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缘,一个是增上缘。这里就是强调地说,四大种对所造的色,互相对望的时候,互相为因缘,讲的是因缘。增上缘讲不讲?讲五种,“大为所造五种”,就是“为所造五种”,这个时候,讲的是五个因,属于增上缘的;其余都是因缘里边的事情。
那么我们说,讲因缘,并没有舍掉增上缘。所以“为大唯一因”里边,第一,我们说增上缘要加上去;第二,这个所造色对四大种,是祗有一个因,什么因?是异熟因,但是四大种并不单是所造色,还有大种与大种的关系。前面说了,大种与大种互为同类因、俱有因两种,那就是有三个因了,再加上增上缘,绝对不是一因论。里边前面、后面都关照得很周密的。就是你自己看的时候不要执着一边去,不要看了一因,就是一个因。它明明讲的增上缘,还有一个缘这里没有给你说。再说四大种,它要生的时候,不但是所造色对它有作用,四大种互相还有作用,那么至少得有三个因,同类因、俱有因,再加上一个异熟因。所以说,绝对不是一因论。
而很多人,说我们佛教是唯心论者,为什么呢?佛教里边也有唯识,识就是心了,那么你们自己承认是唯心了。还有《华严经》里有一个“一切唯心造”,你不是说唯心吗?好象是唯心的依据很多啊,经里边有,论也有,那就是你们是唯心论者了。
这个呢,就是对佛的经教,断章取义,不知道这里讲的唯心、唯识是什么。唯识,阿赖耶识,不是一个东西。那么真正的我们讲中观的时候,阿赖耶识,也是假安立的。真正呢,你讲佛教是缘起论者,这个哪一个都不否定。佛教是讲缘起的,讲阿赖耶识也是讲缘起,就是自性缘起论。我在前面的《印度佛学史》里讲过了,阿赖耶识缘起。那么还有各式各样的缘起了。可是总的来说,不是一个绝对的东西。如果阿赖耶识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东西,它能够产生一切万物的,那才是真的唯心论了。但我们说阿赖耶识本身就是很多的种子,各式各样的东西都在里边;同时它又是无常。这有个颂,“一切种子如瀑流50”,经里边说,各式各样的种子多得不得了,好象大的河水那样子在奔流的。佛为什么对凡愚不说?因为恐彼执为我。这个本来就是有被执为我的可能性,所以对一般的人不说,真正特殊根基的、相应的人才说。所以说阿赖耶识,不要误会是一个单一的心,唯心论者。
好,下边我们看下去。昨天是讲到一半,“欲界善生九,此复从八生”,那么善的讲完了,讲这个染污的从十生四,“染从十生四,余从五生七”,下边两个没有讲。(这在书上是哪里?“染从十生四”,这个找到没有?)
染从十生四者,染谓二染,不善、有覆。此二染心,从十心生,能生四心。从十生者,谓十二中,除学无学,谓自界四,色界三心,无色三心。此十心中,皆容命终,生欲界染。故论云:于续生位,三界诸心皆可无间生欲界染心故。能生四心者,谓自界四。余无生理,谓欲界染心,不生上定及往彼界,故无生界理51。
“染从十生四者,染谓二染”,两个染污法。哪两个?不善的,跟有覆无记,“不善、有覆”,这是两个染污法。“此二染心,从十心生”,这两个染污心,它从十个心能产生;无间也“能生四(个)心”。
哪十个心生染污心?“谓十二中,除学、无学”,除了有学无学这两个无漏心之外,其余的,都能够产生染污心:欲界自界的四个心,色界的三个心,无色界的三个心。“此十心中,皆容命终,生欲界染。”这个是说,命终的时候投生到欲界,投生欲界,决定要起染污心。投生,没有染污,它不投生了。所以说呢,都可以起欲界的染污心,这是指投生的时候说。本来无色界的心跟欲界是不相干的,有四个远,不能相生,但是这里指命终投生,从无色界生到欲界来,或者色界生到欲界来,那么都可以生。
“故论云:于续生位,三界诸心皆可无间生欲界染心故。”这就是《俱舍论》的话,“于续生位”,投生的时候,投生就是说这边死掉了,中阴身,在那边又把生命继续下去了。投生的时候,那么这个三界的心呢,都可以无间生欲界的染污心。无间就是说等无间缘了,它中间没有间隔,从前面那个心直接生出欲界的染污心,在投生的时候都可以有。
(47A)那么下面“能生四心者”,从十个心生,它自己能够生四个心,“谓自界四”,祗能生欲界的四个心,染污心里边生欲界的善心,欲界的染污心,或者是无记心,这个都可以;他界的不能生,“谓自界四,余无生理”,其余的,色界、无色界的不能生,那么无漏的也不能生。“谓欲界染心,不生上定”,要生上界的定,决定是善心生的,染污心不能直接生上定;“及往彼界”,也不能生到上界去,“故无生界理”(“生界理”,这个里边,不是漏了字,就是多了字,“故无生理”也可以,“故无生上二界理”也可以,这个“故无生界理”,好象里边有点毛病)。
那么无漏心更不能生。染污心直接生无漏心,那不可能。善心修加行之后,入无漏定,才能生起这个,从加行的善生起无漏的善,所以染污心不能直接相生,所以祗能生四个心。
余从五生七者,余谓欲界无覆无记,此无记心,善等心外,名之为余,从五心生,能生七心。从五生者,谓自界四,及色界善。谓欲界通果无记,从色界善定生故。能生七心者,谓自界四,及色界二,无色界一,故成七也。色界二心者,一、生彼善,谓通果无记,还生彼定,以通果心唯与定心相出入故;二、生彼染,谓异熟、威仪、无记心中命终,生彼染心,续生位也。无色界一心者,谓欲界无记心命终,约续生位生无色染心。
“余从五生七”,欲界里边还有其余的心,除了善心、染污心之外,那就是无覆无记心了。这个无覆无记心呢,从五个心生,也能生七个心。
“此无记心,善等心外,名之为余”,就是前面的善心、染污心之外。欲界一共四个心了:善心一个;染污心里边两个,不善跟有覆无记;余下的,就是无覆无记。“从五心生,能生七心”。
哪五个心生?“从五生者,谓自界四,及色界善。”自界,欲界的心,都可以互相生了;那么色界的善,也可以生这个无记心。这是什么情况?“谓欲界通果无记”,色界,它起神通变化,在欲界里边变化,是一个通果心,这是无记的。前面说过的,通果心是无记。无记四个嘛,异熟生、威仪路、工巧处、通果心,那么这个通果心无记。从色界的定里边,产生欲界的变化,起通果心,是欲界的无记心,所以说从色界的善心也可以生,“从色界善定生故”,因为这个通果心是色界的善的定生的,要由色界的善定,然后产生变化神通。
“能生七心”,这个欲界的无记心,它本身又能够无间生七个心。“谓自界四”,自界的当然能够生;色界的两个心;无色界一个心,一共成七个心。
色界是哪二个心?“色界二心者,一、生彼善,谓通果无记,还生彼定,以通果心唯与定心相出入故。”第一个就是说起了神通变化,变化变完了,仍然还到他定里边,这个定就是善心的,所以说色界的善心可以生。我们说神通变化,他说“唯与定心相出入故”,从定里边出来,从定里边住进去,不能离开定的。所以说出了定之后,从善心,色界善心生,回去的时候,还要回到色界的善心去,因为它祗能跟定心相出入,“唯与定心相出入故”,出从善定出,回也要回到色界的善定,所以说欲界的无记心无间可以生色界的善心,就是回到定中去。
第二个,“生彼染(心)”,生色界的染心,“谓异熟、威仪、无记心中命终,生彼染心”,在欲界,它有无记的心,死掉,生到色界去,那么这个色界,你生上去了,当然是贪着住处了,还是属于染污的了。当然这个染污不一定是不善了,也可以是有覆无记,但是也属于染污,生色界的染污心。“续生位也”,是投生的那个时候。投生的时候 决定是染污心,那个前面讲过的。
“无色界一心”,也是投生,“谓欲界无记心命终,约续生位生无色染心。”投生到无色界去,也对无色界起个染着的心。
欲界的无覆无记无间可以生七个心:自地欲界四个心,随便可以生。色界,善的,还到定中去;染污的,投生。无色界也有一个投生(染污心)。一共是七个心。那么这样子,把欲界的心相生说完了。
色善生十一者,色善谓色界善心,无间容生十一心,于十二心中,唯除无色无覆无记心,以无色界,唯有异熟生无记心。夫异熟心,不许异地起,故不生也。能生无色染心者,据命终说。
此复从九生者 ,此色界善心,复从九心生。谓于十二心中,唯除欲界二染污心,及除无色无覆无记,所以可知。
下边是色界的。“色善生十一”,色界的善心,它无间能生十一个心。“色善谓色界善心,无间容生十一心”,这十一个心,就是十二个心中除掉一个,“唯除无色无覆无记心”,无色界的无覆无记心除掉,十二个心里边,其他十一个都能生。“以无色界,唯有异熟生无记心”,无色界里边,它的无覆无记心祗有一个——异熟生,它没有工巧处、威仪路,其他的无覆无记心,它又没有,所以它不能生。
“能生无色染心者”,但是无色界的染污心可以生,这是“据命终”——投生的时候“说”。
色界的善心可以生十一个心,比较宽的,祗有无色界的无覆无记心不能生。
“此复从九生”,色界善心又从九个心可以生出来。“此色界善心,复从九心生。谓于十二心中,唯除欲界二染污心”,欲界的染污心在下地,是染污的,不能生色界的善心。“及除无色无覆无记”,无覆无记是无色界的,就是前面讲过的异熟心,异熟生心不能异地起(“夫异熟心,不许异地起”),一个是无色界,一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