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”無色界的心,我們說所依,等無間緣是所依。你說前一個是欲界的心,後面生一個無色界的心,那麼依的就是欲界的心。但是無色界的心,它跟欲界的心不做所依的,因爲太遠了。我們說入定,你要生無色界的心呢,一定要經過四禅,色界的心,再生無色界的心,直接從欲界的心不能生;所以說呢,“所依遠”,就是它依等無間緣,以欲界的心來做等無間緣是不可能的。
第二是“行相遠”。“無色界(的)心,唯于第四禅,作苦粗障行相,必無緣欲作苦粗等行相故。”行相遠,這個“行相”,就是說我們修定,修世間的定,假使有漏道修定呢,上地,假使初禅,看到欲界是粗,欲界是苦,欲界有障;然後又看到初禅是淨,初禅是妙,初禅是離,離開那個障,針對粗、苦、障,上面來個淨、妙、離,那麼一層上一層——看到欲界不好,初禅好,那就拼命修初禅天,結果生到天上去了,那麼它的行相就是厭惡下邊的欲界的粗、苦、障,欣慕初禅的淨、妙、離,那麼這樣子是生色界的定了。到無色界的話,它(無色界)所緣的粗、苦、障,決定是第四禅的,因爲它不會緣欲界的粗、苦、障,太遠了,欲界裏邊的東西對它來說隔得太遠了。它要離開、要生入這個無色界呢,一定已經四禅都得到了,然後看到四禅的天裏邊,還是有色,裏邊還是苦,還是粗,還是障,要再進一層,然後生到無色界去。那麼你對欲界的那個、太起碼的這個,它就根本不去緣它了。所以說呢,這個行相,它的行相也遠。
“所緣遠者,不緣欲故。”所緣,無色界的心不緣欲界的心,不緣欲界的,這個又是一個所緣,也是很遠。
“對治遠者,未離欲界貪,必無能起無色界定,能爲欲界惡戒等法,厭壞及斷二對治故。”你還沒有離開欲界的貪,你要想起這個無色界定的話呢,不可能的。就是你要用無色界的定來對治欲界的那些惡法呢——有兩種對治,厭壞對治,還有斷對治。這個在後邊,我們講這個後面幾品的時候,大概隨眠品、賢聖品都會講,一共四種對治,這裏有兩種對治:厭壞對治跟斷對治。“厭壞對治”就是說看到它的行相的苦,苦的行相,生起厭壞心,“斷對治”來斷煩惱。先是看到它的行相,厭惡它,然後就斷它裏面的煩惱。
這個無色界的定來對治欲界的煩惱,不可能的。欲界的貪是什麼對治的呢?色界對治的,起色界的定對治欲界貪;然後以無色界的定,對治色界的貪。所以說直接要無色界的定對治欲界的貪,這是沒有的,太遠了,“對治遠”。意思是說,你沒有離開欲界貪,就是沒有到色界之後,不能起無色界的心來對治欲界的一些惡法的,中間隔了一個色界了,所以說,直接由無色界的定來對治欲界的那些惡戒惡法呢,這是沒有的。
那麼這是從四個理由來說欲界跟無色界隔得很遠,它不但是所依遠、行相遠,所緣遠、對治遠。從這點來說呢,從欲界的心,要無間生無色界的心,是沒有的,除非投生,生那個定是不會有的。
那麼這是欲界,說好了——噢,欲界的,還有生無漏的心了。它對叁界的呢,欲界生欲界,欲界生色界,欲界生無色界都講完了。
“無漏一心者”,欲界的心生無漏的心,祗有一個。“謂從欲界”(這欲界,你們是不是“果”?這個可能是以前抄寫的時候寫錯的。界跟果差不多了,可能有弄錯了,你們旁邊注一個好了),從欲界的“加行善心”(你修定呢,加行善心),“入學、無學觀也”,那麼從它加行修定呢,進入無漏的觀,無漏的定了,那麼就是生無漏的心了。
這是欲界生九個心,自界四個心,色界兩個心,無色界一個心,無漏兩個心(這裏是“無漏一心”,可能有問題。因爲九個心呢,學、無學是兩個心——你們書上是不是“一心”啊?這個大概是“二”,“二心”)。因爲我們前面講過的,欲界生欲界四個心,生色界兩個心,生無色界是一個心,一共七個心,再加無漏兩個心,一共是九個心。“無漏一心”,成了八個心了。而且它下面說的“入學、無學觀”,明明說的是學觀、無學觀,入學觀就是有學心,入無學觀就是無學心,那就是兩個心。所以說這裏也可能有誤,或者是寫的時候寫錯了。
那麼這是欲界的善心生九個心,講完了。其實就是一句話(欲界善生九),講了那麼多。
此複從八生者,此欲界加行善心,複從八心生。謂自界四,色界二心,無漏二心,故成八心也。色界二心者,一、色界善心,生欲界善,謂從定出,起欲界善心;二、色界染心,生欲界善,謂入定者,作如是願,我甯起下地善心,不起上地染汙,由此願故,彼染汙定,所逼惱時,從彼染汙定,生于下地善,爲防退故,是則色染生欲界善也。無漏二心者,從學、無學觀出,入欲界善心時。
那麼它本身,欲界的善心又從哪些心生呢?從八個心生。反過來,能生欲界善心的,有八個心,“此複從八生”。“此欲界加行善心,複從八(個)心生。”“謂自界四”,自界,自己欲界裏邊四個心都可以生欲界的心,這個沒有問題。隔一個界了,就有點麻煩了,在一定的條件之下能生,不符合條件的就不能生。“色界二心,無漏二心”,色界有兩個心,無漏有兩個心,無色界沒有,一共是八個心。
色界哪兩個心?“一、色界善心,生欲界善。”色界的善心,直接無間,馬上生出欲界的善心來。這是指什麼呢?“謂從定出”,出定了,出色界定,假如定中是色界的善心,出了定之後,欲界的心又生起來了,也是善心,“從定出,起欲界善心”。
“二、色界染心,生欲界善。謂入定者,作如是願:我甯起下地善心,不起上地染汙。由此願故,彼染汙定,所逼惱時,從彼染汙定,生于下地善,爲防退故,是則色染生欲界善也。”
色界的染汙心,要生起欲界的善心來,這是怎麼回事情呢?它就是有一個法相的專門名詞,叫“防定方便心”,防止的防,消防的防,防定的方便。定有叁種,一種是淨定,一種是染汙定,一種是無漏定。淨定就是善的定;無漏定,當然是無漏法的,無漏的定,這個都是好的;這個染汙定,就貪著那個味,貪著禅味。我們在菩薩戒,每天誦的這個“障礙禅度亦叁種”,這個障礙禅定波羅蜜的有叁種(不問、蓋障、貪味禅),一種就是貪著這個禅的味道(貪味禅),這禅味貪著染汙了,要退的了,這個是一個毛病。那麼他呢,在入定之前,先發一個心,叫防定的方便心,防止定退,起個方便心。他發什麼心呢?就是說,他甯願生下地的善心,不要起上地的染汙心。就是上地入那個定了,假使它起染汙心的話,我甯願退到下地的善心,不要起上面的染汙心,就防止産生那個染汙定了。
那麼這個心,入定之前發好之後,“由此願故”,因爲有這個願力在前呢,“彼染汙定,所逼惱時”,當他在入定,受到染汙定逼惱,就是染汙定要生起來的時候呢,他就生下地善心,甯願生欲界的善心了;所以說色界的染汙心一起來之後呢,因爲有願在先,他就馬上就出定了,生了欲界的善心了。“爲防退故”,爲什麼要這樣做呢?爲什麼上界的定不要,要下地的善心呢?爲防退故,防止這個定退——你貪著禅味,就要退的。所以說呢,甯願生下地的善心,不願生上地的染汙心,這是他入定之前發的一個願。那麼這樣子呢,所以說,色界的染汙心可以無間生欲界的善心。這是舉個例子。
“無漏二心者,從學、無學觀出,入欲界善心時。”欲界的善心生無漏的兩個心呢,那就是很簡單。前面欲界的善心,修定,進了無漏定了,生起無漏的有學、無學兩個心。現在出定了,從有學的無漏定出定,又生起欲界善心;假使從無學的無漏定出定了,生起欲界的善心。所以說,從無漏心,也可以生出它的善心。
這是欲界的善心,它能生九個心,本身又從八個心生。
那麼爲什麼無色界不生呢?我們說過了,無色界對欲界是四個遠,不能生。前面爲什麼它能生呢?前面是生到無色界去了,這裏不是生無色界,沒有這個情況了,它本身要生起那個欲界善心,這兩個不一樣。欲界善心可以生無色界的心呢,因爲它是可以投生到無色界去的,生起無色界的染汙心;而生起欲界的善心呢,無色界的心直接生起它是不可能的。
這裏呢,就是說欲界的善心能生九個心,這個欲界善心本身又祗能從八個心生。那麼染汙的,從十個生,它又從四個心生,“染從十生四”,這個我們下一次再講了,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第四十五講
(《俱舍論頌疏》124頁上10行——128頁上2行)(46B26:40——47B16:55 )
上一次,我們講了因緣的問題,主要是什麼叫因,什麼叫緣;它對果的關系,什麼緣生什麼,幾個緣生,講了不少。因也講了,緣也講了,那麼得到的結論呢,就是說,佛教裏邊是緣起論,決定沒有一因生的法。這問題在裏邊講了很多。在講第六卷的最後,“一因生法決定無有”,這是一個;在第七卷裏邊講這個“非天次等故”的後邊,也說了一句:“故無有一法唯一因生”,最後一句,再叁強調,就是一因生。
那麼這裏呢,昨天我們提一個問題,“爲大唯一因”,這個一因,跟前面有沒有矛盾?
這個,有的人講得很好。我們說,我們去看書,自己看的時候,不要說,內部的解釋要看仔細,前面的開端也要看得仔細。我們在講“大爲大二因”的中間,前面又有講開場的一句話,“論雲:前言諸法,由二緣生。”我們前面說,心王心所,四緣生;這個二定,叁緣生;其余的色法,不相應行,二緣生,這個前面都講過了。
這裏呢,就是說,講四大種,就是色法了。色法,大種跟所造色,它們是二緣生的,“前言諸法,由二緣生,于中雲何,大種所造,自他相望,互爲因緣?”二緣生,一個是因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