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——当然不是一定的,那女人能写东西的,没有啊?我们说女作家还不少嘛。大致地来说是这么样的。那男的没有志气的也有啊。我们这里有个大学生,这里出家了。他是法也不想学,经也不想念,殿也不想上,想什么?就是要弄点东西吃吃喝喝,贪贪舒服啊,一个人逍遥自在的。这样子也有啊,毫无志气,还是个大学生,一个男人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于同住杂染,清净增上故者,取下两句,释此二句。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,有增上用。应知五受于杂染法,有增上用,故经云:于乐受贪随增,于苦受瞋随增,于舍受痴随增。应知信等于清净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顶位,伏诸烦恼,引圣道故。言应知者,劝许一一各能为根。

  

  “于同住杂染,清净增上故者”,这是“取下”边“两句”,“释此二句”。“应知命根于众同分住……”——“应知命五受,信等立为根”——“于同住杂染,清净增上故”就是“命”、“五受根”、“信等五根”的关系。那么分开讲,“命根于众同分”能够“住”下来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有了命根,它能够一起做事嘛;没有命根的话,他就不能做了,所以说对众同分能够安住,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那么“五受(根)于杂染法(染污法),有增上作用”。跟前面一样,引经的话:“故经云:于乐受贪随增”,对乐受,受到乐受的话,就增长贪。“于苦受瞋随增”,不好的受,起瞋心。我们看到世间上的人,他碰到一点点不如意的,就骂起来了,什么脏话都骂出来了,很普遍的。现在的青年,碰到一点不顺心就骂,那就是苦受起瞋心的表现了。“于舍受痴随增”,但是不苦不乐呢,就呆呆地,吃吃喝喝,这个逍遥自在、糊里糊涂,就是痴心。所以总的来说,苦乐忧喜舍(乐受包括喜受,苦受包括忧受,舍受一样的)都是增长贪瞋痴的。

  

  所以说,不要耽着受。耽着受,里边就有贪瞋痴。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不要贪舒服。固然不要去做外道一样的、自己去找些无益的苦行来折磨身体,这个对道没有好处,起一些烦恼——你一个凡夫,受了苦,当然要起烦恼心;你虽然勉强地在做,但是里边的烦恼随增,没有什么好处。我们修行是断烦恼,不是要增加烦恼。那么贪着乐受的害处更大,享受是没有底的。秦始皇并吞了六国,该是满意了吧?还不满意,还要长生不老,他要一万世地统治下去。结果派人到什么蓬莱岛去采灵芝仙药,搞了半天,四十二岁就没有了。这个是妄想,做不到的。在这个世间上,就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你想要我、要常、要自在,这个是没有办法的。

  

  “应知信等,于清净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顶位,伏诸烦恼,引圣道故。”由这个信等五根,分别在四加行“暖、顶位”的时候“伏诸烦恼”。这个我们在《贤圣品》要广讲,这里祗不过是提个头,知道它的作用就完了。为什么经部不说这个清净法,不把三无漏根合在一起呢?它就是说,信等五根,在四加行的暖顶的时候能够伏烦恼,引出这个圣道——无漏道来。这个叫“于清净法有增上作用”,它本身对清净的无漏道(圣道),能够引发出来,“有增上用”,把烦恼伏下去。这个时候还是有漏道。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都是有漏道;一直到见道的时候,无漏法,这个苦法忍,第一个无漏法才出来。那么有漏的道不能断烦恼,祗能伏烦恼,把烦恼压下去,不给它现行,不起作用就完了。

  

  如果要把它根子断掉的话,非无漏道不可。在我们的中观里边,就非讲到空性不可。你没有空掉的话,种子它断不了的。证了空性了,知道它本来是没有的,就断掉了。如果它有的话,它总是存在,你没有把它看空,没有观空的话,总是还有一个东西。观了空之后,本来就没有那个东西。做梦,一个乱梦,你醒过来了,那笑话,根本没有那个东西,那么这才是真的断了。所以圣道(无漏道),在高一点的中观讲,就是空,就是证空性。这里呢,就是见了无漏道,见了四谛的真理之后,那些见所断的烦恼就可以灭掉了。圣道就是无漏道,这个信等五根对伏烦恼、引发圣道(这些都是清净法)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“言应知者,劝许一一各能为根。”“应知”就是你要同意,这里每一个都有增上作用,就是有根的作用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三无漏根于得后后道、涅槃等有增上者,言亦尔者,类显一一各能为根。谓未知当知根于得已知根道,有增上用。未知根是见道,已知根是修道;见道引修道故,于已知根增上也。已知根于得具知根道,有增上用。谓已知根是修道,具知根是无学道;谓从修道,引无学道,故已知根,于具知根,有增上用也。具知根,于得涅槃,有增上用。由具知根,心得解脱;心若解脱,方证涅槃,故于涅槃,有增上用。故论云:非心未解脱,能得涅槃故。颂曰后后者,已知根是未知根后,具知根是已知根后,故言后后。

  

  最后是三无漏根。前面三无漏根我们祗晓得名字,这里也没有广讲,在后头要讲。现在我们一点一点加上去,这里内涵稍微多一点。

  

  “未知根”是“见道”的,“已知根”是“修道”的。“见道引修道故”,所以说对“后后道”,它后头的修道,有增上作用,“于已知根增上也”,未知当知根对它的后边的那个道——已知根(修道)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就“已知根”来说,对后头“具知根”那个“道”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修道之后就是无学道了,无学道就是具知根,所以说已知根对具知根有增上作用。“谓已知根是修道,具知根是无学道;谓从修道,引无学道”,修道可以引生无学道,那么修道对无学道就有增上作用。“故已知根,于具知根,有增上用也”,那就是修道的已知根对无学道的具知根能够起增上的作用、引发出来。已知根在未知当知根的后头,具知根又在已知根的后头,所以叫“后后道”。

  

  具知根有什么增上作用呢?未知当知增上得已知,已知的增上得到具知,具知有什么增上呢?它还有增上:“具知根,于得涅槃,有增上用。”具知根得到之后,可以证到涅槃,所以对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“由具知根,心得解脱”,因为你有了具知根之后,你心可以解脱。什么叫心解脱呢?烦恼断掉了,就叫心解脱了。我们说要求解放,首先要解放自己。怎么解放自己?把烦恼断了,就解放了。“心若解脱,方证涅槃,故于涅槃,有增上用。”所以说,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“故论云:非心未解脱,能得涅槃故”,《俱舍论》里边有一句话:“非心未解脱,能得涅槃。”就是说你心没有解脱的话,涅槃是证不到的。那么你要心得解脱之后才能证涅槃。心怎么解脱?就是具知根断烦恼了。烦恼断掉了,心解脱了,心解脱之后才能证到涅槃。所以说具知根对证涅槃有增上的作用。这说了半天就是证明这个增上用的意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论云:有余师(识见家)说:能导养身,非眼等用,是识增上,识了方能避于险难。受段食故,见色等用亦非异识,故不共事于眼等根,不可立为别增上用,故非由此眼等成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等六根 能发六识,六识身触了境故,眼等六根于了自境,有 增上用。

  

  女男二根 于女男性中,有增上用。

  

  命 根 于众同分住,有增上用。

  

   五受根 于杂染法,有增上用(于乐受贪随增,于苦受瞋随增,

  

  于舍受痴随增)

  

   信等五根 于清净法,有增上用,由信等五,分于暖顶位,伏诸 烦恼,引圣道故。

  

  未知当知根 — 于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,见道引修道故。  

  

  已知根— 于得具知根道有增上用,谓从修道引无学道。  

  

   具知根— 于得涅槃有增上用,由具知根,心得解脱,心若 解脱,方证涅槃。  

  

  

  

  

  等言复显更有异说,有说未知当知根,于见所断烦恼灭中,有增上用。已知根,于修所断烦恼灭中,有增上用。具知根,于现法乐住,有增上用。由此具知根,能领受解脱身中,喜乐事业故。

  

  “等”,“涅槃等增上”,这个“等”字,看起来好象是轻描淡写,讲过就算了,实际上这个等字还有其他的意思。“等言”,“等”这个字,“复显更有异说”, 还有一个另外的说法。它怎么说法呢?“有说未知当知根,于见(道)所断(的)烦恼灭中,有增上用。”未知当知根,对见道所断的烦恼——就是以前讲过的八十八使,对这些烦恼断掉,有增上作用。就是断烦恼的有增上作用。

  

  (27A)未知当知根对见道所断的烦恼有增上作用,那么当然了,“已知根,于修所断”的“烦恼灭”——断它的时候、使它灭掉,“有增上(作)用”。

  

  “具知根,于得现法乐住,有增上用。”什么叫“现法乐住”?无学果,证到阿罗汉之后他能够入定,这个定里边当下受到法乐,现前受到这个法乐,叫现法乐住,住在那个法乐里边。这个要无学证了,得了定的无学,才能够有现法乐住,所以说具知根对现法乐住有增上的作用。“由此具知根,能领受解脱身中喜乐事业故”,这个什么意思呢?就是说,由这个具知根,能够……,“解脱身”就是阿罗汉的身体,已经解脱了;已经解脱了,烦恼断掉了,那不是枯燥燥的?也没有意思。解脱之后,他能够受到法乐,身上受到喜乐,那些法上的喜乐。这些事情要具知根才能够增上得到。

  

  那么这个说法呢,就是说除了前面经部的识见家有这二十二根增上作用之外,三无漏根另外还有一个说法。前面说于得后后道和得涅槃有增上作用。这里说的是未知当知根对断见道的烦恼有增上作用,已知根对修道的烦恼断的时候有增上作用,具知根对现法乐住、得了无欲的解脱身里边受到那些喜乐有增上作用。这就是后三无漏根另外一个说法。

  

  

  

  

  乙二 明根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