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有合约,我们的方式,有处理的方式的,慢慢地,以后看这么,分数太少,就该怎么样?
下边,最后还有一节,把它讲了。
丁三 诸门分别
从此第三,诸门分别,于中有二:一辨名等,二明同分等。
“从此第三,诸门分别,于中有二”,这个不难。“一辨名等”,诸门分别,以各式各样的门来分别那些不相应行。先说名,名句文身等,“二明同分等”,再说同分等,分两个题,两个段落来分。
戊一 辨名等
且初明名等者,论云:此名身等,何界所系?为是有情数?为是非有情数?为是异熟生?为是所长养?为是等流性?为善为不善?为无记?此皆应辨。颂曰
欲色有情摄 等流无记性
“且初明名等者,论云:此名身等,何界所系?”界系门;“为是有情数?为是非有情数?”还是有情的?还是非情的?“为是异熟生?为是所长养?为是等流性?”这是五类分别门;是善的?还是不善的?还是无记的?三性门。以这些门来分别,“此皆应辨”。
“颂曰:欲色有情摄,等流无记性。”很简单了。“欲色”,界系门,欲界、色界,祗属于两界,无色界没有;那么它是有情还是非情呢?“有情摄”;五类分别门里边,是“等流性”;三性门里边,是“无记性”。好了。
释曰:言欲色者,界系门也。谓此名身等,欲色界系。谓名句文身,依声而有。无色无声,故无名等。
“释曰:言欲色者,界系门也。谓此名身等,欲色界系。谓名句文身,依声而有。”名句文身,根据声音来的。它所依的体就是声。“无色无声,故无名等”,“无色”,无色界,没有声音的。无色界嘛,色声香味触都没有了,那么它声音也没有,名句文身也没有了,所以无色界不系,不属于无色界所系,所以欲界、色界有情摄。
有情摄者,论云:又名身等,有情数摄,能说者成,非所显义。解云:能说者成者,显唯有情也;非所显义,明不通非情也。
“论云:又名身等,有情数摄,能说者成,非所显义。”我们说名句文身是属于有情摄的,根据它能摄的人来说,并不是它所表达的意思来说的。
“解云:能说者成者,显唯有情也。”是说有情的。“非所显义,明不通非情也。”名句文身,它的意义很多啊,天地山河,都可以表达它的意义,但是不属于那些所摄。所以说,能说名句文身的人,从这一方面说,那是有情,所以属于有情的。
等流者,五类门也。此名身等,同类因生,于五类中,唯等流性。非业所感故,不通异熟;非色法故,不通长养。
“等流者,五类门也”,异熟生,等流,还有长养性等等。这个里边,名句文身,“同类因生”,同类因,前面的名句文身生后面的名句文身,同样的。那么五类门当中,祗有等流性。“非业所感故不通异熟”,这不是业报感的异熟果了,不能叫异熟生;又不是色法,“不通长养”。色法,小的人会长大,瘦的人会长肥;名句文身,你把它长肥了,长大了——没那个事情!它是不相应行,不能长养。那剎那了,跟那个实有更不是,实有是无为法,剎那是,苦法忍那个是无漏法,不相干。
无记者,三性门也。唯是无覆无记性摄。谓名身等,依声而起,非是心力亲能发起,故唯无记;声是心力亲能发起,故通三性也。
那么“无记”,三性门里边是无记的,名句文身“唯是无覆无记性摄”。“谓名身等,依声而起,非是心力亲能发起 ”,那么我们念的经,名句文身是无记的吗?那不是,我们说声音是有记的,这个名句文身是无记的,“故唯无记”。
“声是心力亲能发起,故通三性也。”那么名句文身,我们前面说过的了,我们的三藏十二部、八万四千法蕴的体是声,或者是名句文身。那么声就是有善恶的。那么名句文身的体就是声了,归根结底,还是有善恶的,不过名句文身本身是无记的。好了,这一个科就讲完了。
戊二 明同分等
从此第二,明同分等。论云:如上所说余不相应,所未说义,今常略辨35。颂曰
同分亦如是 并无色异熟 得相通三类 非得定等流
“从此第二,明同分等。”同分,它们里边的分别。“论云:如上所说余不相应,所未说义,今当略辨”。除了名句文身以外,前面讲过的差别以外,其余的不相应行法,还没有在前面说过的那些差别,就在这里总结性地讲一下,“今当略辨”。(你们书上这个字是什么字?“常”,大概是“当”字,可能是印错的。不要划掉,就是旁边注个小注。)
“颂曰:同分亦如是,并无色异熟。得相通三类,非得定等流。”前面所还没有讲到的不相应行的差别,这个颂全部把它包完了。那么就是余下来的了。
释曰:同分亦如是者,为显同分,如前名等,通于欲色、有情、等流、无覆无记。并无色者,谓显同分非唯欲色,亦通无色。并异熟者,谓明同分非唯等流,并通异熟性,由此同分是界通三,类通二义。界三者,三界也;类二者,等流异熟也。
“释曰:同分亦如是”,同分跟名句文身一样,“为显同分,如前名等”,它也是通于欲色、有情、等流、无覆无记,跟那个名句文身一模一样,叫“同分亦如是”。“并无色者,谓显同分非唯欲色,亦通无色”,但是呢,我们说名句文身,在无色界是没有了,那么同分在无色界是有的。同分是那个人的,有情同分了。那你假使在无色界,就不叫有情了?那不是那一回事。所以同分,一切跟前面的名句文身一样,但是要多一个,无色界里边也有,“并无色”,加一个无色界——三系门里边,三界都有它。
“并异熟者”,那么五类分别门里边还加个异熟。“谓明同分非唯等流,并通异熟性”,同分不但是等流,还有异熟性。同分是异熟果了,所以说有异熟性。“由此同分是界通三”,同分里边,三个界都有。“类通二义”,五类分别里边,一个是等流,还有是异熟生,二个。哪个三界?“界三者,三界也”,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。“类二者”,等流、异熟生,二个。那么这把同分讲完了。
得相通三类者,得谓能得,相谓四相。此得及相,唯通三类:一、有剎那,二、等流性,三、异熟性。苦法忍上,得及四相,是有剎那,余二可知。
“得”跟那个“相”,“通三类”。得嘛,能得所得那个得了;相嘛,四相,生、住、异、灭了。“此得及相,唯通三类”,这个得跟相,它通三类。一个是“有剎那”,无漏的时候,苦法忍上面有四相,那么得也有无漏的得,所以通剎那;也有“等流性”,也有“异熟性”。“苦法忍上,得及四相,是有剎那,余二可知。”异熟生跟那个等流性呢,这个很容易知道了,就不说了。
非得定等流者,非得者非得也。定谓二定,无想灭尽也。非得及定,于五类门,同类因生,唯等流性;非业所感故,不通异熟;非色法故,不通长养;等流性故,非有剎那;是有为故,故不通有实也。
“非得定等流”,非得,还有那个定,二定,无想定、灭尽定,它是等流的。“非得者”,就是得、非得的“非得”。“定”就是“二定”,无想定、灭尽定。“非得”跟那两个“定”,于五类分别门里边,“同类因生”,祗有等流性;不是业报所感的,不通异熟生;它不是色法,不能长养;因为它等流性,有同类因的,那不是一剎那(一剎那是从来没有同类因的,无漏的);因为是有为法,也不能是有实事。
好,这个我们把根品的第五卷,诸法俱生,这里基本讲完了。那么我们下面呢,就是标一下颂子,考的时候,要考哪些颂?因为平时背嘛,当然慢慢背了;考的时候,那是要逼一下,几天里边要逼出来的呢,稍微少一点,多了,伤风了,咳嗽了,感冒了,病倒了,这个麻烦了,身体要照顾。我们看一看,第二卷我们不划、不标了,第二卷人家已经背过了,那么没有背的人,第二卷的都要背。
第三卷开始,我们标一下。根品,根品的里边要考的,要背的呢,“心所依此别,此住此杂染”开始,前面两个暂时——平时不要,考的时候,暂时就不考,那么一直到“身不悦名忧”等等都要,“依九立三根”。下边要了,“唯无漏后三”,有漏无漏门。异熟非异熟门,这个都是要的——噢,这个不要了。我们说这个“唯无漏后三”要,这个很重要的。“命唯是异熟”跟“忧定有异熟”,这两个暂时不考。不是说不要背,平时还是要背,考的时候暂时不考,以后可能通考的时候还要考。“唯善后八根”,这个要的。那么“欲色无色界”,这个要的(三系门要的);“意三受通三”,三断门也要的,因为这些很重要。下边,“欲胎卵湿生,初得二异熟……”,这些都暂时不考了。“九得边二果”要,九得边二果。那么“成就命意舍,各定成就三”这些就不考了。好,这一卷完了。
第四卷,第四卷哪里呢?从这里开始:“心所且有五,大地法等异”,这个要。那么下边是大地法十个,大善地法十个,一直到小烦恼地法六个,都要。那么下边的,“欲有寻伺故”等等,这个比较复杂了,暂时不考。下边两个要,“无惭愧不重,于罪不见怖”,这些相似殊,有一点相像,但是又不同,都要。“寻伺心粗细,慢对他心举”,这个要。“心意识体一,心心所有依,有缘有行相”这个要。好了,那么“得非得同分”,总的一个颂要,一共有十四个不相应法,“心不相应行,得非得同分,无想二定命,相名身等类”,这个颂就要的。下边呢,“得谓获成就,非得此相违”,考的时候,可能要考到它的意思,颂暂时不背…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根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