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东西,这个更是明确地用因明的方式来破。这里是因明方式,但是没有把这个宗因喻的样子摆出来,实际上呢,已经是用那个因明了。所以佛教啊,内容很广。我们经常说,有的人急于求成,最好两年毕业了,可以做大法师去了。这个心倒是好,利益众生去了;但是你自己还没有充实,自己没有学好,你怎么去教人家啊?
佛教里边,我们说教理讲很多,根本教、瑜伽的、中观的,还有因明、戒律——五大部呢!这五大部,你没有学好,怎么教人呢?戒没学好,处处犯戒,犯了戒还不知道,你怎么做人天师呢?如果因明没有学好,你给人家讲法或者辩论的时候,没有很严格的逻辑,他不相信你。你的逻辑性不强,你说的道理人家有空子好钻。你严格的因明拿出来了,像我们说以前藏地开始就是支那堪布跟莲花戒两个人辩论的时候,就是全靠因明呀。支那堪布不是一个普通人啊,他是禅宗里边有点悟性的,说的话很厉害的,结果他还是在因明之下没有办法的,辩了三年,还是认输。
所以说因明非常要紧。当然我们不是说内部来辩论了。你如果要弘扬佛法的话,对外边的辩论是不可少的,没有一定的、充分的逻辑,你要去说服人家是困难的。因为现在的人,不像以前了,知识都广了,有知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。以前很多文盲,现在都有义务教育,最起码的是小学,将来慢慢地教育普及之后,像日本一样,全部是大学生。你要说服这些人,没有一定的因明、没有一点逻辑性,你恐怕摄受不了啊。
戊二 随难别解
从此第二,随难别解。论云:前言余法由二缘生,于中云何大种所造,自他相望,互为因缘?颂曰
大为大二因 为所造五种 造为造三种 为大唯一因
前面说一切法(余法)至少两个因缘所生:心王心所嘛,四个缘了;二定嘛,是三个缘了;其余的法都是二缘生。那么其中有些问题:四大种跟所造色,它们自己、或者互相相望,它们互为因缘的情况。是辩难这回事。
“颂曰:大为大二因,为所造五种”,大种对大种来说,是两个因。对所造色来说(四大种对所造色,这个我们考过了,四大种就是能造,那么所造的色法,一切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,这是所造的),它是有五个因,这五个因就是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。这个前面已经讲过的,在无表色里讲的,有五个因,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这五个因。
那么“造为造三种”,所造色对所造色来说,有三个;“为大唯一因”,所造色对四大种来说,祗有一个因。那么这是它们四大种跟所造色相对的关系、内部自己的关系,都讲了。
释曰:大为大二因者,大种望大种,但为俱有同类二因。非心所故,无相应因;同无记性故,无异熟因;非是染故,无遍行因。
“释曰:大为大二因者,大种望大种,但为俱有同类二因。”四大种对四大种互相相望,它们自己有两个因,祗有俱有因、同类因两个因。
“非心所故”,因为四大种不是心所法,不是心王心所了,没有相应因;“同无记性故,无异熟因”,四大种是无记法,都是无记的,所以异熟因没有;“非是染故,无遍行因”,它这个不是染污法,那也不是遍行因,所以祗有俱有因、同类因两种,其它的相应因、异熟因、遍行因都没有。因为异熟因就是要有善恶的了,有善、有恶、有记的才是异熟因。异熟果嘛,是无记的。那么既然它们都是无记的,所以没有异熟因。
为所造五种者,初句大字,流至此中,应言大为所造五种也。谓四大种,望所造色,能为五因:一生,二依,三立,四持,五养。此之五因,于前六因,能作因摄。此四大种,生所造色,名为生因;造色生已,随逐大种,如依师等,说为依因;大种任持所造色故,如壁持画,说为立因;令所造色相续不断,说为持因;增长因故,说为养因。如是则显大与所造,为起变持任长因性故。为起者,是生因也;为变者,是依因也;为持者,是立因也;为任者,是持因也;为长者,是养因也。
“为所造五种”,四大种对它所造色来说,有五个因。这五个因呢,当然不是我们说那个什么同类因、异熟因、俱有因……,不是那五个因,它另外有五个。“谓四大种,望所造色,能为五因”,这五个因就是生因、依因、立因、持因、养因。“此之五因,于前六因,能作因摄”,虽然说五个因呢,仅仅是能作因里边开了五个。
“此四大种,生所造色,名为生因。”它四大种所造色,它所生的,所以说叫生因。这个前面我们讲无表色的时候,有四大所造性,“所造”,我们略略地提了一下这个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,那么这里就是广讲了。第一个生因,因为是它所生的,所造色是从四大所生,所以说是生因。
“造色生已,随逐大种,如依师等,说为依因。”这个造色生了之后,不能独立的,还跟着四大种跑的,跟着四大种转的。好比学生依靠老师一样,学生都要听老师的话,老师走到哪里,他也走到哪里,老师怎么,他也怎么,所以说叫依因,造色要靠这个四大的。
“大种任持所造色故,如壁持画,说为立因。”那么这个所造色全靠大种,四大种把它撑持的,如果离开大种,它就受不了,它就没有地方寄托了。“如壁持画”,等于说你这画挂在墙壁上,你没有这个墙壁,画就挂不起来了,所以说它全靠这个四大种把它承持起来,这个叫立因。
“令所造色相续不断,说为持因。”所造色能够继续下去、不中断,就全靠四大种把它维持下去的,所以这个叫持因。
“增长因故,说为养因。”这个所造色要增长,也要靠四大,那么也叫养因。
“如是则显大与所造,为起变持任长因性故”,起五个作用,这个起、变、持、任、长就是前面的生、依、立、持、养,这是另外一个名字。“为起者,是生因也。为变者,是依因也。为持者,是立因也。为任者,是持因也。为长者,是养因也。”这个意思一样的,不过名字调了一个。
那就是四大种跟所造色的关系。这个蛮要紧的。我们说一切色法都是四大种所造的,它们关系如何呢?就是生、依、持、立、养这五个因。这五因在六因里边都属于能作因,这个要记住。
造为造三种者,所造望所造,但为三因47,谓俱有、同类、异熟。俱有因者,谓随心转,身语二业,七支无表,展转为因。同类因者,一切前生,于后同类,皆能为因。异熟因者,谓身语业,能招眼等,此即因果,俱所造也。
下边“造为造三种”,四大种的互相的关系。四大种对所造色的关系讲好了,那么所造色跟所造色互相的关系,三种因,“所造望所造(色)”,一共有三因(“但”,这是什么字?你们是不是“但为三因”啊?“所造望所造”,下边什么字?一个人,人旁一个且吗?没有这个字的。“所造望所造”是三个因。这个字要去考一下),“谓俱有(因)”,跟“同类(因)、异熟(因)”。
那么什么叫“俱有因”?“谓随心转,身语二业,七支无表,展转为因。”就是说,所造色跟所造色来说,有这个无表色了,“随心转”的“身语二业,七支无表”,那就是定共戒、道共戒,随心转的戒。这七支无表互相为因,这就是所造跟所造的关系,它们互相都是俱有因。
这个你们要把意思明确,就是随转色无表,它们里边有七支,防止七支的过恶的,就是身三口四了;这七支里边互相展转为俱有因。
那么“同类因”,“一切前生,于后同类,皆能为因”。凡是前面生,已经生出来的,跟后来同类的,都是同类因。前面同类因讲过的,善的对善的,不善对不善的,互相交叉,都可以做同类因。
“异熟因”,“身语业”本身是色法,这个是所造色了。身语业造了之后——身是显形色了,语是声音了,这是色法了——它造了业之后,感果,感到后来的眼睛、耳朵、身子,感到一个身体,这个就异熟果了,所以说“异熟因者,谓身语业,能招眼等”。
“此即因果,俱所造也”,因,也是所造的身语业,果是眼、耳、舌、身,这个身体也是所造的色。
那么就是所造色跟所造色来说,可以做三个因,俱有因、同类因、异熟因。
为大唯一因者,前句造字,流至此中,应言造为大,唯一因也。谓所造色,望四大种,但为一因,谓异熟因,由身语二业,能招异熟大种果故。
那么所造色跟四大种,反过来。大种对所造色呢,是生、依、持、立、养五个因了;那么所造色对四大种有什么因呢?一个因。“前句造字,流至此中,应言造为大,唯一因也。谓所造色,望四大种,但为一因,谓异熟因,由身语二业,能招异熟大种果故。”由身语业,对这个将来呢,能够感招异熟果。
那么这里我们说一个因,是不是一因生啊?这个你们去考虑考虑是不是。我们前面恰恰否定了一因生,这里来个一个因了,这个道理在哪里?你们去找去。当然很明显的,佛教不会一因生的。它这里说“造为大,唯一因”,那么这个是不是外道的一因论?这个也很明显,你们自己去动动脑筋,一下就看出来了。
丙二 别明等无间
丁一 明诸心相生
戊一 明十二心
己一 列十二心
从此大文第二,别明等无间。于中有二:一明诸心相生,二明得心多少。就明诸心相生中有二:一明十二心,二明二十心。复就明十二心中:一列十二心,二正辨相生。且初列十二心者,论先问云:前已总说诸心心所,前能为后等无间缘,未决定说何心无间,有几心生?复从几心有何心起?今当定说。结前问起。谓且略说有十二心。答也。云何十二心?问也。颂曰
欲界有四心 善恶覆无覆 色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