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緣,一個是增上緣。這裏就是強調地說,四大種對所造的色,互相對望的時候,互相爲因緣,講的是因緣。增上緣講不講?講五種,“大爲所造五種”,就是“爲所造五種”,這個時候,講的是五個因,屬于增上緣的;其余都是因緣裏邊的事情。
那麼我們說,講因緣,並沒有舍掉增上緣。所以“爲大唯一因”裏邊,第一,我們說增上緣要加上去;第二,這個所造色對四大種,是祗有一個因,什麼因?是異熟因,但是四大種並不單是所造色,還有大種與大種的關系。前面說了,大種與大種互爲同類因、俱有因兩種,那就是有叁個因了,再加上增上緣,絕對不是一因論。裏邊前面、後面都關照得很周密的。就是你自己看的時候不要執著一邊去,不要看了一因,就是一個因。它明明講的增上緣,還有一個緣這裏沒有給你說。再說四大種,它要生的時候,不但是所造色對它有作用,四大種互相還有作用,那麼至少得有叁個因,同類因、俱有因,再加上一個異熟因。所以說,絕對不是一因論。
而很多人,說我們佛教是唯心論者,爲什麼呢?佛教裏邊也有唯識,識就是心了,那麼你們自己承認是唯心了。還有《華嚴經》裏有一個“一切唯心造”,你不是說唯心嗎?好象是唯心的依據很多啊,經裏邊有,論也有,那就是你們是唯心論者了。
這個呢,就是對佛的經教,斷章取義,不知道這裏講的唯心、唯識是什麼。唯識,阿賴耶識,不是一個東西。那麼真正的我們講中觀的時候,阿賴耶識,也是假安立的。真正呢,你講佛教是緣起論者,這個哪一個都不否定。佛教是講緣起的,講阿賴耶識也是講緣起,就是自性緣起論。我在前面的《印度佛學史》裏講過了,阿賴耶識緣起。那麼還有各式各樣的緣起了。可是總的來說,不是一個絕對的東西。如果阿賴耶識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東西,它能夠産生一切萬物的,那才是真的唯心論了。但我們說阿賴耶識本身就是很多的種子,各式各樣的東西都在裏邊;同時它又是無常。這有個頌,“一切種子如瀑流50”,經裏邊說,各式各樣的種子多得不得了,好象大的河水那樣子在奔流的。佛爲什麼對凡愚不說?因爲恐彼執爲我。這個本來就是有被執爲我的可能性,所以對一般的人不說,真正特殊根基的、相應的人才說。所以說阿賴耶識,不要誤會是一個單一的心,唯心論者。
好,下邊我們看下去。昨天是講到一半,“欲界善生九,此複從八生”,那麼善的講完了,講這個染汙的從十生四,“染從十生四,余從五生七”,下邊兩個沒有講。(這在書上是哪裏?“染從十生四”,這個找到沒有?)
染從十生四者,染謂二染,不善、有覆。此二染心,從十心生,能生四心。從十生者,謂十二中,除學無學,謂自界四,色界叁心,無色叁心。此十心中,皆容命終,生欲界染。故論雲:于續生位,叁界諸心皆可無間生欲界染心故。能生四心者,謂自界四。余無生理,謂欲界染心,不生上定及往彼界,故無生界理51。
“染從十生四者,染謂二染”,兩個染汙法。哪兩個?不善的,跟有覆無記,“不善、有覆”,這是兩個染汙法。“此二染心,從十心生”,這兩個染汙心,它從十個心能産生;無間也“能生四(個)心”。
哪十個心生染汙心?“謂十二中,除學、無學”,除了有學無學這兩個無漏心之外,其余的,都能夠産生染汙心:欲界自界的四個心,色界的叁個心,無色界的叁個心。“此十心中,皆容命終,生欲界染。”這個是說,命終的時候投生到欲界,投生欲界,決定要起染汙心。投生,沒有染汙,它不投生了。所以說呢,都可以起欲界的染汙心,這是指投生的時候說。本來無色界的心跟欲界是不相幹的,有四個遠,不能相生,但是這裏指命終投生,從無色界生到欲界來,或者色界生到欲界來,那麼都可以生。
“故論雲:于續生位,叁界諸心皆可無間生欲界染心故。”這就是《俱舍論》的話,“于續生位”,投生的時候,投生就是說這邊死掉了,中陰身,在那邊又把生命繼續下去了。投生的時候,那麼這個叁界的心呢,都可以無間生欲界的染汙心。無間就是說等無間緣了,它中間沒有間隔,從前面那個心直接生出欲界的染汙心,在投生的時候都可以有。
(47A)那麼下面“能生四心者”,從十個心生,它自己能夠生四個心,“謂自界四”,祗能生欲界的四個心,染汙心裏邊生欲界的善心,欲界的染汙心,或者是無記心,這個都可以;他界的不能生,“謂自界四,余無生理”,其余的,色界、無色界的不能生,那麼無漏的也不能生。“謂欲界染心,不生上定”,要生上界的定,決定是善心生的,染汙心不能直接生上定;“及往彼界”,也不能生到上界去,“故無生界理”(“生界理”,這個裏邊,不是漏了字,就是多了字,“故無生理”也可以,“故無生上二界理”也可以,這個“故無生界理”,好象裏邊有點毛病)。
那麼無漏心更不能生。染汙心直接生無漏心,那不可能。善心修加行之後,入無漏定,才能生起這個,從加行的善生起無漏的善,所以染汙心不能直接相生,所以祗能生四個心。
余從五生七者,余謂欲界無覆無記,此無記心,善等心外,名之爲余,從五心生,能生七心。從五生者,謂自界四,及色界善。謂欲界通果無記,從色界善定生故。能生七心者,謂自界四,及色界二,無色界一,故成七也。色界二心者,一、生彼善,謂通果無記,還生彼定,以通果心唯與定心相出入故;二、生彼染,謂異熟、威儀、無記心中命終,生彼染心,續生位也。無色界一心者,謂欲界無記心命終,約續生位生無色染心。
“余從五生七”,欲界裏邊還有其余的心,除了善心、染汙心之外,那就是無覆無記心了。這個無覆無記心呢,從五個心生,也能生七個心。
“此無記心,善等心外,名之爲余”,就是前面的善心、染汙心之外。欲界一共四個心了:善心一個;染汙心裏邊兩個,不善跟有覆無記;余下的,就是無覆無記。“從五心生,能生七心”。
哪五個心生?“從五生者,謂自界四,及色界善。”自界,欲界的心,都可以互相生了;那麼色界的善,也可以生這個無記心。這是什麼情況?“謂欲界通果無記”,色界,它起神通變化,在欲界裏邊變化,是一個通果心,這是無記的。前面說過的,通果心是無記。無記四個嘛,異熟生、威儀路、工巧處、通果心,那麼這個通果心無記。從色界的定裏邊,産生欲界的變化,起通果心,是欲界的無記心,所以說從色界的善心也可以生,“從色界善定生故”,因爲這個通果心是色界的善的定生的,要由色界的善定,然後産生變化神通。
“能生七心”,這個欲界的無記心,它本身又能夠無間生七個心。“謂自界四”,自界的當然能夠生;色界的兩個心;無色界一個心,一共成七個心。
色界是哪二個心?“色界二心者,一、生彼善,謂通果無記,還生彼定,以通果心唯與定心相出入故。”第一個就是說起了神通變化,變化變完了,仍然還到他定裏邊,這個定就是善心的,所以說色界的善心可以生。我們說神通變化,他說“唯與定心相出入故”,從定裏邊出來,從定裏邊住進去,不能離開定的。所以說出了定之後,從善心,色界善心生,回去的時候,還要回到色界的善心去,因爲它祗能跟定心相出入,“唯與定心相出入故”,出從善定出,回也要回到色界的善定,所以說欲界的無記心無間可以生色界的善心,就是回到定中去。
第二個,“生彼染(心)”,生色界的染心,“謂異熟、威儀、無記心中命終,生彼染心”,在欲界,它有無記的心,死掉,生到色界去,那麼這個色界,你生上去了,當然是貪著住處了,還是屬于染汙的了。當然這個染汙不一定是不善了,也可以是有覆無記,但是也屬于染汙,生色界的染汙心。“續生位也”,是投生的那個時候。投生的時候 決定是染汙心,那個前面講過的。
“無色界一心”,也是投生,“謂欲界無記心命終,約續生位生無色染心。”投生到無色界去,也對無色界起個染著的心。
欲界的無覆無記無間可以生七個心:自地欲界四個心,隨便可以生。色界,善的,還到定中去;染汙的,投生。無色界也有一個投生(染汙心)。一共是七個心。那麼這樣子,把欲界的心相生說完了。
色善生十一者,色善謂色界善心,無間容生十一心,于十二心中,唯除無色無覆無記心,以無色界,唯有異熟生無記心。夫異熟心,不許異地起,故不生也。能生無色染心者,據命終說。
此複從九生者 ,此色界善心,複從九心生。謂于十二心中,唯除欲界二染汙心,及除無色無覆無記,所以可知。
下邊是色界的。“色善生十一”,色界的善心,它無間能生十一個心。“色善謂色界善心,無間容生十一心”,這十一個心,就是十二個心中除掉一個,“唯除無色無覆無記心”,無色界的無覆無記心除掉,十二個心裏邊,其他十一個都能生。“以無色界,唯有異熟生無記心”,無色界裏邊,它的無覆無記心祗有一個——異熟生,它沒有工巧處、威儀路,其他的無覆無記心,它又沒有,所以它不能生。
“能生無色染心者”,但是無色界的染汙心可以生,這是“據命終”——投生的時候“說”。
色界的善心可以生十一個心,比較寬的,祗有無色界的無覆無記心不能生。
“此複從九生”,色界善心又從九個心可以生出來。“此色界善心,複從九心生。謂于十二心中,唯除欲界二染汙心”,欲界的染汙心在下地,是染汙的,不能生色界的善心。“及除無色無覆無記”,無覆無記是無色界的,就是前面講過的異熟心,異熟生心不能異地起(“夫異熟心,不許異地起”),一個是無色界,一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