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同此方黑書之字。梵雲便膳那,唐雲文,是能彰顯義,近顯名句,遠顯于義。西國風俗,呼扇鹽酢,亦名便膳那,亦是能顯義。扇能顯風,鹽酢能顯食中味也。故舊譯爲味翻之謬矣。
名、句、文身,還有一個文。“文者,謂字”,這個文就是字。“如說惡阿壹伊等字”,這個就是字母,我們中國人沒有的,是有些國家的拼音字母。“是不相應行中字”,這個屬于不相應行裏邊的字,名句文身的那個文,不是我們中國的黑體字,“不同此方黑書之字”,不是我們寫的字。它是字母,就叫文。
“梵雲便膳那,唐雲文”,這也是梵文了,要翻一翻,印度叫便膳那。因爲玄奘法師是精通梵文跟漢文的,梵文裏邊的名字,它的語法,什麼他都很精熟,他講的時候,就把它講了很多,那麼對我們來說呢,好象是很隔膜。梵雲便膳那,叫文,唐(就是漢地的)就叫做文。文是什麼意思呢?“是能彰顯義”,彰顯的意思。彰顯什麼?“近顯名句,遠顯于義”,近的能夠顯那個名、句。因爲靠字母呢,就能夠表達一個名,或者表達一個句子出來。遠一點就是不但是名句出來了,這個名句所指的東西、它的意義也可以表出來。
“西國風俗,呼扇鹽酢,亦名便膳那”,西方,西國就是印度,印度國家的風俗,這是他們的習慣了,叫扇子,叫鹽巴,叫酢,都叫便膳那。什麼意思呢?“亦是能顯義”,也是能顯的意思。扇子能顯什麼?能顯風;鹽、醋能顯味道。這些話我們中國就不用的了,所以說,他講了很多,對我們又沒啥作用。
“故舊譯爲味”,舊譯就是真谛叁藏,他翻的是味,把這個“文”翻成“味”,這“翻之謬矣”,那麼這個,玄奘法師說翻錯了。因爲味是醋、鹽,它叫便膳那,叫味,在這裏不能翻成鹽(味),這裏應當是文。雖然都是彰顯的意思,但是這裏不能翻成味,所以他說過去翻的是錯了。那麼這個呢,過去,當然,真谛法師是印度人,漢地的話不太精熟,也有可能性。
下邊,“身者”——那麼名、句、文都講完了,講身了。
身者,聚集義;總說者,合集義。謂合集總說二叁等名,爲聚集故,故以總說釋身義也。
論雲:言總說者,是合集義,于合集義中,說嗢遮界故。解雲:西方聲明,造字有字界字緣。界是本義,以字緣助,成種種義。且嗢遮是字界,本造字家,于合集義中,立嗢遮字界。後以字緣,助嗢遮界,轉成叁木訖底,唐言總說。既知總說之義,起自嗢遮,嗢遮是合集義。明知總說亦是合集,此文言于合集義,說嗢遮界,以證總說,是合集義。既以總說釋身,故知多名合集爲名等身等也。
身是積聚的意思,“聚集義”。“總說者”,那麼這個相當于總說了,就是頌裏邊的總說了——前面是身,身以總說來解它,那麼身就是集聚的意思,講了,“總說”是什麼意思?“總說者,合集義。謂合集總說二叁等名,爲聚集故,故以總說釋身義也。”合起來,就是合兩個、叁個名,把它聚起來,那麼這個總說就是解釋身是集聚的意思就完了。
“論雲:言總說者,是合集義,于合集義中,說嗢遮界故。”這又是印度話來了。“解雲:西方聲明”,西方的語法裏邊,“造字有字界、字緣”,“界是本義”,緣是緣助,“以字緣助,成種種”的“義”。那麼“且嗢遮是字界,本造字家,于合集義中,立嗢遮字界。後以字緣,助嗢遮界,轉成叁木訖底,唐言總說。”總而一句話嘛,成了一個總說(集合)了,這些我們不要仔細講了。“既知總說之義,起自嗢遮,嗢遮是合集義”,就是合集了,好了。“此文言于合集義,說嗢遮界”,好了,“以證總說,是合集義。既以總說釋身,故知多名合集爲名等身等也。”身就是合集了,總說就是合集的意思。
那麼這裏爲止,我們念了很多印度話,我們再把它歸納一下,簡單地歸納一下。名,我們說這個概念,能表達一個概念的,叫名;句,就是一句句子,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意義的句子,叫句;那麼文就是字母。這叁句話就解決了,他講了很多。講了很多,又不太好懂,都是印度的語法,我們說再重複一遍。
所謂名者,就是一個概念。“茶杯”,知道一個擺茶的,裝茶的一個杯子;又如我們說“香爐”,插香的爐子,這個概念。那麼一個名,表達一個概念的。句就是一個完整的意思。假使說,“諸行無常”,茶杯是無常的,那個意思表達出來了,成了一個句子。單是茶杯,它沒有一個完整的意思,就是茶杯就完了;這個茶杯是無常的,怎麼怎麼的,茶杯是空心的,那就是把整個意思說出來了。“色不異空”,這是一個意思也出來了。這個句子,是表達完整的意義的。那麼字(文)呢,就是拼音字母。名句文,這麼講就可以了。那麼身就是多。學過外語的人就知道,在英語最簡單,多數,加個“s”就完了,像法語什麼的,多數就要變化了,把整個字,後邊那一部份就變了,變掉了。總的意思說來呢,就是變多數。印度話裏邊呢,多數,就加個身,兩個以上的就叫身,那麼叁個叫多身了。下邊我們就看下去了。
然一名是名,非名身;二名名身,如說色聲;叁名已去,名多名身,如說色聲香等者,有叁名也。一句是句,非句身;兩句是句,亦句身;叁句已去,名多句身也。如說諸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,此皆有叁句,名多句身也。一字是文,非文身;二字亦文,亦文身;叁字已去,名多文身。如迦佉伽等,有叁字,得名多文身也。論雲:且如古者,于九義中,共立一瞿聲。爲能诠定量,故有頌曰
方獸地光言 金剛眼天水 于此九種義 智者立瞿聲
一方,二獸,叁地,四光,五言,六金剛,七眼,八天,九水,皆一瞿聲,目斯九義,指方言瞿,瞿則目方,指獸言瞿,瞿即目獸也,余准可知耳。
“然一名是名,非名身”,一個名,就叫名了,不能叫名身,因爲多數叫身了。“二名名身,如說色聲”,“二名”,假使兩個名字,這叫身了,多數了。比如說“色”,一個名字,祗能叫名,不能叫身,如果兩個名字,“色”“聲”兩個概念,那麼叫名身了,它是兩個名了,是多數了。“叁名已去,名多名身”,如果是叁個名,這個多數更多了,叫多名身,比如說“色聲香味觸”,五個東西,五個概念了,超過兩個了,兩個叫名身,叁個以上叫多名身。這是印度的語法。
那麼“名”既如此,“句”也一樣。假使我們說,“一句是句”,一句就叫句,不能叫句身,因爲句身是多數。“兩句是句”,它是句子,但也是句身,它是多數了,叫句身。“叁句已去,名多句身也”,叁句以上,叫多句身。這個一樣的。這是印度的話。我們現在一般的外語的語種,它就是兩個以上的,變化,叁個四個五個的,沒有什麼大變化了。印度呢,兩個的,一個變化,複數(多數);叁個的,又變一個,“多名身”“多句身”;那麼叁個以上的,不變了。如果盡變下去,不得了了,那個詞啊,學不完了。那麼這兩個叁個分了一下,已經夠複雜的了。
句,一句就叫句,兩句話叫句身,叁句以上叫多句身。那麼舉個例子,“諸行無常”,一句,就叫句;“諸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”,兩句了,叫句身;假如說“諸行無常,一切法無我,涅槃寂滅”,叁句了,叁句以上的都叫多句身,“此皆有叁句,名多句身也”。
(40A)那麼下邊文了。“一字是文,非文身”,一個字,一個字母叫文,不能叫文身。“二字亦文,亦文身”,兩個字母叫文,也叫文身。“叁字已去,名多文身”,叁個字母以上,叫多文身。那麼假如說英語呢,a,一個字母叫文,兩個字母ab,叫文身,叁個以上,abc,叫多文身了。這個其實很簡單,他舉的是印度的文,印度的字母,“如迦佉伽等”,藏文叫gakagana,這些東西都是字母了,都是文,一個的叫文,二個叫文身,叁個以上的叫多文身,“有叁字,得名多文身也”。那麼這個又舉個例,“且如古者”,印度古代,它的字簡單,一個字可以有九個意思,“于九義中,共立一瞿聲”。一個字,“瞿”,這麼一個聲音,發一個音,“瞿”裏邊就含九個意思。
“爲能诠定量,故有頌曰:方獸地光言,金剛眼天水,于此九種義,智者立瞿聲。一方,二獸,叁地,四光,五言,六金剛,七眼,八天,九水,皆一瞿聲,目斯九義,指方言瞿,瞿則目方,指獸言瞿,瞿即目獸也,余准可知耳。”
一個是方,一個是獸,一個是地,一個是光,一個是語言的言,一個是金剛,一個是眼睛的眼,一個是天,一個是水。這九個意思,各說各的,都叫“瞿”。這是印度話,一個“瞿”字就可以代表這九個意思,在某個地方作天講,某個地方作光講,某個地方作金剛講,某個地方作眼睛講。但是我們看,它的意思還是有一定的聯系的,不是亂套的,“智者立瞿聲”,有智慧的人,就在“瞿”這個聲音裏邊就涵了這九個意思。那麼下邊的小字就是解釋這個,我們不念了。
下邊還有一個,我們把它講完,五卷講完了就考試。在根品裏邊,二十二根是一個科題;下邊是俱生諸法,諸法俱生是一個科題,到這裏爲止。再下面一個大的科題就是六因、四緣、五果,那麼這個講下去呢,要把它講完,才能考了,它們一般就不結一個段落了。我們到這裏呢,把俱生諸法這個科題講完了,那麼我們想考一考。頌子以前背過的,就是第二卷的頌,就不要再去背了。那麼沒有背的,在考卷上多一個題目,就是第二卷的頌子要背了,就背在考卷上。已經背過的,這個題可以不要做了,因爲你們已經口試過了。那麼說是這樣說,是不是出個題?現在還不敢肯定,但是有可能性。凡是沒有來背,就是要准備,把第二卷的頌子背下來,那麼可能要應付考試。這個不背嘛,當然分數沒有了,分數沒有了嘛,怎麼辦呢?我們…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根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