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▪P100

  ..续本文上一页—欲界跟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天,这五个地方都有身、有眼、有色。无色界就没有身,也没眼、色了。这五个地是有的——欲界,跟四静虑,四禅天。

  

  而眼识只在欲界初禅,为什么?我们讲过欲界初禅是有寻有伺地,而“五识唯寻伺”,前五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识,只有寻伺相应的 ,没有寻伺它们也没有了。所以说初禅,有寻有伺,有眼识;欲界有寻有伺,也有眼识;二禅以上无寻无伺了,眼识、耳识、鼻识都不起了——他们非常寂静,不要去看外边的东西了。但是他要看,“喔唷,看也看不成了”,那不是更苦恼?他可以看,不是用二禅的眼识看,用初禅的眼识看,他可以用初禅的眼识来看东西。并不是他不能看,二禅以上心非常寂静,不想去看外边东西;要看照样能看,用初禅的眼识看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不下于身者,眼根望身,或等或上,终不居下。且欲界眼见欲界色,此即眼与身等。等,同地故言等。身在欲界,获四禅眼,是即眼有身上。决定无有身居上地,起下地眼,以生上地自有胜眼,故不须起下地劣眼;故眼于身,终不居下。

  

  “眼不下于身者”,第一句:眼根对身体,这五个地来看。或者是“等”,在一个地;或者是眼在“上”,身在下。“终不居下”,眼不会在身下的,那么怎么说呢?

  

  欲界的眼睛来看欲界的色,这是“眼与身等”,“等”就是同一地:欲界的眼睛看欲界的色。这是同地的,叫“等”。“身在欲界”,假使你身体在欲界——就是这个人得了禅定,身体还是欲界的身体。但是得了第四禅的眼睛,修到四禅了;“是即眼有身上”,“有”就是在身上了,眼在身的上面——身体是欲界,眼根是四禅的眼。

  

  “决定无有身居上地,起下地眼”,这个可以:眼、身可以是同一地;或者身在下、眼在上——你修了高的禅定了,眼在身上。决定没有身在上边,起下边的眼,为什么?上地自然有上地殊胜的眼根,不需要用下地的眼根。所以说他不要有下地的眼,身不会在眼上。那么眼识为什么用下地的呢?二禅以上没有眼识,他只好用下地的。因为看东西,往外看,要寻伺的;二禅以上,不向外观了,他要往外看的时候,就用初禅的眼识。而眼根,却是上地的殊胜,初禅、二禅、三禅都有眼根,他不需要下地的眼根;所以眼根决定在身上、或者相等,没有在身下的。“以生上地自有胜眼,故不须起下地劣眼”,所以说眼对身来说,“终不居下”,眼总在身上或者相等,不会在身的下地。所谓上下,就这五地来看:欲界、初禅、二 禅、三禅、四禅,这五个地里边高下地来看。

  

  这是第一句,“眼不下于身”,眼睛终不会在身下边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识非上眼者,色识望眼,等下非上。等谓同地,如欲界眼见欲界色,色识与眼俱同地也。若以二禅眼,见初禅色。色识属初定,眼属第二禅;此即色识,望眼俱下地也。上地色细,下眼不能见上色故,故色非眼上也。上识不依下地眼故,故识非眼上也。由此理故,色识非眼上。

  

  下边第二句,“色识非上眼”,色跟识,不会在眼根之上。色跟识,一个是境,一个是了别的识,对眼根来说,“等下非上”,要么是相等:同地的;要么在下边;不会在上边的。“等谓同地”,作个比喻,欲界的眼睛看欲界的色,这时候色境、眼识、眼根都是欲界的,“同地”,“等”。

  

  另外的情况就是“下”——色、识在眼之下。这为什么呢?就是用二禅的眼根,来看初禅的色;色属于初禅,了别的眼识也是初禅的,而眼根是二禅的。那就是说,眼根对这个色境、眼识来说,眼根在上,色境、眼识都在下边;眼根是第二禅的,色、识对眼根来说都在下边:他用初禅的眼识来看初禅的色,可以在同地,可以在下地;不能超过它——上地,为什么不能超过?

  

  “上地色细,下眼不能见上色故”,这是先说色的境,为什么不能在眼根之上?因为上地的色微细,下地的眼根粗,下地的眼根不能见上地的色,所以说,色非上眼——色不能超过眼睛之上。有人看到喜马拉雅山,以为就是须弥山:“须弥山上面有忉利天,我们现在探险家上去了,珠穆朗玛峰,最高的山峰都爬上去了,没有忉利天啊?噢,这个靠不住”,须弥山你能看到吗?须弥山要见道以上的人才能看得到,细的眼睛才看得到;这个粗的,凡夫的眼睛,根本连须弥山在哪里都不知道。经上的比喻就是说,一个蚂蚁要看一个高山的顶,它根本看不到,它只能在山脚下爬,哪怕爬到山腰上,它只能看到它附近这么一圈圈,很远的高山顶它是看不到的。这就是说下地的眼尚不能看到上地的,何况我们凡夫要看到那些。所以说,“故色非眼上也”,境不能在眼之上:上地的境细,下边眼粗,看不到的。

  

  “上识不依下地眼故”,上面的识不依下地眼睛的,所以识也不在眼睛之上。眼根生的识,决定不会超过它的;因为眼识与所依的眼根,要么等,要么下——不会眼根在下、眼识在上,那不可能的。所以“识非眼上也”。二禅的眼根看初禅的色,那是识在下边、眼根在上边;不可能眼根在下边、识在上边。

  

  由这个道理,色境、了别的识,不能超过眼根。这是第二句“色识非上眼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于识一切者,色望于识通等上下故。言一切,如欲界识,了欲界色,此即色望识等也;初禅眼识了欲界色,此即色望识下也;获二禅天眼,借初禅眼识,了二地色,此即色望识上也。

  

  “色于识一切者”,色对了别的识来说,上、中、下都可以,“色望于识通等上下故”,“言一切”,它还是举几个比喻:“欲界识了欲界色”,欲界的了别的眼识看欲界的色境,这个色跟识,都在欲界,相等。

  

  “初禅眼识了欲界色”,就是欲界的人得了初禅了、或者初禅天的人要看欲界的色境,他们用初禅的眼识来看。色对识来说,色在下,眼识在上。

  

  得了二禅天眼的,他要借初禅的眼识,看自己二禅的色——因为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是色界,它还有色界境的。二禅以上要看的时候,他用初禅天的眼识来看;他自己无寻无伺地,没有眼识了。那么他要看东西,用初禅的眼识看;这个时候,眼识在下,二禅的色在上。“此即色望识上也”,这就是说色境在眼识的上边。色境是二禅的,眼识却是初禅的,那么色在上、识在下。这又是一句。

  

  这里边各式各样的关系很复杂,这是讲眼,还有耳鼻舌身 ,还有意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于身亦然者,二者谓色识,此二望身通等上下,如色于识,故言亦然。如身生欲界,起欲界眼识,了欲色时,此即色识,望身同地等也。身在欲界,发上天眼,起初禅识,了初禅色,此即色识,望身上也。身生二禅,借初禅识,了下地色,此即色识,望身下也。

  

  色、识跟身关系也同样。“此二望身通等上下”,跟前面同样,叫“亦然”。这要举喻了“如色于识,故言亦然”,跟前面“色于识一切”,那么“二于身”:色、识对身体来说,也是一切;跟前面一样,“亦然”。怎么样子“亦然”?打比喻:“如身生欲界,起欲界眼识,了欲色时”,这是相等的,生在欲界,起欲界的眼识,看欲界的色,那是都在同一地了。“此即色识,望身同地等也”,“身在欲界”,他得了禅定了,“发上天眼”,发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的天眼。眼根是上边的,要看了,用初禅的识来看,身是欲界的身体,眼根是上界的,眼识也是上界的,色、看的东西也是上界的,都在上边。

  

  假使生在二禅,用初禅的识看下地的色——看欲界的或者初禅的。那么色、识都是在二禅之下。他身体在二禅,生到二禅天了;用的眼识是初禅的;看的境也可能初禅,也可能欲界。那么色境、了别的眼识都在它身之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上所引义,是略举一隅,非遍尽举,智者应知。

  

  “上所引义,是略举一隅,非偏尽举”,上边只是举一个喻,全部举出来,那是多得不得了。“智者应知”,这些比喻在有些书上——日本人研究学问就是耐烦,我们说日本的研究,非常细致;欧洲人研究是大的、纲目的东西,搞得很好,但是微细处,却是日本人比他们更细。日本的一本《俱舍法义》里边,画了一个表,把它们的关系都画出来了。但是这个表即使看了,也还是记不住的,这个东西的关系太复杂了。那么大概的情况知道一下,原则性掌握了就对了。他这里每一种举个喻,全部举出来,那是不胜其烦了,“智者应知”,那就是慧毒门了,一个喻举了,其他的照例类推,自己推就推得起来了,如果全部摆出来的话,那就是相当麻烦 。

  

  

  

  

  如眼耳亦然者,释耳根也。翻前颂云:耳不下于身,声识非上耳,声于识一切,二于身亦然;此言识者,耳识也。

  

  “眼耳亦然者”,耳朵也跟眼睛一样。上面辩的都是眼睛、色境、眼识,那么眼睛如此,耳根也同样。“翻前颂云:耳不下于身”,前面“眼不下于身”,把眼改成耳:“耳不下于身”;色改成声:“声识非上耳,声于识一切。二于身亦然”。前面讲的是眼,改成耳,境是声,不是色了。那么同样情况,一模一样的。“此言识者,耳识也”,这个识不是眼识,是耳识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次三皆自地者,次三者,谓鼻舌身三,眼耳次故,名为次三。谓鼻根、鼻识、香、身四种,舌根、舌识、味、身四种,身根、身识、触三种,此等相望,总皆自地。谓此三种,取至境故。鼻舌两识,唯欲界故。唯身识一,望于身触,通自下地,与前少别。

  

  “次三皆自地”,眼睛、耳朵是同样的,鼻、舌、身不一样了。鼻、舌、身不能超越了,都是本地的:鼻子只能闻本地的香、起本地的鼻识;舌根也一样,起本地的舌识、了本地的味。所以说,“次三皆自地”,此三就是鼻、舌、身这三…

《俱舍论颂疏讲记 界品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