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——當然不是一定的,那女人能寫東西的,沒有啊?我們說女作家還不少嘛。大致地來說是這麼樣的。那男的沒有志氣的也有啊。我們這裏有個大學生,這裏出家了。他是法也不想學,經也不想念,殿也不想上,想什麼?就是要弄點東西吃吃喝喝,貪貪舒服啊,一個人逍遙自在的。這樣子也有啊,毫無志氣,還是個大學生,一個男人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同住雜染,清淨增上故者,取下兩句,釋此二句。應知命根于衆同分住,有增上用。應知五受于雜染法,有增上用,故經雲:于樂受貪隨增,于苦受瞋隨增,于舍受癡隨增。應知信等于清淨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頂位,伏諸煩惱,引聖道故。言應知者,勸許一一各能爲根。

  

  “于同住雜染,清淨增上故者”,這是“取下”邊“兩句”,“釋此二句”。“應知命根于衆同分住……”——“應知命五受,信等立爲根”——“于同住雜染,清淨增上故”就是“命”、“五受根”、“信等五根”的關系。那麼分開講,“命根于衆同分”能夠“住”下來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有了命根,它能夠一起做事嘛;沒有命根的話,他就不能做了,所以說對衆同分能夠安住,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那麼“五受(根)于雜染法(染汙法),有增上作用”。跟前面一樣,引經的話:“故經雲:于樂受貪隨增”,對樂受,受到樂受的話,就增長貪。“于苦受瞋隨增”,不好的受,起瞋心。我們看到世間上的人,他碰到一點點不如意的,就罵起來了,什麼髒話都罵出來了,很普遍的。現在的青年,碰到一點不順心就罵,那就是苦受起瞋心的表現了。“于舍受癡隨增”,但是不苦不樂呢,就呆呆地,吃吃喝喝,這個逍遙自在、糊裏糊塗,就是癡心。所以總的來說,苦樂憂喜舍(樂受包括喜受,苦受包括憂受,舍受一樣的)都是增長貪瞋癡的。

  

  所以說,不要耽著受。耽著受,裏邊就有貪瞋癡。所以說我們出家人不要貪舒服。固然不要去做外道一樣的、自己去找些無益的苦行來折磨身體,這個對道沒有好處,起一些煩惱——你一個凡夫,受了苦,當然要起煩惱心;你雖然勉強地在做,但是裏邊的煩惱隨增,沒有什麼好處。我們修行是斷煩惱,不是要增加煩惱。那麼貪著樂受的害處更大,享受是沒有底的。秦始皇並吞了六國,該是滿意了吧?還不滿意,還要長生不老,他要一萬世地統治下去。結果派人到什麼蓬萊島去采靈芝仙藥,搞了半天,四十二歲就沒有了。這個是妄想,做不到的。在這個世間上,就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你想要我、要常、要自在,這個是沒有辦法的。

  

  “應知信等,于清淨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頂位,伏諸煩惱,引聖道故。”由這個信等五根,分別在四加行“暖、頂位”的時候“伏諸煩惱”。這個我們在《賢聖品》要廣講,這裏祗不過是提個頭,知道它的作用就完了。爲什麼經部不說這個清淨法,不把叁無漏根合在一起呢?它就是說,信等五根,在四加行的暖頂的時候能夠伏煩惱,引出這個聖道——無漏道來。這個叫“于清淨法有增上作用”,它本身對清淨的無漏道(聖道),能夠引發出來,“有增上用”,把煩惱伏下去。這個時候還是有漏道。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都是有漏道;一直到見道的時候,無漏法,這個苦法忍,第一個無漏法才出來。那麼有漏的道不能斷煩惱,祗能伏煩惱,把煩惱壓下去,不給它現行,不起作用就完了。

  

  如果要把它根子斷掉的話,非無漏道不可。在我們的中觀裏邊,就非講到空性不可。你沒有空掉的話,種子它斷不了的。證了空性了,知道它本來是沒有的,就斷掉了。如果它有的話,它總是存在,你沒有把它看空,沒有觀空的話,總是還有一個東西。觀了空之後,本來就沒有那個東西。做夢,一個亂夢,你醒過來了,那笑話,根本沒有那個東西,那麼這才是真的斷了。所以聖道(無漏道),在高一點的中觀講,就是空,就是證空性。這裏呢,就是見了無漏道,見了四谛的真理之後,那些見所斷的煩惱就可以滅掉了。聖道就是無漏道,這個信等五根對伏煩惱、引發聖道(這些都是清淨法)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“言應知者,勸許一一各能爲根。”“應知”就是你要同意,這裏每一個都有增上作用,就是有根的作用。

  

  

  

  

  叁無漏根于得後後道、涅槃等有增上者,言亦爾者,類顯一一各能爲根。謂未知當知根于得已知根道,有增上用。未知根是見道,已知根是修道;見道引修道故,于已知根增上也。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,有增上用。謂已知根是修道,具知根是無學道;謂從修道,引無學道,故已知根,于具知根,有增上用也。具知根,于得涅槃,有增上用。由具知根,心得解脫;心若解脫,方證涅槃,故于涅槃,有增上用。故論雲:非心未解脫,能得涅槃故。頌曰後後者,已知根是未知根後,具知根是已知根後,故言後後。

  

  最後是叁無漏根。前面叁無漏根我們祗曉得名字,這裏也沒有廣講,在後頭要講。現在我們一點一點加上去,這裏內涵稍微多一點。

  

  “未知根”是“見道”的,“已知根”是“修道”的。“見道引修道故”,所以說對“後後道”,它後頭的修道,有增上作用,“于已知根增上也”,未知當知根對它的後邊的那個道——已知根(修道)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就“已知根”來說,對後頭“具知根”那個“道”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修道之後就是無學道了,無學道就是具知根,所以說已知根對具知根有增上作用。“謂已知根是修道,具知根是無學道;謂從修道,引無學道”,修道可以引生無學道,那麼修道對無學道就有增上作用。“故已知根,于具知根,有增上用也”,那就是修道的已知根對無學道的具知根能夠起增上的作用、引發出來。已知根在未知當知根的後頭,具知根又在已知根的後頭,所以叫“後後道”。

  

  具知根有什麼增上作用呢?未知當知增上得已知,已知的增上得到具知,具知有什麼增上呢?它還有增上:“具知根,于得涅槃,有增上用。”具知根得到之後,可以證到涅槃,所以對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“由具知根,心得解脫”,因爲你有了具知根之後,你心可以解脫。什麼叫心解脫呢?煩惱斷掉了,就叫心解脫了。我們說要求解放,首先要解放自己。怎麼解放自己?把煩惱斷了,就解放了。“心若解脫,方證涅槃,故于涅槃,有增上用。”所以說,具知根對證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“故論雲:非心未解脫,能得涅槃故”,《俱舍論》裏邊有一句話:“非心未解脫,能得涅槃。”就是說你心沒有解脫的話,涅槃是證不到的。那麼你要心得解脫之後才能證涅槃。心怎麼解脫?就是具知根斷煩惱了。煩惱斷掉了,心解脫了,心解脫之後才能證到涅槃。所以說具知根對證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這說了半天就是證明這個增上用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論雲:有余師(識見家)說:能導養身,非眼等用,是識增上,識了方能避于險難。受段食故,見色等用亦非異識,故不共事于眼等根,不可立爲別增上用,故非由此眼等成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等六根 能發六識,六識身觸了境故,眼等六根于了自境,有 增上用。

  

  女男二根 于女男性中,有增上用。

  

  命 根 于衆同分住,有增上用。

  

   五受根 于雜染法,有增上用(于樂受貪隨增,于苦受瞋隨增,

  

  于舍受癡隨增)

  

   信等五根 于清淨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頂位,伏諸 煩惱,引聖道故。

  

  未知當知根 — 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,見道引修道故。  

  

  已知根— 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,謂從修道引無學道。  

  

   具知根— 于得涅槃有增上用,由具知根,心得解脫,心若 解脫,方證涅槃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等言複顯更有異說,有說未知當知根,于見所斷煩惱滅中,有增上用。已知根,于修所斷煩惱滅中,有增上用。具知根,于現法樂住,有增上用。由此具知根,能領受解脫身中,喜樂事業故。

  

  “等”,“涅槃等增上”,這個“等”字,看起來好象是輕描淡寫,講過就算了,實際上這個等字還有其他的意思。“等言”,“等”這個字,“複顯更有異說”, 還有一個另外的說法。它怎麼說法呢?“有說未知當知根,于見(道)所斷(的)煩惱滅中,有增上用。”未知當知根,對見道所斷的煩惱——就是以前講過的八十八使,對這些煩惱斷掉,有增上作用。就是斷煩惱的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(27A)未知當知根對見道所斷的煩惱有增上作用,那麼當然了,“已知根,于修所斷”的“煩惱滅”——斷它的時候、使它滅掉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

  

  “具知根,于得現法樂住,有增上用。”什麼叫“現法樂住”?無學果,證到阿羅漢之後他能夠入定,這個定裏邊當下受到法樂,現前受到這個法樂,叫現法樂住,住在那個法樂裏邊。這個要無學證了,得了定的無學,才能夠有現法樂住,所以說具知根對現法樂住有增上的作用。“由此具知根,能領受解脫身中喜樂事業故”,這個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,由這個具知根,能夠……,“解脫身”就是阿羅漢的身體,已經解脫了;已經解脫了,煩惱斷掉了,那不是枯燥燥的?也沒有意思。解脫之後,他能夠受到法樂,身上受到喜樂,那些法上的喜樂。這些事情要具知根才能夠增上得到。

  

  那麼這個說法呢,就是說除了前面經部的識見家有這二十二根增上作用之外,叁無漏根另外還有一個說法。前面說于得後後道和得涅槃有增上作用。這裏說的是未知當知根對斷見道的煩惱有增上作用,已知根對修道的煩惱斷的時候有增上作用,具知根對現法樂住、得了無欲的解脫身裏邊受到那些喜樂有增上作用。這就是後叁無漏根另外一個說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 明根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