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▪P10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從它的作用:能緣不能緣來分,把意根放下來,放到樂根上邊。把前面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女、男根跟命根,都不能緣的,放在一起;把能緣境的意根放在後頭,這是阿毗達磨重新安排的次第。

  

  “解雲,經依六處次第,于眼等五根後,即說意根也”,經的次第是六根挨著來的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之後就是意根,所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挨了一起的。

  

  論是“依無所緣門,有所緣門”的次第來安的。前面這些是沒有所緣的、不能緣境的,後邊那些都能緣境的:以這個方法來安排次第。那麼就得把意根放到後邊來,“于命根後,方說意根”。“謂命根等前八”都沒有所緣的,而“意等十四”是有所緣的;所以要把意根擺到有所緣的一起。這是分的方法不同,東西還是一樣,二十二個。

  

  

  

  

  法一分是根者,于法界中,一分是根。謂命根,樂等五受根,信等五根,此十一根,是法界攝。後叁無漏根一分,亦法界攝。由叁無漏以九根爲體,所謂意喜樂舍信等五根,此九根中,唯意根一,非法界攝。所余八根,是法界攝。故叁無漏根中,取一分名法界攝也。

  

  這個二十二根,在十八界裏邊哪些是根,哪些不是根呢?“法一分是根”,法界裏邊有一部份是根。法界裏邊,哪一部份是根呢? “謂命根”,這是不相應行,法界裏邊的。“樂等五受根”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這五個都是受,受也是法界裏邊的。“信等五根”,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這五個善根,它是屬于哪裏的?也是心所法,這個心所法也在法界裏邊。所以說這十一個根都是法界所攝。那就是說,命根是法界裏的不相應行,苦、樂、憂、喜、舍是法界的受心所,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也是法界裏的五個心所。這十一個都是根,都是法界所攝,所以“法一分是根”。

  

  後邊叁個無漏根一分也是法界所攝,叁個無漏根裏邊有一部份也是法界攝。叁個無漏根要解釋一下。“由叁無漏以九根爲體”。無漏根有九個根爲體,哪九個?意、喜、樂、舍、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。這個九個根,“唯意根一,非法界攝”,這九根裏邊,只有意根不是法界,是意界。喜、樂、舍是心所法,受心所;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也是心所法;都是法界所攝。“所余八根,是法界攝。故叁無漏根中,取一分名法界攝也”,這是講法界裏邊一部份是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並內界十二者,眼等五界及七心界,名爲十二。非直法界一分爲根,並內界十二爲根體也。且眼等五界,攝眼等五根也。七心界攝意根也。意界意識界此二,攝後叁無漏根中一分也。言一分者,叁無漏根,九根爲體,于九根中,唯攝意根,故言一分。女根、男根,即是身根一分所攝,如後當辨。義准所余,色等五界,法界一分,皆體非根。

  

  另外還有,“並內界十二”,十二個內界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這十二個內界也是根。“眼等五界,及七心界,名爲十二”,七心界就包括意根了,這六根六識都叫“內界十二”。不但法界一分是根,內界有十二個也是根的體。

  

  “眼等五界,攝眼等五根”。前面說的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那就是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。七心界就在意根裏邊,意界、意識界這二個攝後叁無漏根中的一分,就是意根。“言一分者,叁無漏根,九根爲體,于九根中,唯攝意根”。就是說,意界、意識界就是叁無漏根裏邊的意根,“故言一分”。“女根、男根,即是身根一分所攝”。男根女根是身根一部分,屬于身界。“如後當辨”。

  

  “義准所余”,根據這個道理比下來知道:除了法界一部分,跟十二內界;還有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五個外界,跟法界的另外一部分,都不是根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二十二根表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這個講了半天,好象還是比較散漫的。我們看看筆記裏邊一個表:二十二根。

  

  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,這個就是眼界、耳界、鼻界、舌界、身界。女根、男根,屬于身界。命根屬于法界的一部份,不相應法。意根:七心界。這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加上七心界,就是內界十二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,十二個內界。下邊樂根、苦根、憂根、喜根、舍根,這五個受,屬于法界一部份,就是受心所。信根、勤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,五善根,這也是法界的心所法,法界一部分。下邊叁個東西--叁無漏根,我們可以參考:“見修無學道,依九立叁根”,後邊根品裏邊有這個叁無漏根的文。我們簡單說一下。

  

  未知根,又叫未知當知根,是見道時的無漏根,見道時的那個心理狀態,就叫未知當知的無漏根。這個時候,他的一個無漏的心,就是未知當知的狀態;他一些從來沒見過的、不知道的苦、集、滅、道的真谛的道理,這時馬上就要知道了。“當知”就是馬上要知道了。正在見道,還沒有見完,馬上就要知道了。

  

  已知根,已經知道了,已經見完了。那就是修道的時候。具知根,什麼都知完了,具足了。修道的時候,雖然是見道的事情知道了;但是修道的事,還沒有搞完。具知根是無學了,什麼都知完了。

  

  叁無漏根,未知當知、已知、具知,就是見道、修道、無修道的那些無漏的法。

  

  那麼這些法,包含哪些內容呢?九個法爲體。“意根”,就是意界、意識界。那麼它的受是喜、樂、舍(這個喜跟樂翻一翻)。我們說不是前面二十二根,有苦根、有憂根,這裏爲什麼只有喜、樂、舍呢?見道了,無漏根了,這個苦、憂沒有了,只有喜根、樂根、舍根。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是有的,但這一個是無漏的一部份;前面的是通有漏無漏的——凡夫也有十九根。叁無漏根,只有聖者才有,是無漏的。所以說受裏邊,只有喜、樂、舍,是無漏的。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,取無漏的那一部份。喜根、樂根、舍根跟信、勤、念、定、慧,這八個根都是心所法,屬于法界的一部份,所以也是法界一分。

  

  這裏一個問題:這裏意根是意界、意識界,而前面二十二根的意根是七心界。這個你們哪個想得出來什麼原因?二十二根裏邊有個意根,它是七心界:眼識、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、意識、意界;而這個叁無漏根的意根卻只有意界、意識界。這個原因在哪裏?你們回去思考去。

  

  現在時間也差不多了。今天把第二卷講完了。接下來當然是複習了。複習之後要測驗一下。有什麼好處啊?你學了一點,總結一下、記一下,就不會忘記了。如果學了十幾品再考一次,夠你幹的了。這十幾品考起來,你看哪一品呢?那麼多東西要全部准備,不好搞了。現在實際上是照顧你們,學一塊考一塊,學一塊考一塊。考過的,就不再考了。如果一下子考的話,我想考得好的人恐怕不多了。

  

  那麼這樣子是方便,真正要學的東西呢,卻不是要靠考試的。考試成績八十分、九十分、一百分,這個沒有啥大的關系,要真正學到手。學到手就是自己不要丟,就是不考試你自己也要抓住重要的東西。

  

  爲什麼要背頌?真正理解之後,把頌一背,基本的內容,自己心裏都有了。所以說複習的時候,念頌的時候慢慢背。背的時候,心裏就想,它什麼意思?基本上想得起來了,背過就算了。如果想不起來、還有點不明白的,再去翻一翻:這個不是一個字一個字看下去了,這麼眼睛一掃過去好了,大概意思都抓住了。

  

  這樣子你幾次複習下來呢,以後作文章、或者說話的時候,就會像以前的讀書人念四書五經一樣:“子曰……”都來了,肚子裏自己跳出來了,你不要去想半天,不要查書了。如果你不熟悉的話呢,這句話該怎麼說,孔夫子怎麼說的了,在《論語》裏邊哪一篇?那夠幹的了,去找去吧。一本書厚厚的,你到處去找,怎麼找得出來呢?那你背熟之後,它自己就跳出來了。所以說背有好處,對自己學法、修行、辯論,都有極大的幫助。

  

  我們的方式是考好了,再不考了。但是自己考完之後還得去抓。如果你考好了,不搞了,畢業了,什麼都沒有了。考完了,全部都沒有了,那等于沒有學。那前面的還是自己要去抓。這靠自己,不要靠人家。今天就講到這裏。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

  俱舍論頌疏卷第一(分別界品第一之一)思考題:

  

  賈曾是怎樣推崇《俱舍》的?

  

  爲什麼說《俱舍》不是小乘和單屬有部的?

  

  試述叁藏十二部經。

  

  玄奘法師之《俱舍》傳承如何?

  

  賈曾對圓晖上人及其著述《俱舍論頌疏》之評價如何?

  

 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《俱舍》的?

  

  《俱舍論》與經律有什麼關系?

  

 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賈曾的?

  

  圓晖上人如何贊歎懷遠律師?

  

  圓晖上人接受勸請造論後,自己如何想法?如何著疏?目的如何?

  

  “末田乞地于龍宮”爲什麼要提此公案?

  

  雲何尊者鞠多,道不繼于叁聖?

  

  “諸部萬途,津梁一揆”,試聯系《廣論》而發揮其義。

  

  試述佛典第四次結集詳況(有條件參考《大唐西域記》)。

  

  述第四次結集之成果及影響。

  

  世親造論之前後經過如何?

  

  造論大意有叁,試一一述之?

  

  爲什麼要斷煩惱?

  

  爲什麼俱舍論稱聰明論?

  

  什麼叫慧毒門?

  

  《俱舍論》爲什麼能發智者明慧?

  

  何…

《俱舍論頌疏講記 界品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