
從此第二,隨難別解。論雲:前言余法由二緣生,于中雲何大種所造,自他相望,互爲因緣?頌曰
大爲大二因 爲所造五種 造爲造叁種 爲大唯一因
前面說一切法(余法)至少兩個因緣所生:心王心所嘛,四個緣了;二定嘛,是叁個緣了;其余的法都是二緣生。那麼其中有些問題:四大種跟所造色,它們自己、或者互相相望,它們互爲因緣的情況。是辯難這回事。
“頌曰:大爲大二因,爲所造五種”,大種對大種來說,是兩個因。對所造色來說(四大種對所造色,這個我們考過了,四大種就是能造,那麼所造的色法,一切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這是所造的),它是有五個因,這五個因就是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。這個前面已經講過的,在無表色裏講的,有五個因,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這五個因。
那麼“造爲造叁種”,所造色對所造色來說,有叁個;“爲大唯一因”,所造色對四大種來說,祗有一個因。那麼這是它們四大種跟所造色相對的關系、內部自己的關系,都講了。
釋曰:大爲大二因者,大種望大種,但爲俱有同類二因。非心所故,無相應因;同無記性故,無異熟因;非是染故,無遍行因。
“釋曰:大爲大二因者,大種望大種,但爲俱有同類二因。”四大種對四大種互相相望,它們自己有兩個因,祗有俱有因、同類因兩個因。
“非心所故”,因爲四大種不是心所法,不是心王心所了,沒有相應因;“同無記性故,無異熟因”,四大種是無記法,都是無記的,所以異熟因沒有;“非是染故,無遍行因”,它這個不是染汙法,那也不是遍行因,所以祗有俱有因、同類因兩種,其它的相應因、異熟因、遍行因都沒有。因爲異熟因就是要有善惡的了,有善、有惡、有記的才是異熟因。異熟果嘛,是無記的。那麼既然它們都是無記的,所以沒有異熟因。
爲所造五種者,初句大字,流至此中,應言大爲所造五種也。謂四大種,望所造色,能爲五因:一生,二依,叁立,四持,五養。此之五因,于前六因,能作因攝。此四大種,生所造色,名爲生因;造色生已,隨逐大種,如依師等,說爲依因;大種任持所造色故,如壁持畫,說爲立因;令所造色相續不斷,說爲持因;增長因故,說爲養因。如是則顯大與所造,爲起變持任長因性故。爲起者,是生因也;爲變者,是依因也;爲持者,是立因也;爲任者,是持因也;爲長者,是養因也。
“爲所造五種”,四大種對它所造色來說,有五個因。這五個因呢,當然不是我們說那個什麼同類因、異熟因、俱有因……,不是那五個因,它另外有五個。“謂四大種,望所造色,能爲五因”,這五個因就是生因、依因、立因、持因、養因。“此之五因,于前六因,能作因攝”,雖然說五個因呢,僅僅是能作因裏邊開了五個。
“此四大種,生所造色,名爲生因。”它四大種所造色,它所生的,所以說叫生因。這個前面我們講無表色的時候,有四大所造性,“所造”,我們略略地提了一下這個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,那麼這裏就是廣講了。第一個生因,因爲是它所生的,所造色是從四大所生,所以說是生因。
“造色生已,隨逐大種,如依師等,說爲依因。”這個造色生了之後,不能獨立的,還跟著四大種跑的,跟著四大種轉的。好比學生依靠老師一樣,學生都要聽老師的話,老師走到哪裏,他也走到哪裏,老師怎麼,他也怎麼,所以說叫依因,造色要靠這個四大的。
“大種任持所造色故,如壁持畫,說爲立因。”那麼這個所造色全靠大種,四大種把它撐持的,如果離開大種,它就受不了,它就沒有地方寄托了。“如壁持畫”,等于說你這畫挂在牆壁上,你沒有這個牆壁,畫就挂不起來了,所以說它全靠這個四大種把它承持起來,這個叫立因。
“令所造色相續不斷,說爲持因。”所造色能夠繼續下去、不中斷,就全靠四大種把它維持下去的,所以這個叫持因。
“增長因故,說爲養因。”這個所造色要增長,也要靠四大,那麼也叫養因。
“如是則顯大與所造,爲起變持任長因性故”,起五個作用,這個起、變、持、任、長就是前面的生、依、立、持、養,這是另外一個名字。“爲起者,是生因也。爲變者,是依因也。爲持者,是立因也。爲任者,是持因也。爲長者,是養因也。”這個意思一樣的,不過名字調了一個。
那就是四大種跟所造色的關系。這個蠻要緊的。我們說一切色法都是四大種所造的,它們關系如何呢?就是生、依、持、立、養這五個因。這五因在六因裏邊都屬于能作因,這個要記住。
造爲造叁種者,所造望所造,但爲叁因47,謂俱有、同類、異熟。俱有因者,謂隨心轉,身語二業,七支無表,展轉爲因。同類因者,一切前生,于後同類,皆能爲因。異熟因者,謂身語業,能招眼等,此即因果,俱所造也。
下邊“造爲造叁種”,四大種的互相的關系。四大種對所造色的關系講好了,那麼所造色跟所造色互相的關系,叁種因,“所造望所造(色)”,一共有叁因(“但”,這是什麼字?你們是不是“但爲叁因”啊?“所造望所造”,下邊什麼字?一個人,人旁一個且嗎?沒有這個字的。“所造望所造”是叁個因。這個字要去考一下),“謂俱有(因)”,跟“同類(因)、異熟(因)”。
那麼什麼叫“俱有因”?“謂隨心轉,身語二業,七支無表,展轉爲因。”就是說,所造色跟所造色來說,有這個無表色了,“隨心轉”的“身語二業,七支無表”,那就是定共戒、道共戒,隨心轉的戒。這七支無表互相爲因,這就是所造跟所造的關系,它們互相都是俱有因。
這個你們要把意思明確,就是隨轉色無表,它們裏邊有七支,防止七支的過惡的,就是身叁口四了;這七支裏邊互相展轉爲俱有因。
那麼“同類因”,“一切前生,于後同類,皆能爲因”。凡是前面生,已經生出來的,跟後來同類的,都是同類因。前面同類因講過的,善的對善的,不善對不善的,互相交叉,都可以做同類因。
“異熟因”,“身語業”本身是色法,這個是所造色了。身語業造了之後——身是顯形色了,語是聲音了,這是色法了——它造了業之後,感果,感到後來的眼睛、耳朵、身子,感到一個身體,這個就異熟果了,所以說“異熟因者,謂身語業,能招眼等”。
“此即因果,俱所造也”,因,也是所造的身語業,果是眼、耳、舌、身,這個身體也是所造的色。
那麼就是所造色跟所造色來說,可以做叁個因,俱有因、同類因、異熟因。
爲大唯一因者,前句造字,流至此中,應言造爲大,唯一因也。謂所造色,望四大種,但爲一因,謂異熟因,由身語二業,能招異熟大種果故。
那麼所造色跟四大種,反過來。大種對所造色呢,是生、依、持、立、養五個因了;那麼所造色對四大種有什麼因呢?一個因。“前句造字,流至此中,應言造爲大,唯一因也。謂所造色,望四大種,但爲一因,謂異熟因,由身語二業,能招異熟大種果故。”由身語業,對這個將來呢,能夠感招異熟果。
那麼這裏我們說一個因,是不是一因生啊?這個你們去考慮考慮是不是。我們前面恰恰否定了一因生,這裏來個一個因了,這個道理在哪裏?你們去找去。當然很明顯的,佛教不會一因生的。它這裏說“造爲大,唯一因”,那麼這個是不是外道的一因論?這個也很明顯,你們自己去動動腦筋,一下就看出來了。
丙二 別明等無間
丁一 明諸心相生
戊一 明十二心
己一 列十二心
從此大文第二,別明等無間。于中有二:一明諸心相生,二明得心多少。就明諸心相生中有二:一明十二心,二明二十心。複就明十二心中:一列十二心,二正辨相生。且初列十二心者,論先問雲:前已總說諸心心所,前能爲後等無間緣,未決定說何心無間,有幾心生?複從幾心有何心起?今當定說。結前問起。謂且略說有十二心。答也。雲何十二心?問也。頌曰
欲界有四心 善惡覆無覆 色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