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到一个异熟果、一个等流果。
“此一果言”,这个“一果”专门指士用果跟离系果。那么广义的士用果就包括离系果。“故异熟等流外,别说一果也”,所以在异熟、等流之外,另外还要说“一果”,因为它不一样了。我们说果有五种了。五种果里边:异熟果、等流果是两个;士用果、离系果又是两个;还有一个增上果,这里不相干,就没有用。就是说,心王、心所,它们同感一个士用果,同感一个离系果,同时又感一个异熟果,同得一个等流果,所以这样子是“有果等”。这个“等”是包含异熟、等流,“故异熟、等流外”,还要说“一果”,这一果包含了士用、离系两个。
那么这个士用果到底是什么东西呢?
然士用果,总有四种:一、俱生士用。此复有二:一、俱有相应因,展转士用果;二、及余同时造作得者。二、无间士用。此复有二:一、等无间缘所引起者;二、及余邻次造作得者。三、隔越士用果。此复有二:一、异熟果;二、如农夫春种秋收,隔越士用果。四、不生士用果,谓是择灭,体不生也。
总的来说,士用果有广义,有狭义。下边是根据《顺正理论》的文,广义的士用果一共有四种。
“一、俱生士用”,俱生士用就是说这个士用果跟那个因同时生起来的。“此复有二”,里边有二个:“俱有相应因,展转士用果”,俱有因、相应因它们两个产生的士用果互为因果,这是第一种。第二种,“及余同时,造作得者”,除了相应因、俱有因之外,其它的因,同一时间,它能够造出的士用果,这也是一种俱生士用。这是两种:一种是俱有因、相应因它是转展士用果,这就是前面讲的俱有因了。相应因也是俱有因的一种,不过是狭义,狭一点,祗限于心王心所。那么这是一种,展转士用果,互相为果的。另外一种,同时造一个果出来,那跟前面不一样,不是互为因果的。但时间却是同的,所以都是俱时,俱生的士用。
“二、无间士用”,这是从时间上来说的。“俱生士用”,两个因果是同一个时间的;“无间士用”,时间分一点点,就是前一剎那是因,后一剎那是果——“无间”,中间没有隔开其它的时间。“无间士用”也分两种:“等无间缘所引起者”,“等无间缘”,我们见过面的。等无间缘,它把位置让开了,后面的法生出来,中间没有隔开一点点的缝隙,时间是一个挨一个的,这是无间士用果的一种。第二种,“及余邻次造作得者”,其它的因,它感的果,挨着次第马上就来的,不隔第二剎那的,这就是无间士用的另外一种。
第三种,时间长一点了,“三、隔越士用果”,从因到果,时间隔开的比较长的。那么这里也有两种:一种是“异熟果”,另一种是“农夫”的“春种秋收”──“隔越士用果”。“异熟果”决定是隔一世的,那么这个隔的时间当然比较长了;农夫春天下种秋天收获,这也是士用果,已经过时间了。士就是士夫了,士夫起了加功用行,起了作用之后感的果——士用果。他春天下种,秋天收获,时间不是同时,也不是无间,是隔开一段时间的,也属于隔越士用果。所以这里有两种。
第四种,“四、不生士用果”,这个士用果不生出来的,那就是择灭了,无为法。无为法没有生的,它是证到的士用果。“谓是择灭,体不生也”,择灭是无为法,它的体当下没有生的,没有生灭的。
这个里边就包含四种士用果。这四种士用果里边就包含有异熟果,也包含有择灭的离系果,所以说这是广义的士用果。狭义的士用果呢,把异熟果跟择灭的离系果除开,其余的就是狭义的士用果,经过加功用行而得到的果,所以说通、别两种。一个是指广义的,一个是狭义的。“通”就是广义的,那是有四种士用果的,每一种还有两个,最后一个不生士用果,祗有一种。“别”,或者是说狭义的士用果呢,就把异熟果跟那个离系果除开,余下的是真正属于五果里边的士用果,因为五果把异熟果跟那个择灭的离系果分开了,所以说余下的就是属于五果里边的士用果。
此一果言,于俱生士用中,唯取同时造作得者,于无间中,除同性法无间,以同性无间等流摄故,取余异性无间果也;于隔越中,除异熟果,以三果中异熟摄故,取余隔越远士用果,及取第四不生士用。故一果言,唯摄士用及离系果。
这里把四种士用果介绍完了,然后说“此一果言,于俱生士用果中……”。那么“由时果善等”,这个“一果”,“由果等”里边第一个是“一果”;第二是“等”,一个异熟,一个等流。这个“一果”是什么?就是指俱生士用果里边的,“同时造作”的。俱生士用果里边有两种:一种是展转相应的;一种是同时造作的——是指这一个。那么于无间士用果里边,“除同性法无间,以同性无间等流摄故”。这是无间士用果里边,要把同性的——就是善的跟善的、恶的跟恶的、无记跟无记的,这个要把它除开。因为这个是等流果,等流果里边包了,那么就分出去了。“取余异性”的“无间果”,它性质不同的,这个属于一果里边的。
“于隔越中,除异熟果”,于隔越士用果里边呢,把异熟果除开。异熟果也是属于五果里边的一种,把这个除开以后,还有这个离系果除开。“以三果中,异熟摄故”,因为异熟果里边,它属于异熟果摄的,那么就是要把它除开。因为它“一异熟”了,还有一个异熟,下面已经讲了,所以不要把它并在一果里边了。三果就是说一果、一等流、一异熟了,这三个里面,异熟已经有了,所以一果里边就不要包了。那么把这个除开之后,“取余隔越远士用果”,其它的,农夫春种秋收这一类的,也包在一果里边。还要“取第四不生士用(果)”。
“故一果言,唯摄士用及离系果”,这个一果里边,实际上就包括士用果跟离系果两个,其它的异熟果下边有,等流果下边也有,所以要把它除开。
由善等者,等取不善无记。谓此随转与心,同善不善、及无记性,名心随转。
这个由时、由果等、由善等,由时昨天讲了,由果等,这里也讲了。这个一果就是指士用果、离系果。那么一异熟(异熟果),一等流(等流果)。就是说心王心所,它们同时感到一个士用果,同时感到一个离系果,同时得到一个异熟果,同时得到一个等流果。要符合这个条件的,这样子的法就叫随转法。
最后一个条件是“由善等”,“等取不善无记,谓此随转与心”,“心”就是心王,心王是善的,它也是善的,心王不善,它也不善,假使心王是无记的,它也是无记的。“同”,它们两个是相同的,若这样子,才叫“心随转”,就是说三性里边要相同的,这个“等”是相等的等,不是前面那个等(还有其它东西),这个不是。这个等虽然是一个字,但是在“果等”、“善等”两个不一样。
论云:应知此中前一后一,显俱显共,其义不同。解云:前时言一,显俱一时也,后果言一,显共一果也,由此十因,名心随转。谓时四种,果等三种,善等三种,是一因也39。
“论云:应知此中前一后一,显俱显共,其义不同。”这里边前面一个一,后面一个一,它显的意思,一个是俱,一个是共,意思不同的。
这句话很隐了,圆晖法师解释:“前时言一,显俱一时也”,第一个“一”,是指同在一个时间里;后面果的这一个“一”,指的是同感一个果。一个是俱的,前面那个一解释是俱,同时;后面那个一呢,是同感一个果,共感一个果,叫做共,所以这俩意思不同。那么把它总结起来,“心随转法”里边有十个因,就是十个条件了,“由此十因,名心随转”,
那么怎么十因呢?“谓时四种”,时间里有四种,要同一个生、同一住、同一灭、还有堕一世,这是时间里边四个条件;“果等三种”,果里边有三个条件,要同一果、一等流、一异熟,三个;“善等三种”,在善等里边呢,也有三种,同善、同不善、同无记。这样十个条件凑拢来,符合的,就是随转法;要是不符合的,就不能叫随转法,“是十因也”。
这个“十”你们书上写的是什么?“一”,可能是错了。“是十因也”,这个加起来是十个因,那么你们不要改,就旁边注一个好了。
藏经,我们不主张改。改藏经我们有个公案,以前讲过,你们中间可能没有人听到。喜饶嘉措这个人,大家知道了,他是一个神童,学问好得不得了。我们也听过他讲,当然他讲的是藏文,经过翻译讲,当然要差一点。但是他的口才极好,对因明非常精通。他在北京佛学院讲开示,不是正式讲,他对他们学生说,我的因明,学到这样的一个水平:这个事情,我说它是黑的,你们就没有办法说它是白的;如果我把它说成是白的,你们就没有办法把它说成是黑的。因为他的因明已经学到这个水平,就是极通了,可以说是已经纯粹的完全精通了。他用因明来立个量,说它是白的,你们再怎么想办法,不能推倒它这个量。那可见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。
(41B)他在十二岁的时候,大概是十二岁,记不太清楚了,很小的时候,他阅藏经,看到藏经里边有些是不对头,他就改了,改了好几个地方。结果呢,后来被人知道之后,就把他抓起来,关起来了。为什么?藏经怎么好改呢?一个小孩子,胆子那么大,把藏经都改了。所以我们在藏经里边校对,大正藏,你们就看到,尽管它字,有的是不对的,或者是与其他版子不一样的,它不改一个字,就是附注,旁边注一下就是了。所以说,校对这个书籍呢,尤其是佛教里边的书籍,大德着的书,或者是佛说的经,绝对不能改字,不要自作聪明。
上海有个居士,校对海公上师文集的时候,大笔一挥就改掉了,这个我非常反对。嗬,你有好大的本事可以改海公上师的著作呢?像前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