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來世各叁者,叁世門也。謂過去未來,各有叁世非得。若現在法,唯有過去未來非得,無現在非得,以法現在是所得者,必成就故,定無非得。舊雲:現在法有非得者,此翻謬矣。
“去來世各叁者,叁世門也。”過去、未來,就叁世來說各有叁種。“謂過去未來,各有叁世非得。”但是現在沒有,這個問題跟著就要講了。就是前面序裏邊講過的,現在沒有非得。謂過去、未來這兩世裏邊,各有叁世的非得:過去世裏邊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非得,未來世裏邊有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的非得。而現在世卻沒有現在的非得,現在的非得是沒有的。
“若現在法,唯有過去、未來(的)非得”,現在法生出來了,過去有非得,過去沒有生的時候有非得;未來也有非得。沒有來的、過去的非得是有,但是現在的法俱非得是沒有的,“無現在非得”。法在現在,你來個非得,那是矛盾了。既然已經得到了,怎麼說非得呢?那不成話的。“以法現在是所得者”,你法生出來了,現在了,那麼是得了;得了嘛,法才生出來了,“必成就故”。開始是獲了,後來第二剎那是成就。既然成就了,你說它是非得,那這個不成話的。既然成就了,“定無非得”,有了得就沒有非得,得、非得一起來呢,不可能的!所以說既然成就了,“定無非得”,它沒有非得了。
那麼這個是回答前面序裏了。“舊雲”,“舊”就是指真谛叁藏翻的《俱舍論》,舊譯。“現在法有非得者,此翻謬矣。”真谛叁藏翻的書裏邊,說現在法有非得,這個翻譯錯了。前面也講過了,這裏呢,就是正面地講到這個問題。前面講的時候,我們還莫名其妙,什麼法俱得、法非得搞不清楚,現在總至少要懂一點了。這個法已經生到現在了,已經得到了,你說它有非得,法俱非得,那不是開玩笑嗎?
且過去法有過去非得者,或是法前,或是法後,此據非得與所不得法,今時同在過去也。若過去法,現在非得者,唯法後非得。若過去法,未來非得者,據世橫望,雖皆法後,若論起用先後,未來亦有過去法家法前非得也。准得說之。
“且過去法……”,那麼這個要辯,它有差別。過去法有叁世的非得,未來法有叁世的非得,怎麼說?一個一個說。這都是舉例。它給你說了,都給你舉了。
“且過去法有過去非得者,或是法前,或是法後,此據非得與所不得法,今時同在過去也。”就是說過去的法,它法已經生過了,謝掉了,法是過去了,那麼這個得也過去了。這個得,或者是法前得,或者是法後得,總的來說,都已經過去了,所以說過去法裏邊,有過去非得,或者是法前非得,或者法後非得。反正過去的時間很長了,法前法後,裏邊也有前後,但是都是有這個法,非得都過去了。那麼就是這個法得到了,這個非得就過去了,沒有了。“今時同在過去世也”,不管你是法前也好,法後,這個非得,跟那個得不到的法,已經失掉的法,都是屬于過去世的。這是過去法的過去非得了。
“若過去法,現在非得者”,假使過去法現在有個非得,這是什麼呢?“唯法後非得”,法已經去掉了,法已經滅掉了,謝了,但是非得,現在還有,那麼這是法後非得。
(36B)“若過去(的)法,未來非得者,據世橫望,雖皆法後,若論起用先後,未來亦有過去法家法前非得也。准得說之。”過去的法,過去了,未來的非得還沒有出來;那麼當然說了,從叁世來看,非得在後,法在前,法已經滅掉了,非得還沒生呢,那當然是法在前了,法後非得了。但是從它的作用來說,這個非得,要麼不起,要起的話,決定是法前的,所以說呢 ,這個也可以說有法前非得,“未來亦有過去法家”的“法前非得”。講得的時候,已經講了很多了,那麼“准得說之”,根據得的那個原則性,同樣地可以照它來類推。這是過去法講完了。
未來法家,未來非得者,或法前,或法後,未來雖無前後次第,約性類別,約容起用,說前後也。未來法家,過去現在非得者,唯法前非得也。
“未來法家,未來非得者”,未來法它的非得在未來的,“法前”也好,“法後”也好,總之都還沒有生出來。“未來雖無前後次第,約性類別,約容起用,說前後也。”未來還沒生出來,怎麼說前後呢?那是根據它作用,這個法,這個非得要麼不生,生的時候,總在法前面的,或者是法後的,那麼說未來法它的非得,也有法前、法後兩種。
下邊,“未來法家,過去、現在非得者”,法還在未來,而這個非得已經過去了,或者是在現在,那當然是法前非得了,非得在前了。非得已經過去了,或者現在正起來,而法還沒來,法在後,那麼非得在前,“唯法前非得”,祗有法前非得。這是未來的,講完了。
現在法中,過去非得者,唯法前非得也。現在法中,未來非得,據世橫望,雖皆法後,若約起用先後,未來亦有現在法家法前非得也。
“現在法中,過去非得者”,現在的法,非得在過去,“唯法前非得”。當然了,法在後頭,非得在過去,已經謝了,在前頭,那麼就是法前的非得了。
“現在法中,未來非得”,現在法生出來了,非得在未來,還沒有生,那麼照時間看,應當是法在前,非得在後,“據世橫望,雖皆法後”,那一定是法後非得了。但是根據它的作用先後,未來裏邊也有法前非得,“若約起用先後,未來亦有現在法家法前非得也”。那是根據它的作用來說,有些非得,要麼不起,起總在法前的,那麼也叫法前非得,也可以有,根據起用的作用先後來說,也有法前非得。這是得裏邊講了很多了,類推。那麼現在比較容易,“唯法前非得”,講完了。
叁界不系叁者,界系門也。叁界不系者,是所不得法。叁者,能得非得也。謂叁界及不系法,各有叁界非得也。
“叁界不系叁者,界系門也。”叁界裏邊屬于哪一界所系的?“叁界不系者,是所不得法”,叁界的法,不系的法,就是說非得所不得到的一個法,有的屬于叁界的,有的屬于不系——就是無爲法的。而這個非得本身呢,決定是“叁”,“叁者,能得非得也。謂叁界及不系法,各有叁界非得也。”那麼簡單說一句呢,叁界的法,這個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跟無爲法(叁界不系的法),它們上面的非得,通叁界,沒有無漏的,非得沒有無漏的。
且如彼欲界法,有叁界非得者,謂欲界有情,不得欲界法,非得欲界系;色界有情,不得欲界法,非得色界系;無色界有情,不得欲界法,非得無色界系。良由非得,隨所依判,故隨所依,通在叁界。如欲界法,有叁界非得,色無色界法,有叁界非得,准欲界說之。
“且如彼欲界法,有叁界非得者”,欲界的法,也有叁界的非得。“謂欲界有情,不得欲界法,非得欲界系”,假使欲界的有情,欲界的法它沒有得到,沒有成就,那麼這個非得,欲界系。“色界”的“有情”,他“不得”到“欲界”的“法”,那麼這個“非得”是“色界系”。欲界的法他沒有,假使有些欲界的東西,他已經舍掉了,這是非得了,那麼這個非得是色界系,因爲有情在色界,根據它的衆同分在色界,那麼屬于色界系。“無色界”的“有情”,欲界的法,很多也是舍掉了,不得了,那麼這個“非得”呢,“無色界系”。
“良由非得,隨所依判”,根據你所依的有情來判的,有情在欲界,那麼非得也在欲界;有情在色界,非得也在色界;有情在無色界,這個非得也在無色界。 “故隨所依”,隨所依的補特伽羅, “通在叁界”,補特伽羅在哪一界,這個的非得就在哪一界。
那麼“欲界法”如此,“有叁界非得”,“色、無色界”的“法”,也“有叁界非得”,根據欲界的,以此類推,“准欲界說之”。
這是叁界的法,好懂。因爲你身在欲界,那麼這個色界的法你當然沒得到了,沒有成就的,非得;或者無色界的法,也有非得,你沒有得到嘛,無色定你一個也沒得到。那麼這些非得,因爲你是欲界的人,都是欲界系。那麼色界有情來說,無色界的法,他沒成就,有非得;欲界的法舍掉了,有非得。但是因爲人在色界,那麼這叁界的非得,這個欲界法也好,色界法也好,無色界法也好,這些非得都是色界系。無色界同樣。這個很簡單。
若不系法,叁界非得者,欲界不得不系法,非得欲界系;色界不得不系法,非得色界系;無色不得不系法,非得無色界系。
下邊說,“若不系法”,無爲法,不屬于叁界系的,“叁界非得者”,那麼不系法,它的叁界的非得怎麼說呢?“欲界不得不系法”,非得呢,欲界假使不得到這個不系法,無爲法沒有得到(非得),那麼這個“非得”是“欲界系”,還是根據有情來說的。色界的有情不得到這個無, 爲法,那麼這個“非得”是“色界系”。無色界的有情,沒有得到這個無爲法,這個“非得”也是“無色界系”。
這是根據前面一樣,非得總是根據所依的有情來判的。不管你是哪一個法,欲界的法也好,色界的法也好,乃至無爲法也好,這個非得總是根據你哪一個界的有情,它有什麼非得,就是哪一界所系。這個簡單,不困難。有的人說,嚄,下邊還困難。這個跟前面比起來要簡單得多了。
許聖道非得,說名異生性者,釋非得不通無漏也。謂《發智》本論,許聖道非得,說名異生性。故論引本論雲:雲何異生性?謂不獲聖法。不獲即是非得異名,非說異生性是無漏應理。注曰:已上論文。不獲即是非得異名已下者,是論主釋上兩句本論文也。既知不獲聖道,名異生性,明知異生性,必非無漏。此異生性,即是非得,故知非得,不通無漏也。又《婆沙》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