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0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—欲界跟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天,這五個地方都有身、有眼、有色。無色界就沒有身,也沒眼、色了。這五個地是有的——欲界,跟四靜慮,四禅天。

  

  而眼識只在欲界初禅,爲什麼?我們講過欲界初禅是有尋有伺地,而“五識唯尋伺”,前五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識,只有尋伺相應的 ,沒有尋伺它們也沒有了。所以說初禅,有尋有伺,有眼識;欲界有尋有伺,也有眼識;二禅以上無尋無伺了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都不起了——他們非常寂靜,不要去看外邊的東西了。但是他要看,“喔唷,看也看不成了”,那不是更苦惱?他可以看,不是用二禅的眼識看,用初禅的眼識看,他可以用初禅的眼識來看東西。並不是他不能看,二禅以上心非常寂靜,不想去看外邊東西;要看照樣能看,用初禅的眼識看。

  

  

  

  

  眼不下于身者,眼根望身,或等或上,終不居下。且欲界眼見欲界色,此即眼與身等。等,同地故言等。身在欲界,獲四禅眼,是即眼有身上。決定無有身居上地,起下地眼,以生上地自有勝眼,故不須起下地劣眼;故眼于身,終不居下。

  

  “眼不下于身者”,第一句:眼根對身體,這五個地來看。或者是“等”,在一個地;或者是眼在“上”,身在下。“終不居下”,眼不會在身下的,那麼怎麼說呢?

  

  欲界的眼睛來看欲界的色,這是“眼與身等”,“等”就是同一地:欲界的眼睛看欲界的色。這是同地的,叫“等”。“身在欲界”,假使你身體在欲界——就是這個人得了禅定,身體還是欲界的身體。但是得了第四禅的眼睛,修到四禅了;“是即眼有身上”,“有”就是在身上了,眼在身的上面——身體是欲界,眼根是四禅的眼。

  

  “決定無有身居上地,起下地眼”,這個可以:眼、身可以是同一地;或者身在下、眼在上——你修了高的禅定了,眼在身上。決定沒有身在上邊,起下邊的眼,爲什麼?上地自然有上地殊勝的眼根,不需要用下地的眼根。所以說他不要有下地的眼,身不會在眼上。那麼眼識爲什麼用下地的呢?二禅以上沒有眼識,他只好用下地的。因爲看東西,往外看,要尋伺的;二禅以上,不向外觀了,他要往外看的時候,就用初禅的眼識。而眼根,卻是上地的殊勝,初禅、二禅、叁禅都有眼根,他不需要下地的眼根;所以眼根決定在身上、或者相等,沒有在身下的。“以生上地自有勝眼,故不須起下地劣眼”,所以說眼對身來說,“終不居下”,眼總在身上或者相等,不會在身的下地。所謂上下,就這五地來看:欲界、初禅、二 禅、叁禅、四禅,這五個地裏邊高下地來看。

  

  這是第一句,“眼不下于身”,眼睛終不會在身下邊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識非上眼者,色識望眼,等下非上。等謂同地,如欲界眼見欲界色,色識與眼俱同地也。若以二禅眼,見初禅色。色識屬初定,眼屬第二禅;此即色識,望眼俱下地也。上地色細,下眼不能見上色故,故色非眼上也。上識不依下地眼故,故識非眼上也。由此理故,色識非眼上。

  

  下邊第二句,“色識非上眼”,色跟識,不會在眼根之上。色跟識,一個是境,一個是了別的識,對眼根來說,“等下非上”,要麼是相等:同地的;要麼在下邊;不會在上邊的。“等謂同地”,作個比喻,欲界的眼睛看欲界的色,這時候色境、眼識、眼根都是欲界的,“同地”,“等”。

  

  另外的情況就是“下”——色、識在眼之下。這爲什麼呢?就是用二禅的眼根,來看初禅的色;色屬于初禅,了別的眼識也是初禅的,而眼根是二禅的。那就是說,眼根對這個色境、眼識來說,眼根在上,色境、眼識都在下邊;眼根是第二禅的,色、識對眼根來說都在下邊:他用初禅的眼識來看初禅的色,可以在同地,可以在下地;不能超過它——上地,爲什麼不能超過?

  

  “上地色細,下眼不能見上色故”,這是先說色的境,爲什麼不能在眼根之上?因爲上地的色微細,下地的眼根粗,下地的眼根不能見上地的色,所以說,色非上眼——色不能超過眼睛之上。有人看到喜馬拉雅山,以爲就是須彌山:“須彌山上面有忉利天,我們現在探險家上去了,珠穆朗瑪峰,最高的山峰都爬上去了,沒有忉利天啊?噢,這個靠不住”,須彌山你能看到嗎?須彌山要見道以上的人才能看得到,細的眼睛才看得到;這個粗的,凡夫的眼睛,根本連須彌山在哪裏都不知道。經上的比喻就是說,一個螞蟻要看一個高山的頂,它根本看不到,它只能在山腳下爬,哪怕爬到山腰上,它只能看到它附近這麼一圈圈,很遠的高山頂它是看不到的。這就是說下地的眼尚不能看到上地的,何況我們凡夫要看到那些。所以說,“故色非眼上也”,境不能在眼之上:上地的境細,下邊眼粗,看不到的。

  

  “上識不依下地眼故”,上面的識不依下地眼睛的,所以識也不在眼睛之上。眼根生的識,決定不會超過它的;因爲眼識與所依的眼根,要麼等,要麼下——不會眼根在下、眼識在上,那不可能的。所以“識非眼上也”。二禅的眼根看初禅的色,那是識在下邊、眼根在上邊;不可能眼根在下邊、識在上邊。

  

  由這個道理,色境、了別的識,不能超過眼根。這是第二句“色識非上眼”。

  

  

  

  

  色于識一切者,色望于識通等上下故。言一切,如欲界識,了欲界色,此即色望識等也;初禅眼識了欲界色,此即色望識下也;獲二禅天眼,借初禅眼識,了二地色,此即色望識上也。

  

  “色于識一切者”,色對了別的識來說,上、中、下都可以,“色望于識通等上下故”,“言一切”,它還是舉幾個比喻:“欲界識了欲界色”,欲界的了別的眼識看欲界的色境,這個色跟識,都在欲界,相等。

  

  “初禅眼識了欲界色”,就是欲界的人得了初禅了、或者初禅天的人要看欲界的色境,他們用初禅的眼識來看。色對識來說,色在下,眼識在上。

  

  得了二禅天眼的,他要借初禅的眼識,看自己二禅的色——因爲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是色界,它還有色界境的。二禅以上要看的時候,他用初禅天的眼識來看;他自己無尋無伺地,沒有眼識了。那麼他要看東西,用初禅的眼識看;這個時候,眼識在下,二禅的色在上。“此即色望識上也”,這就是說色境在眼識的上邊。色境是二禅的,眼識卻是初禅的,那麼色在上、識在下。這又是一句。

  

  這裏邊各式各樣的關系很複雜,這是講眼,還有耳鼻舌身 ,還有意。

  

  

  

  

  二于身亦然者,二者謂色識,此二望身通等上下,如色于識,故言亦然。如身生欲界,起欲界眼識,了欲色時,此即色識,望身同地等也。身在欲界,發上天眼,起初禅識,了初禅色,此即色識,望身上也。身生二禅,借初禅識,了下地色,此即色識,望身下也。

  

  色、識跟身關系也同樣。“此二望身通等上下”,跟前面同樣,叫“亦然”。這要舉喻了“如色于識,故言亦然”,跟前面“色于識一切”,那麼“二于身”:色、識對身體來說,也是一切;跟前面一樣,“亦然”。怎麼樣子“亦然”?打比喻:“如身生欲界,起欲界眼識,了欲色時”,這是相等的,生在欲界,起欲界的眼識,看欲界的色,那是都在同一地了。“此即色識,望身同地等也”,“身在欲界”,他得了禅定了,“發上天眼”,發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的天眼。眼根是上邊的,要看了,用初禅的識來看,身是欲界的身體,眼根是上界的,眼識也是上界的,色、看的東西也是上界的,都在上邊。

  

  假使生在二禅,用初禅的識看下地的色——看欲界的或者初禅的。那麼色、識都是在二禅之下。他身體在二禅,生到二禅天了;用的眼識是初禅的;看的境也可能初禅,也可能欲界。那麼色境、了別的眼識都在它身之下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上所引義,是略舉一隅,非遍盡舉,智者應知。

  

  “上所引義,是略舉一隅,非偏盡舉”,上邊只是舉一個喻,全部舉出來,那是多得不得了。“智者應知”,這些比喻在有些書上——日本人研究學問就是耐煩,我們說日本的研究,非常細致;歐洲人研究是大的、綱目的東西,搞得很好,但是微細處,卻是日本人比他們更細。日本的一本《俱舍法義》裏邊,畫了一個表,把它們的關系都畫出來了。但是這個表即使看了,也還是記不住的,這個東西的關系太複雜了。那麼大概的情況知道一下,原則性掌握了就對了。他這裏每一種舉個喻,全部舉出來,那是不勝其煩了,“智者應知”,那就是慧毒門了,一個喻舉了,其他的照例類推,自己推就推得起來了,如果全部擺出來的話,那就是相當麻煩 。

  

  

  

  

  如眼耳亦然者,釋耳根也。翻前頌雲:耳不下于身,聲識非上耳,聲于識一切,二于身亦然;此言識者,耳識也。

  

  “眼耳亦然者”,耳朵也跟眼睛一樣。上面辯的都是眼睛、色境、眼識,那麼眼睛如此,耳根也同樣。“翻前頌雲:耳不下于身”,前面“眼不下于身”,把眼改成耳:“耳不下于身”;色改成聲:“聲識非上耳,聲于識一切。二于身亦然”。前面講的是眼,改成耳,境是聲,不是色了。那麼同樣情況,一模一樣的。“此言識者,耳識也”,這個識不是眼識,是耳識了。

  

  

  

  

  次叁皆自地者,次叁者,謂鼻舌身叁,眼耳次故,名爲次叁。謂鼻根、鼻識、香、身四種,舌根、舌識、味、身四種,身根、身識、觸叁種,此等相望,總皆自地。謂此叁種,取至境故。鼻舌兩識,唯欲界故。唯身識一,望于身觸,通自下地,與前少別。

  

  “次叁皆自地”,眼睛、耳朵是同樣的,鼻、舌、身不一樣了。鼻、舌、身不能超越了,都是本地的:鼻子只能聞本地的香、起本地的鼻識;舌根也一樣,起本地的舌識、了本地的味。所以說,“次叁皆自地”,此叁就是鼻、舌、身這叁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