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废立
从此大文第二,明根废立。于中有二:一、述自宗,二、叙异说。
这是解释二十二根的增上。二十二根能不能多?能不能少?为什么要立这二十二个做根?这个“根”的“废立”,“于中有二”,一个是“述自宗”,一个“叙异说”。
丙一 述自宗
且初述自宗者,将明问起。论云:若增上故,立为根者,无明等性,应立为根,无明等因,于行等果,各各别有增上用故。此约自宗为难。十二因缘互相引发,有增上用,应立为根。又语具等,应立为根,语具手足大小便处,于语执行弃乐事中,如其次第,有增上故。解云: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,彼宗立五根,语具是肉舌,于语有增上用;手于执有增上用;足于行步有增上用;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;小便处起淫乐有增上用;应立为根。如是等事,不应立根,由所许根,有如是相,颂曰
心所依此别 此住此杂染 此资粮此净 由此量立根
“自宗”就是有部了。“且初述自宗者,将明问起,论云”,你要说明这个事情,先要提问,什么问呢?《俱舍论》里边说:“若增上故,立为根者,无明等性,应立为根,无明等因,于行等果,各各别有增上用故”,这是问难。你说二十二根,有增上作用的就立根;那你这个二十二不够。照这个规矩,无明、行……,就是十二个因缘(十二缘起,我们学过的,在《印度佛学分期》里边),无明能够增上生行,行增上能生识,识增上能生名色……,都有增上作用,它们也该立根啊?因为“无明等因,于行等果”,无明是因,行是果;行是因,识是果;识是因,名色是果,它们都有增上作用。它们都有增上作用,那么十二因缘也要立根了,你怎么祗立这二十二个呢?这是自己佛教内部的一个问难。
对外道说,外道立了五个根,他们的根才怪了。“又语具等,应立为根”,外道来问难了,他说:你们立了这个二十二根,那不够。为什么?他们外道还有五个根。“语具”就是说话的舌头,等等,有五个,他说这个也要立根:“语具、手、足、大小便处”,这个五个根。语具一个、手一个、脚一个、大便处一个、小便处一个,他们立了这么五个根。“于语执行弃乐事中,如其次第,有增上故”,因为这五个根于语、于执、于行、弃、乐事中有增上用。这是外道数论家立五个根,他们说语具——就是舌头,不是舌根、不是净色根,就是我们说话的那个肉的舌头——说话就要靠它;如果没有它,话就说不来了。
我记得好象是一个报纸上的宣传,还是什么……说一个农奴主,把一个农奴,好象是犯了什么事情了,把他抓得来要打。结果那个农奴跟他吵嘴,他就叫人家拿针把那个农奴舌头里的筋挑断了,那个舌头就失去作用了,不会骂人了,动不来了。舌头在动,全靠里边筋在起作用的;把筋挑了,它就不起作用了,不能说话了。所以语具就是舌头,能说话的。
“解云:此约外道数论宗为难,彼宗立五根:语具是肉舌,于语有增上用;手于执有增上用;足于行步有增上用;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用;小便处起淫乐有增上用;应立为根。”语具对说话有增上的作用,外道数论就把它立个根;那么手拿东西,有增上作用;脚走路有增上作用;“大便处于弃秽有增上(作)用”,把那些粪便排出了,有增上作用;“小便处”于“淫乐有增上(作)用”。他立了这么五个根。
佛教里边的人就问难:你说有增上作用的叫根,那么十二因缘都有增上作用,也就该叫根;外道又说:有这个五个东西,应当叫根,它们都有增上作用。那么怎么说呢?
“如是等事,不应立根,由所许根,有如是相。”他说你们所提的那些十二因缘也好,外道的五个根也好,都不能做根。为什么?我们说的根,有下边的相貌的,有下面的作用的。你没有那个作用,就不能立根。我们的根是有条件的,“有如是相”,有下边的那个“相”——条件才叫根,那么你们没有下面的条件,就不能叫根。
“颂曰:心所依此别,此住此杂染,此资粮此净,由此量立根。”有这样子的量、这样子的相貌,可以立根;你们没有这个量、没有这个相,那就不能立根。这里提出立根的标准来了,这是有部的。
释曰:心所依者,谓眼等六根,此内六处,是有情本也。此别者,此六根相差别,由女男根也。此住者,复由命根,此六根一期住也。此杂染者,此六根成杂染,由五受根也。此资粮者,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,由信等五也。此净者,此六根成无漏净,由后三根也。由此立根,事皆究竟,是故不应许无明等,及语具等,亦立为根,彼无此中增上用故。
“心所依”,我们的心王,就依托在这个六根上,是心的所依。那么你们这五个根,或者无明缘行等十二因缘,是不是心所依?不是心所依,不能立根。第一个条件是“心所依”。“谓眼等六根,此内六处,是有情本”,心王依靠着它生的。依眼根生眼识……,此内六处,是有情的根本。所依,有情所依靠的就是这六处。心是心王。心王是一个人了,我们一般的有情都是用这个心来代替。那么这个心,我们这个有情依托在哪里?依托在身上了。这个身就是我们的六根了。没有这个六根的身体,你心无所寄托。所以说,这个内六处是有情的根本。那么有情寄托在这个上边的,要立个根。十二因缘也好,你们说的五个根也好,都不是有情所依托的地方,不能叫根。第一个条件。
第二“此别”,有情的分别。男的、女的,这个要立根,就是女男根了。“此六根相”貌有“差别”,是男的还是女的?男的就是男相,女的女相。前面说过的,男的是形状高大,声音雄伟,等等,这是“由女男根”来差别的,那么这才能立根。
第三个条件,“此住”,这个有情要住下来,一期命根把它维持到,如果没有命根就不能住;能够使它住下来的,立根。“复由命根,此六根一期住也”,这个六根的有情,能够一期住世的话,就是靠命根。所以命根,要立个根。
“此杂染”,这六根,什么东西使它染污、杂染的?“由五受根”。这个乐的,起贪心,乐受起贪心,苦受起瞋心,舍受起痴心;就是五个受根,使这个六根起杂染,成了染污,那么这个要立根。你们说的也没有这个相貌,不能立根。
“此资粮”,这个六根给无漏法作资粮的,要立根。那就是信等五根,“此六根能与无漏净法作资粮,由信等五也”。
“此净”,这个六根能够转成清净的,就靠三无漏根。那么这三无漏要立根,在我们所提的条件里边,前面两个问难的都没有,当然不能立根了。
所以我们的根不是随便安的,是有这些相貌、这些条件才能安。所以说祗能这样子,照这个来安,其他的就不能加进去。这里的也不能减掉,不增不减,二十二。“此六根成无漏净,由后三根也”,这六根要成无漏的清净呢,要靠后头三无漏根。
眼根
耳根
鼻根
舌根
身根
意根
女根
男根
命根—此六根一期住,由命根也
苦根
乐根
忧根
喜根
舍根
信根
勤根
念根
定根
慧根
未知当知根
已知根
具知根
由此立根,事皆究竟,不应许无明等,亦立为根。
“由此立根,事皆究竟”,这样子根立好之后,所有的事情,都解决完了。有情寄托的地方,六根;有情的差别,男女根;有情能够住就是命根;有情使它杂染的,五受根;无漏法做资粮的,信等五根;使它清净成无漏的,就是三无漏根。好了,所有事情都解决完了。就是二十二根够了,不要再多了,也不能少。
“是故不应许无明等,及语具等,亦立为根,彼无此中增上用故”,所以说你们前面所提的,无明缘行等等,或者语具、手足等等,这些要立根,不能立。为什么不能立?这里就讲了,因为它们没有这里的、我们所要求的,增上作用没有。既然没有,就不能安立。这是本宗说法。
丙二 叙异说
从此已下第二,叙异说,是识见宗。论云:复有余师,别说根相。颂曰
或流转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还灭后亦然
下边一个异说,也就是识见宗。“论云:复有余师,别说根相。”还有其他的论师,要安立这二十二根。它需要具足这些条件,从哪里着手呢?从流转生死跟还灭来安立这二十二根,跟前面的大致相同。但是有不同,前面强调的是有情的依处;有情的差别;有情的住,住下来,一期能住;然后说有情的杂染;有情的清净资粮,作无漏的资粮;最后使它无漏的——由这几个来作它根的条件。下边呢,流转所依的,流转所生的,住的,受用的;跟还灭的,分成两类。以流转、还灭来分。
佛法本来是活的,同样一个东西可以好几个解释。我们经常说的,海公上师说,康萨仁波卿一个《心经》能够作十几到二十种的解释,每一个解释不一样;上师自己可以作十一个解释,一部《心经》可以讲十一种样子,不一样的。那么就是说你从哪个角度看了,有部的讲有部的《心经》,经部的讲经部的《心经》,唯识讲唯识《心经》,中观讲中观《心经》;中观里边又有自续派,自续派里边,又有顺经部的经部行的,还有瑜伽行的,各式各样的派别。单是我们说部派十八部、二十部,已经有二十个解释,再加大乘的,再加密法的,那当然是各式各样的解释很多很多。初地菩萨,一个法能一百个解释;二地菩萨,一千个解释,那智慧更大。
“颂曰:或流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