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沒有其他的加行善,可以入定;色界裏邊有“散加行,聞慧”,色界有聞慧,那麼從聞慧入定,不能從生得善入定。照這樣的說法,那就是七個心,要把色界的生得善除開。
兩個說法,一個是八個心,一個是七個心。那麼這是入定。
出定,出有漏定心,“十二心能作出有漏定心”——無漏定(入定)不要說了,一定是善心進去的,所以說簡單,有漏定就是比較複雜一點。入定,入有漏定,依七個心或者八個心。出有漏定有十二心:“欲界(的)加行善、生得善”,出定之後,生得善是可以的,還是再生加行善也可以;還有“通果心”,這是欲界的心,欲界的加行善、生得善跟通果心。“色界”的,有“六”個,“無色界”的有“叁”個,“除”了“加行”,“加行即定故”,這個他們幾個心裏邊呢,把“加行”除開,加行善不要了。所以,“色定不生下染.及余無記……”這個下邊就不要了53。
下邊另外一個,命終的心,命終的心有幾個?一共有十二個,“十二心能作命終心”。“欲界生得善、不善心”都能命終了,“有覆心”也能,那麼無覆無記的“威儀路,異熟生”,這就是把它打開了,無覆無記裏邊分兩個——威儀路、異熟生的心都能命終。“色界”裏面有“生得善,有覆無記,威儀路,異熟生”,也是這麼幾個。“無色界”裏邊,“生得善、有覆無記、無覆無記”,無覆無記祗有一個。那麼這是命終有十二個心。再說一遍:欲界的生得善,一個,不善心,二個,有覆心,叁個,威儀,四個,異熟生,五個;色界的生得善,六個,有覆心,七個,威儀路,八個,異熟生,九個;那麼無色界的生得善、有覆、無覆,加上叁個,十二個。
“四心能作受生心”,投生的時候,受生的心,有四個心,叁界的染汙心,四個染汙心。欲界有兩個,一個是有覆無記,一個是不善心;那麼上二界呢,都是有覆無記,一共是四個染汙心,都能投生。
那麼這是原則性的東西,大概是這麼的。這些記住呢,再看下邊的爲什麼這個能生那個、那個又能生這個?可以有幫助。
下邊我們講十二個心要化成二十個心,更多。前面十二個心把腦筋都攪渾了,下邊變二十個心,更多了。那麼這個我們要去通過了。我們說成佛都要成了,你這一個東西、這筆賬還算不清楚,人家會計算賬,很多的麻煩的細賬都要算出來,我們要成佛的人,連這筆賬也算不出,那個成什麼佛啊?
戊二 明二十心
從此第二,明二十心相生。論雲:說十二心互相生已,雲何分此,成二十心?頌曰
十二爲二十 謂叁界善心 分加行生得 欲無覆分四
異熟威儀路 工巧處通果 色界除工巧 余數如前說
“從此第二,明二十心相生。”十二個心相生講完了,要講二十心相生了。“論雲:說十二心互相生已,雲何分此,成二十心?”十二心互相生講完了,怎樣把十二個心又分成二十個心呢?
“頌曰:十二爲二十,謂叁界善心,分加行生得……余數如前說。”十二個心化二十個心,其實很簡單。叁界的善心分兩個:加行善、生得善,就是善心裏邊,一個分兩個,那麼叁界裏邊,叁個善心,分六個。欲界的無覆無記,分四個:異熟生、威儀路、工巧處、通果心,這麼四個。色界無覆無記,分成叁個,色界沒有工巧。那麼“余數如前說”,余下的,那就是跟前面一樣。所以這個二十心,並不麻煩。那麼在講參考資料的時候,已經把它分開了,把異熟生、威儀路,等等,都分成兩個了。
釋曰:叁界善心,各分二種,謂加行得、生得別故。欲界無覆,分爲四心:一、異熟生,二、威儀路,叁、工巧處,四、通果心。色界無覆,分爲叁種,除工巧處,上界都無造作種種工巧事故。于無色界,無覆唯一,謂異熟生。故前無覆,合成八種,如是十二,爲二十心。謂欲界八,二善二染,四無記心也。色界六種,前八心上,除不善工巧二也。無色界四,于前六上,更除威儀通果二心也。兼學、無學,故成二十。
“釋曰:叁界善心,各分二種”,叁界善心,都可以分兩個。“謂加行得、生得別故”,加行得的,生來就得的,它們的差別,加行得、生得,兩個差別,就分了兩個。
欲界的無覆無記分四個心,這個我們早就知道了,“異熟生、威儀路、工巧處、通果心”,分四個。
那麼色界的無覆無記呢,分叁個,“工巧”要除掉,“上界都無造作種種工巧事故”,天上,這個色界裏邊,宮殿、什麼東西,不要造的,自然有的(化的),那麼不要作工巧了,不要了。
“于無色界,無覆唯一”,在無色界裏邊,無覆無記心更少,祗有一個:“異熟生”。爲什麼?無色界裏邊沒有威儀路,沒有工巧處。那麼它通果心爲什麼沒有呢?我們說在四禅裏邊,修十一禅支,這個定慧均等,可以産生神通;無色界定強慧弱,不産生通,所以通果心在無色界也沒有。所以說,無覆無記呢,祗留下一個異熟生——異熟生當然有了,異熟果,當然要有異熟生的,無覆無記。
那麼這樣子,把前面的無覆無記呢,一共又變了八個了。本來叁個無覆無記,現在開了八個:欲界開四個,色界開叁個,無色界還是一個。“如是十二,爲二十心”,這樣子,十二個心就變成二十個心了。那麼十二個心裏邊,生得善、加行善分出來,原來叁個心變成六個心了,多了叁個;無覆無記的心,本來叁界各一個,現在呢,成了八個,多了五個,這樣加起來呢,就成了二十個心,“故前無覆,合成八種,如是十二,爲二十心”。
“謂欲界八”,欲界八個心,本來欲界四個心,它分加行善、生得善,多了一個;那麼異熟生、威儀路,又多了叁個;本來一個無覆無記心,分了四個了,那麼一共多了四個——本來四個心,變了八個心了。“二善”,兩個,加行善、生得善;“二染”,兩個汙染,這個還沒有動,不善跟有覆無記;無覆無記分了四個,一共八個心。
“色界六種”,色界有六個心。前八個心裏邊,“除”了“不善”,不善本來是沒有的;“工巧”,它也沒有,那麼除掉兩個心,祗有六個心。
“無色界四”,無色界裏邊四個心。前面色界六個心裏邊,“威儀路、通果心”要“除”掉。
那麼這樣子呢,一共是十八個心:欲界八個,色界六個,八、六,十四;十四加無色界四個,十八;再加上“(有)學、無學”,還是二十個。那麼有學、無學是沒有變的。
這裏就是講這個無覆無記分四個了。異熟生前面講過了,五類分別門裏邊異熟生講了很多了;那麼工巧處、威儀路這些,這裏要講一下。
威儀路心者,行住坐臥,名爲威儀路。此用色香味觸爲體,此之威儀,心所緣故,名之爲路。威儀即路,名威儀路。緣威儀路心,名威儀路心,威儀路之心,依主釋也。此威儀路心,總有叁種:一、起威儀路心,唯是意識。二、緣威儀路心,通眼等四識,除耳識也,及取意識。叁、似威儀路心,即通六識。如泛爾緣外色聲等心,名似威儀路也。
什麼叫威儀路?“威儀路心者,行住坐臥,名爲威儀路。”先說什麼叫威儀?行、住、坐、臥是威儀,名爲威儀路。“此用色香味觸爲體”,那麼威儀路體是色、香、味、觸;“此之威儀心所緣故,名之爲路”,這個威儀是心所緣的,行、住、坐、 臥,心在緣它,這個叫路,是所緣的境,叫路,跟心在上邊走路一樣。這個威儀本身就是心所緣的境,就是路,叫威儀路。
那麼這個裏邊呢,根據《光記》,它又分了幾個心。
“緣威儀路”的“心”,叫“威儀路心”,這是威儀路的心,是緣威儀路的心,“威儀路之心”,這個是“依主釋”了。前面“威儀路”,這是持業釋,威儀就是路;那麼緣威儀路的那個心,叫“威儀路心”,這是依主釋。
“此威儀路心,總有叁種”,這個裏邊根據《光記》分的,威儀路的心有叁種。
一種是“起威儀路(的)心”,“唯是意識”,你要發動行住坐臥,這個指揮的心是意識。
第二“緣威儀路”的“心”,那就是多了,“通眼等四識,除耳識也”,眼、鼻、舌、身四個識,再加上意識,“及取意識”。耳識沒有,爲什麼呢?威儀路——色、香、味、觸,聲音不是威儀。我們說行住坐臥都離不開色、香、味、觸四個塵,那麼聲音沒有的,不一定有聲音的了,所以聲音不屬于威儀裏面,所以說緣威儀路的心呢,把耳識除掉。
“叁、似威儀路心”,似威儀路心就是跟威儀路相關的心,“即通六識”,六識都有。“如泛爾緣外色聲等心,名似威儀路也”,你隨便地緣外邊的聲音,這些都是屬于威儀路的心。凡是跟威儀路有點相幹的,比如走路,聽到人家的聲音,你跑過去了,行動了,這個都屬于威儀路。凡是行住坐臥,帶了一點點的,都屬于似威儀路心,跟威儀路相近的,那麼聽的聲音也是這一類。
二工巧處心者,工巧處有二:一、身工巧,謂刻镂等;二、語工巧,謂歌詠等。若身工巧,以四境爲體,以身工巧起時,不離四境故;若語工巧,以五境爲體,以語起時不離五境故。此二工巧,心所緣故,名之爲處。工巧即處,名工巧處。工巧處之心,名工巧處心,依主釋也。此工巧心,略有叁種:一、起工巧心,唯在意識;二、緣工巧心,通五識及意識;叁、似工巧心,亦通六識。
(47B)第二是工巧處。“二工巧處心者,工巧處有二:一、身工巧,謂刻镂等。”刻镂就是刻圖章之類的,雕刻、塑佛像等等。那麼當然舉個例了,你說造機器了,什麼造精密的儀器,無線電、收錄機、電視機等等,原子彈,這個製造了,都屬于工巧處。那麼第二是“語工巧”,“謂歌詠等”,唱歌,語工巧。
“若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