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7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到一個異熟果、一個等流果。

  

  “此一果言”,這個“一果”專門指士用果跟離系果。那麼廣義的士用果就包括離系果。“故異熟等流外,別說一果也”,所以在異熟、等流之外,另外還要說“一果”,因爲它不一樣了。我們說果有五種了。五種果裏邊:異熟果、等流果是兩個;士用果、離系果又是兩個;還有一個增上果,這裏不相幹,就沒有用。就是說,心王、心所,它們同感一個士用果,同感一個離系果,同時又感一個異熟果,同得一個等流果,所以這樣子是“有果等”。這個“等”是包含異熟、等流,“故異熟、等流外”,還要說“一果”,這一果包含了士用、離系兩個。

  

  那麼這個士用果到底是什麼東西呢?

  

  

  

  

  然士用果,總有四種:一、俱生士用。此複有二:一、俱有相應因,展轉士用果;二、及余同時造作得者。二、無間士用。此複有二:一、等無間緣所引起者;二、及余鄰次造作得者。叁、隔越士用果。此複有二:一、異熟果;二、如農夫春種秋收,隔越士用果。四、不生士用果,謂是擇滅,體不生也。

  

  總的來說,士用果有廣義,有狹義。下邊是根據《順正理論》的文,廣義的士用果一共有四種。

  

  “一、俱生士用”,俱生士用就是說這個士用果跟那個因同時生起來的。“此複有二”,裏邊有二個:“俱有相應因,展轉士用果”,俱有因、相應因它們兩個産生的士用果互爲因果,這是第一種。第二種,“及余同時,造作得者”,除了相應因、俱有因之外,其它的因,同一時間,它能夠造出的士用果,這也是一種俱生士用。這是兩種:一種是俱有因、相應因它是轉展士用果,這就是前面講的俱有因了。相應因也是俱有因的一種,不過是狹義,狹一點,祗限于心王心所。那麼這是一種,展轉士用果,互相爲果的。另外一種,同時造一個果出來,那跟前面不一樣,不是互爲因果的。但時間卻是同的,所以都是俱時,俱生的士用。

  

  “二、無間士用”,這是從時間上來說的。“俱生士用”,兩個因果是同一個時間的;“無間士用”,時間分一點點,就是前一剎那是因,後一剎那是果——“無間”,中間沒有隔開其它的時間。“無間士用”也分兩種:“等無間緣所引起者”,“等無間緣”,我們見過面的。等無間緣,它把位置讓開了,後面的法生出來,中間沒有隔開一點點的縫隙,時間是一個挨一個的,這是無間士用果的一種。第二種,“及余鄰次造作得者”,其它的因,它感的果,挨著次第馬上就來的,不隔第二剎那的,這就是無間士用的另外一種。

  

  第叁種,時間長一點了,“叁、隔越士用果”,從因到果,時間隔開的比較長的。那麼這裏也有兩種:一種是“異熟果”,另一種是“農夫”的“春種秋收”──“隔越士用果”。“異熟果”決定是隔一世的,那麼這個隔的時間當然比較長了;農夫春天下種秋天收獲,這也是士用果,已經過時間了。士就是士夫了,士夫起了加功用行,起了作用之後感的果——士用果。他春天下種,秋天收獲,時間不是同時,也不是無間,是隔開一段時間的,也屬于隔越士用果。所以這裏有兩種。

  

  第四種,“四、不生士用果”,這個士用果不生出來的,那就是擇滅了,無爲法。無爲法沒有生的,它是證到的士用果。“謂是擇滅,體不生也”,擇滅是無爲法,它的體當下沒有生的,沒有生滅的。

  

  這個裏邊就包含四種士用果。這四種士用果裏邊就包含有異熟果,也包含有擇滅的離系果,所以說這是廣義的士用果。狹義的士用果呢,把異熟果跟擇滅的離系果除開,其余的就是狹義的士用果,經過加功用行而得到的果,所以說通、別兩種。一個是指廣義的,一個是狹義的。“通”就是廣義的,那是有四種士用果的,每一種還有兩個,最後一個不生士用果,祗有一種。“別”,或者是說狹義的士用果呢,就把異熟果跟那個離系果除開,余下的是真正屬于五果裏邊的士用果,因爲五果把異熟果跟那個擇滅的離系果分開了,所以說余下的就是屬于五果裏邊的士用果。

  

  

  

  

  此一果言,于俱生士用中,唯取同時造作得者,于無間中,除同性法無間,以同性無間等流攝故,取余異性無間果也;于隔越中,除異熟果,以叁果中異熟攝故,取余隔越遠士用果,及取第四不生士用。故一果言,唯攝士用及離系果。

  

  這裏把四種士用果介紹完了,然後說“此一果言,于俱生士用果中……”。那麼“由時果善等”,這個“一果”,“由果等”裏邊第一個是“一果”;第二是“等”,一個異熟,一個等流。這個“一果”是什麼?就是指俱生士用果裏邊的,“同時造作”的。俱生士用果裏邊有兩種:一種是展轉相應的;一種是同時造作的——是指這一個。那麼于無間士用果裏邊,“除同性法無間,以同性無間等流攝故”。這是無間士用果裏邊,要把同性的——就是善的跟善的、惡的跟惡的、無記跟無記的,這個要把它除開。因爲這個是等流果,等流果裏邊包了,那麼就分出去了。“取余異性”的“無間果”,它性質不同的,這個屬于一果裏邊的。

  

  “于隔越中,除異熟果”,于隔越士用果裏邊呢,把異熟果除開。異熟果也是屬于五果裏邊的一種,把這個除開以後,還有這個離系果除開。“以叁果中,異熟攝故”,因爲異熟果裏邊,它屬于異熟果攝的,那麼就是要把它除開。因爲它“一異熟”了,還有一個異熟,下面已經講了,所以不要把它並在一果裏邊了。叁果就是說一果、一等流、一異熟了,這叁個裏面,異熟已經有了,所以一果裏邊就不要包了。那麼把這個除開之後,“取余隔越遠士用果”,其它的,農夫春種秋收這一類的,也包在一果裏邊。還要“取第四不生士用(果)”。

  

  “故一果言,唯攝士用及離系果”,這個一果裏邊,實際上就包括士用果跟離系果兩個,其它的異熟果下邊有,等流果下邊也有,所以要把它除開。

  

  

  

  

  由善等者,等取不善無記。謂此隨轉與心,同善不善、及無記性,名心隨轉。

  

  這個由時、由果等、由善等,由時昨天講了,由果等,這裏也講了。這個一果就是指士用果、離系果。那麼一異熟(異熟果),一等流(等流果)。就是說心王心所,它們同時感到一個士用果,同時感到一個離系果,同時得到一個異熟果,同時得到一個等流果。要符合這個條件的,這樣子的法就叫隨轉法。

  

  最後一個條件是“由善等”,“等取不善無記,謂此隨轉與心”,“心”就是心王,心王是善的,它也是善的,心王不善,它也不善,假使心王是無記的,它也是無記的。“同”,它們兩個是相同的,若這樣子,才叫“心隨轉”,就是說叁性裏邊要相同的,這個“等”是相等的等,不是前面那個等(還有其它東西),這個不是。這個等雖然是一個字,但是在“果等”、“善等”兩個不一樣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應知此中前一後一,顯俱顯共,其義不同。解雲:前時言一,顯俱一時也,後果言一,顯共一果也,由此十因,名心隨轉。謂時四種,果等叁種,善等叁種,是一因也39。

  

  “論雲:應知此中前一後一,顯俱顯共,其義不同。”這裏邊前面一個一,後面一個一,它顯的意思,一個是俱,一個是共,意思不同的。

  

  這句話很隱了,圓晖法師解釋:“前時言一,顯俱一時也”,第一個“一”,是指同在一個時間裏;後面果的這一個“一”,指的是同感一個果。一個是俱的,前面那個一解釋是俱,同時;後面那個一呢,是同感一個果,共感一個果,叫做共,所以這倆意思不同。那麼把它總結起來,“心隨轉法”裏邊有十個因,就是十個條件了,“由此十因,名心隨轉”,

  

  那麼怎麼十因呢?“謂時四種”,時間裏有四種,要同一個生、同一住、同一滅、還有墮一世,這是時間裏邊四個條件;“果等叁種”,果裏邊有叁個條件,要同一果、一等流、一異熟,叁個;“善等叁種”,在善等裏邊呢,也有叁種,同善、同不善、同無記。這樣十個條件湊攏來,符合的,就是隨轉法;要是不符合的,就不能叫隨轉法,“是十因也”。

  

  這個“十”你們書上寫的是什麼?“一”,可能是錯了。“是十因也”,這個加起來是十個因,那麼你們不要改,就旁邊注一個好了。

  

  藏經,我們不主張改。改藏經我們有個公案,以前講過,你們中間可能沒有人聽到。喜饒嘉措這個人,大家知道了,他是一個神童,學問好得不得了。我們也聽過他講,當然他講的是藏文,經過翻譯講,當然要差一點。但是他的口才極好,對因明非常精通。他在北京佛學院講開示,不是正式講,他對他們學生說,我的因明,學到這樣的一個水平:這個事情,我說它是黑的,你們就沒有辦法說它是白的;如果我把它說成是白的,你們就沒有辦法把它說成是黑的。因爲他的因明已經學到這個水平,就是極通了,可以說是已經純粹的完全精通了。他用因明來立個量,說它是白的,你們再怎麼想辦法,不能推倒它這個量。那可見他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。

  

  (41B)他在十二歲的時候,大概是十二歲,記不太清楚了,很小的時候,他閱藏經,看到藏經裏邊有些是不對頭,他就改了,改了好幾個地方。結果呢,後來被人知道之後,就把他抓起來,關起來了。爲什麼?藏經怎麼好改呢?一個小孩子,膽子那麼大,把藏經都改了。所以我們在藏經裏邊校對,大正藏,你們就看到,盡管它字,有的是不對的,或者是與其他版子不一樣的,它不改一個字,就是附注,旁邊注一下就是了。所以說,校對這個書籍呢,尤其是佛教裏邊的書籍,大德著的書,或者是佛說的經,絕對不能改字,不要自作聰明。

  

  上海有個居士,校對海公上師文集的時候,大筆一揮就改掉了,這個我非常反對。嗬,你有好大的本事可以改海公上師的著作呢?像前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