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同此方黑书之字。梵云便膳那,唐云文,是能彰显义,近显名句,远显于义。西国风俗,呼扇盐酢,亦名便膳那,亦是能显义。扇能显风,盐酢能显食中味也。故旧译为味翻之谬矣。
名、句、文身,还有一个文。“文者,谓字”,这个文就是字。“如说恶阿壹伊等字”,这个就是字母,我们中国人没有的,是有些国家的拼音字母。“是不相应行中字”,这个属于不相应行里边的字,名句文身的那个文,不是我们中国的黑体字,“不同此方黑书之字”,不是我们写的字。它是字母,就叫文。
“梵云便膳那,唐云文”,这也是梵文了,要翻一翻,印度叫便膳那。因为玄奘法师是精通梵文跟汉文的,梵文里边的名字,它的语法,什么他都很精熟,他讲的时候,就把它讲了很多,那么对我们来说呢,好象是很隔膜。梵云便膳那,叫文,唐(就是汉地的)就叫做文。文是什么意思呢?“是能彰显义”,彰显的意思。彰显什么?“近显名句,远显于义”,近的能够显那个名、句。因为靠字母呢,就能够表达一个名,或者表达一个句子出来。远一点就是不但是名句出来了,这个名句所指的东西、它的意义也可以表出来。
“西国风俗,呼扇盐酢,亦名便膳那”,西方,西国就是印度,印度国家的风俗,这是他们的习惯了,叫扇子,叫盐巴,叫酢,都叫便膳那。什么意思呢?“亦是能显义”,也是能显的意思。扇子能显什么?能显风;盐、醋能显味道。这些话我们中国就不用的了,所以说,他讲了很多,对我们又没啥作用。
“故旧译为味”,旧译就是真谛三藏,他翻的是味,把这个“文”翻成“味”,这“翻之谬矣”,那么这个,玄奘法师说翻错了。因为味是醋、盐,它叫便膳那,叫味,在这里不能翻成盐(味),这里应当是文。虽然都是彰显的意思,但是这里不能翻成味,所以他说过去翻的是错了。那么这个呢,过去,当然,真谛法师是印度人,汉地的话不太精熟,也有可能性。
下边,“身者”——那么名、句、文都讲完了,讲身了。
身者,聚集义;总说者,合集义。谓合集总说二三等名,为聚集故,故以总说释身义也。
论云:言总说者,是合集义,于合集义中,说嗢遮界故。解云:西方声明,造字有字界字缘。界是本义,以字缘助,成种种义。且嗢遮是字界,本造字家,于合集义中,立嗢遮字界。后以字缘,助嗢遮界,转成三木讫底,唐言总说。既知总说之义,起自嗢遮,嗢遮是合集义。明知总说亦是合集,此文言于合集义,说嗢遮界,以证总说,是合集义。既以总说释身,故知多名合集为名等身等也。
身是积聚的意思,“聚集义”。“总说者”,那么这个相当于总说了,就是颂里边的总说了——前面是身,身以总说来解它,那么身就是集聚的意思,讲了,“总说”是什么意思?“总说者,合集义。谓合集总说二三等名,为聚集故,故以总说释身义也。”合起来,就是合两个、三个名,把它聚起来,那么这个总说就是解释身是集聚的意思就完了。
“论云:言总说者,是合集义,于合集义中,说嗢遮界故。”这又是印度话来了。“解云:西方声明”,西方的语法里边,“造字有字界、字缘”,“界是本义”,缘是缘助,“以字缘助,成种种”的“义”。那么“且嗢遮是字界,本造字家,于合集义中,立嗢遮字界。后以字缘,助嗢遮界,转成三木讫底,唐言总说。”总而一句话嘛,成了一个总说(集合)了,这些我们不要仔细讲了。“既知总说之义,起自嗢遮,嗢遮是合集义”,就是合集了,好了。“此文言于合集义,说嗢遮界”,好了,“以证总说,是合集义。既以总说释身,故知多名合集为名等身等也。”身就是合集了,总说就是合集的意思。
那么这里为止,我们念了很多印度话,我们再把它归纳一下,简单地归纳一下。名,我们说这个概念,能表达一个概念的,叫名;句,就是一句句子,能够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句子,叫句;那么文就是字母。这三句话就解决了,他讲了很多。讲了很多,又不太好懂,都是印度的语法,我们说再重复一遍。
所谓名者,就是一个概念。“茶杯”,知道一个摆茶的,装茶的一个杯子;又如我们说“香炉”,插香的炉子,这个概念。那么一个名,表达一个概念的。句就是一个完整的意思。假使说,“诸行无常”,茶杯是无常的,那个意思表达出来了,成了一个句子。单是茶杯,它没有一个完整的意思,就是茶杯就完了;这个茶杯是无常的,怎么怎么的,茶杯是空心的,那就是把整个意思说出来了。“色不异空”,这是一个意思也出来了。这个句子,是表达完整的意义的。那么字(文)呢,就是拼音字母。名句文,这么讲就可以了。那么身就是多。学过外语的人就知道,在英语最简单,多数,加个“s”就完了,像法语什么的,多数就要变化了,把整个字,后边那一部份就变了,变掉了。总的意思说来呢,就是变多数。印度话里边呢,多数,就加个身,两个以上的就叫身,那么三个叫多身了。下边我们就看下去了。
然一名是名,非名身;二名名身,如说色声;三名已去,名多名身,如说色声香等者,有三名也。一句是句,非句身;两句是句,亦句身;三句已去,名多句身也。如说诸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,此皆有三句,名多句身也。一字是文,非文身;二字亦文,亦文身;三字已去,名多文身。如迦佉伽等,有三字,得名多文身也。论云:且如古者,于九义中,共立一瞿声。为能诠定量,故有颂曰
方兽地光言 金刚眼天水 于此九种义 智者立瞿声
一方,二兽,三地,四光,五言,六金刚,七眼,八天,九水,皆一瞿声,目斯九义,指方言瞿,瞿则目方,指兽言瞿,瞿即目兽也,余准可知耳。
“然一名是名,非名身”,一个名,就叫名了,不能叫名身,因为多数叫身了。“二名名身,如说色声”,“二名”,假使两个名字,这叫身了,多数了。比如说“色”,一个名字,祗能叫名,不能叫身,如果两个名字,“色”“声”两个概念,那么叫名身了,它是两个名了,是多数了。“三名已去,名多名身”,如果是三个名,这个多数更多了,叫多名身,比如说“色声香味触”,五个东西,五个概念了,超过两个了,两个叫名身,三个以上叫多名身。这是印度的语法。
那么“名”既如此,“句”也一样。假使我们说,“一句是句”,一句就叫句,不能叫句身,因为句身是多数。“两句是句”,它是句子,但也是句身,它是多数了,叫句身。“三句已去,名多句身也”,三句以上,叫多句身。这个一样的。这是印度的话。我们现在一般的外语的语种,它就是两个以上的,变化,三个四个五个的,没有什么大变化了。印度呢,两个的,一个变化,复数(多数);三个的,又变一个,“多名身”“多句身”;那么三个以上的,不变了。如果尽变下去,不得了了,那个词啊,学不完了。那么这两个三个分了一下,已经够复杂的了。
句,一句就叫句,两句话叫句身,三句以上叫多句身。那么举个例子,“诸行无常”,一句,就叫句;“诸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”,两句了,叫句身;假如说“诸行无常,一切法无我,涅槃寂灭”,三句了,三句以上的都叫多句身,“此皆有三句,名多句身也”。
(40A)那么下边文了。“一字是文,非文身”,一个字,一个字母叫文,不能叫文身。“二字亦文,亦文身”,两个字母叫文,也叫文身。“三字已去,名多文身”,三个字母以上,叫多文身。那么假如说英语呢,a,一个字母叫文,两个字母ab,叫文身,三个以上,abc,叫多文身了。这个其实很简单,他举的是印度的文,印度的字母,“如迦佉伽等”,藏文叫gakagana,这些东西都是字母了,都是文,一个的叫文,二个叫文身,三个以上的叫多文身,“有三字,得名多文身也”。那么这个又举个例,“且如古者”,印度古代,它的字简单,一个字可以有九个意思,“于九义中,共立一瞿声”。一个字,“瞿”,这么一个声音,发一个音,“瞿”里边就含九个意思。
“为能诠定量,故有颂曰:方兽地光言,金刚眼天水,于此九种义,智者立瞿声。一方,二兽,三地,四光,五言,六金刚,七眼,八天,九水,皆一瞿声,目斯九义,指方言瞿,瞿则目方,指兽言瞿,瞿即目兽也,余准可知耳。”
一个是方,一个是兽,一个是地,一个是光,一个是语言的言,一个是金刚,一个是眼睛的眼,一个是天,一个是水。这九个意思,各说各的,都叫“瞿”。这是印度话,一个“瞿”字就可以代表这九个意思,在某个地方作天讲,某个地方作光讲,某个地方作金刚讲,某个地方作眼睛讲。但是我们看,它的意思还是有一定的联系的,不是乱套的,“智者立瞿声”,有智慧的人,就在“瞿”这个声音里边就涵了这九个意思。那么下边的小字就是解释这个,我们不念了。
下边还有一个,我们把它讲完,五卷讲完了就考试。在根品里边,二十二根是一个科题;下边是俱生诸法,诸法俱生是一个科题,到这里为止。再下面一个大的科题就是六因、四缘、五果,那么这个讲下去呢,要把它讲完,才能考了,它们一般就不结一个段落了。我们到这里呢,把俱生诸法这个科题讲完了,那么我们想考一考。颂子以前背过的,就是第二卷的颂,就不要再去背了。那么没有背的,在考卷上多一个题目,就是第二卷的颂子要背了,就背在考卷上。已经背过的,这个题可以不要做了,因为你们已经口试过了。那么说是这样说,是不是出个题?现在还不敢肯定,但是有可能性。凡是没有来背,就是要准备,把第二卷的颂子背下来,那么可能要应付考试。这个不背嘛,当然分数没有了,分数没有了嘛,怎么办呢?我们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